2019年Q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在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科排名中,上榜的中國大陸院校有所增多。清華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首次進入QS學科排名前30,且位列排名榜首。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繼續保持前50名態勢,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緊隨其後。大陸高校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科排名變化引發筆者好奇,這些高校的國際排名與國內排名有何異同?排名變化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本文試圖通過粗略比較2019年QS大學專業排名與2019年教育部第四輪政治學專業學科評估結果報告來一探其中究竟。
兩種排名的特點
儘管作為一種商業化運營的排名體系,QS排名存在主觀性評分權重過高(佔比超過50%)等問題,但由於其排名提供評分標準和詳細評分結果等特點,QS排名仍然可以視作評價大學學科水平的參考依據。考慮到變量控制因素,QS國內外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排名具體名次可能有所偏差,如果只是對比國內高校的排名變化,則可以相對控制住QS主觀性評價對於中國大陸學校的幹擾。基於這一邏輯,本文研究重點不在具體名次和與外國院校名次差距,而是強調通過參照國內發布的權威專業排名探究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科發展狀況。
就相同點來看,首先,QS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排名與教育部第四輪政治學專業學科評估都將評價限定在政治學大類(包含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外交學等專業)的範圍內,這種分類方式更加側重強調分析高校這一專業的綜合實力,而非僅僅強調其政治學大類下的某一子科目特色。其次,兩大排名都採用了主客觀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其中QS排名綜合運用了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全球僱主評價、單位教職的論文引用比例、教師/學生比例、國際學生比例和國際教師比例等6項指標進行分析。而教育部則在《第四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及有關說明》中強調「克服純客觀評價缺陷,堅持主觀與客觀、國內與國外、規模與質量相結合的學術論文評價方式」,兩種排名體系思路總體上十分相似。
再來看看不同方面,首先,QS在科研評價方面更加強調高校教職工的論文引用率(Citations per faculty),而教育部的學科評估體系則強調論文和教材的發表數量。其次,QS排名更加強調大學的國際化水平,比如國際學生比例等,其所佔比重高達20%,而教育部評估體系則可能更加傾向其本土貢獻,國際化水平並不作為重要參考指標。結合上述分析,QS的排名可能更加注重教師論文在學術界的實際使用程度和影響力,並且QS排名較高學校專業也有可能具備不同程度的國際化課程設置和管理水平。
排名所反映的問題
上述評價標準的異同對於最終評比結果也會產生影響。通過對比進入2019年QS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排名中的大陸高校和第四輪政治學教學評估結果中的學校,我們不難發現上榜學校分為三種情況。其中第一種情況是大陸學校政治
學與國際關係專業在兩大評估結果中表現基本一致,這體現了兩大排名體系的共性,兩種排名都看重高校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專業的綜合性水平和長期以來所建立的良好學術聲譽,其代表院校包括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這些大學擁有深厚的政治學專業底蘊和較大的辦學規模,其常年積累的學術和僱主聲譽也是這些院校長期佔據榜首的重要依據,隨著雙一流計劃下資源流入和再優化配置,可以預見這些高校未來仍能保持自身優勢。
相比之下,第二類和第三類入圍高校則反映了兩種排名之間的差異性。其中第二類高校表現為其國內排名高於國際排名,這類高校的政治學專業往往在國內辦學頗具規模,並且國內學術活動較為活躍,但是這些院校在國際排名中的名次卻相對較低,其中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等政治學專業傳統名校。除此之外,讀者還能通過對比國內專業學科排名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第四輪政治學教學評估中排名前20的學校,除去上述第一類學校和人民大學4所學校之外,第四輪政治學教學評估名單中的其餘16所學校無一可以進入QS排名前200的榜單。這一現象值得思考,其原因可能恰恰在於兩個評價體系差異背後所體現的某些學科現象,這些院校往往國內發表頗豐,但是國際發表數量較低,其較低的論文引用率可能也與學術論文研究主體乃至論文質量不無關係。同時,這些高校的國際師生比例偏低以及某些高校過於單調的辦學特色也有可能成為影響其國際排名的因素之一。
相比第二類高校,第三類高校則表現為其國外排名高於國內排名,這些高校通過不同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清華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在國內排名中處於第一梯隊,考慮到其沒有學院而只有系所的規模限制,首次躍居大陸榜首的重要動力可能來自其長期堅持的科學化道路,以及憑藉其國外核心期刊發表數量以及高被引率方面的客觀指標。相對國內榜單中的名次,儘管浙江大學可能未能參與最新一輪政治學專業評估,但是它和中山大學一道,近年來保持不斷上升的學科勢頭,在其政治學和國際關係研究平衡發展以及加強國際化水平這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左圖:QS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排名 來源:QS排名官網數據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UNIVERSITY-SUBJECT-RANKINGS/2019/POLITICS
右圖: 教育部第四輪政治學專業學科評估結果: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官網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
學科排名的目的不在於一較高下,而是在於找出存在的不足和指明學科發展方向,通過對比QS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排名和第四輪政治學教學評估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專業正在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無論贊同與否,被引率的提高和國際師生比例的上升可能正是國內學科專業化和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表現。可以預見,未來中國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科想要實現進一步的超越和發展,應堅持開放的辦學環境和創新的研究態度,這種壓力將會倒逼我們以更加正確的心態參與國際同行的對話,迫使我們的思維和目光更加集中在國際前沿問題的探討之上。不平衡和差異性的存在乃是世界萬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不同院校的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專業還應結合自身特點,量體裁衣。但是無論採取何種發展路徑,堅持國際發表和國際化辦學的重要性可能還會不斷上升。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
原標題:從QS排名看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科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徐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