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建校15周年,轉設第一年,廣州華商學院(原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下稱華商學院)正迎來極為關鍵的新的起點。建校15年以來,廣州華商學院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社會知名度顯著提升,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已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5萬多名。與此同時,學校的科研能力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也不斷提升。廣州華商學院取得亮眼成績的秘訣是什麼?轉設後又將如何發展?近日,筆者走進這所年輕又充滿朝氣的高校。
創百年名校 育應用人才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華商轉設成功的第一年。廣州華商學院董事長廖榕就博士指出,華商將乘勢而上把握住這個前所未有的機遇,緊緊追隨深化改革開放的浪潮,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好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祖國打造一所一流的民辦大學,是我最大的心願。」廖榕就博士表示,自建校開始,華商已經走過了15年,這15年都是朝著百年教育的培養目標一步步前進的。他希望能夠在興辦教育的路上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廣州華商學院2006年經教育部批准,是一所財經特色鮮明,涵蓋經、管、文、工、藝、教、理、醫等多學科的全日制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等學校。學校主校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荔枝之鄉廣州市增城區,校園佔地面積一千多畝。
12月的華商校園,學生們年輕的臉龐充滿活力,正如這所剛滿15周歲的大學一樣,俯仰皆是生機。在圖書館一樓的休息區,筆者見到廣州華商學院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新滋教授。今年是陳新滋出任該校校長的第三個年頭。從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到廣州華商學院,陳新滋見證著華商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
在陳新滋看來,作為一所應用型大學,華商學院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培養的是實實在在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工作上、腳踏實地服務社會的學生,華商學子畢業以後都可成為各行各業獨當一面的人才。
談及加入華商學院的初衷,陳新滋坦言,他個人的興趣是把研究的結果應用到社會中去。年輕時基礎研究的背景經歷讓他切身體會到,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夠停留在基礎研究上面,要有一部分人接棒基礎研究的成果並將其轉化為社會生產力,而華商正是致力於培養後一類人才,基礎研究的優勢也幫助他更好地在華商踐行「最初的夢想」。「我們的社會需要頂尖的科學家,同時需要更多的人把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可以應用的技術。」
在陳新滋眼中,廣州華商學院董事長廖榕就博士身上有著教育家的風範,其把華商學院創辦為百年名校的辦學理念令他感動。陳新滋透露,他並沒有在華商退休的打算。「也沒必要退休,一定是做到最後一天的。」
著力推進研究成果轉化應用
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並不是每所高校都可以做到,但在華商,這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以前主要做基礎研究,現在做更多的應用的事情。」陳新滋表示,學校很重視研究並注重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社會。也正因為這種平衡,學子們接觸老師的機會很多,學校可以兼具應用型學校和研究型學校的優勢。
據了解,廣州華商學院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擁有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學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師資主要來自國內「985」「211」高校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以及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地的優秀教師人才。
學校現有教師1300多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390多人,佔比32.79%,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佔比74.72%,其中有海外經歷的教師31人。學校現有省級教學團隊1個,南粵優秀教師4人。
學校還聘任了一批海內外知名教授擔任學術顧問及講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業界精英和「雙師型」教師擔任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導師。2019年11月,學校聘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法國化學家Jean-Marie Lehn教授為名譽校長。
陳新滋介紹,研究成果孵化是華商學院當前及今後重點發力的工作方向之一——把基礎研究引進華商,並將其轉化為生產力應用到社會上,從而將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的分工連接在一起。目前,學校已與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廣東財經大學等高校有較好的合作基礎。
接下來,華商學院將繼續大力探索「高校+研究院所+政府+企業+社區」的合作科研模式,加大應用性技術開發、地區公共政策和社區公共服務研究力度,構建共享平臺,強化成果轉化與資源對接,主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努力建成地方經濟社會文化建設特色智庫。
陳新滋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必定是一個重要的生物醫藥研發與生產基地。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當中,各方人才應該相互合作,而非重複別人做過的事情,他表示,其中華商學子可以在分析、管理和服務等方面承擔重要的角色。
把實踐「搬」到校園
快人一步適應工作
為了提升學生服務社會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廣州華商學院注重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手把手」把學生在某一領域從未知帶到足以勝任社會工作。在華商,學生比較早參與社會實踐,等到步入社會時,可以更快適應工作。
學校建立「網際網路+會計教學一體化改革試驗區」,依託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相結合,將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合理配置,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
據了解,學校2014年投資逾千萬建設經管類學科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平臺,組成生產製造公司、渠道公司以及工商、稅務、海關、物流等若干個外圍機構,學生不出校門即可提前模擬全真工作環境進行實訓。目前該平臺已成為有鮮明特色的教學改革成果孵化基地、實驗教學與校內模擬實習基地、實驗教學案例生產基地、實習指導師資建設基地,被廣東省教育廳納入省質量工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立項建設項目。
大傳播實驗教學平臺是基於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現代化綜合實驗教學平臺,總投入建設資金近600萬元。這一平臺為新聞傳媒類專業提供先進的實驗教學環境,包括有新聞演播綜合實驗室、錄音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網絡資源製作實驗室和新媒體研究實驗室。
此外,學校還十分注重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如會計學專業與廣東管理會計師協會創辦協同育人創新實驗區;創辦國際會計人才培養試驗區,培養國際化會計人才;創建金融會計教學實驗區,培養既能勝任會計工作,又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開展證券投資和金融分析工作的會計人才;創立中小企業CFO人才培養實驗區,培養同時具有會計專業能力和較強管理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等。
學校還建設有華商夢想空間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具體從培訓課程、學歷文憑、人力資源、法務及財務、創投資本對接等方面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服務。
數說華商
廣州華商學院遵循「知識教育、能力教育、素質教育」三位一體的本科教育理念,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全面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厚基礎、精通識、重實踐、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廣東中小企業及社會服務機構培養理論基礎厚、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本科人才。
(1)學科建設
目前,廣州華商學院有9個學院(系),共37個本科專業,其中5個中外聯合培養雙學位國際班、2個海外創新班、1個雙語班,涵蓋了管理學、經濟學、文學、工學、藝術學、教育學、醫學等7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在校學生近23000人。
學校現有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會計學)和重點培育學科(新聞傳播學)各一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2019年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
(2)學科競賽
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已經形成了以國家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統籌競賽為龍頭,各級「教指委」、教育學會、行業協會組織的競賽為輔的學科競賽體系,同時不斷提高經費的投入,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參與的積極性。歷年以來,該校學子在多個重量級賽項中均取得優異賽績。
(3)科學科研
近五年來,該校教師科研能力顯著提升,共承擔省部級及以上教研項目36項。縱、橫向課題及校級課題152項,科研項目經費累計1057.8萬元。公開發表論文735 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74篇),主編、參編教材和專著60部,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2項、軟體著作權9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
(4)學生就業
十五年來,華商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5萬多人。畢業生主要在財經、金融、商貿、管理、語言、外事等領域就業。近三年就業率都在全省民辦本科院校前列,尤其是2019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7.39%,高出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2.81%(其中高出全省本科院校平均就業率3.95%)。
國際交流與合作
華商學院從成立之初就提倡國際化辦學理念,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和探索,提出了「國際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國際化」的指導方針,推動各項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創新國際化辦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人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學校更加重視教育教學國際化發展。學校與多家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積極為學生舉辦國際化活動,拓寬其國際化視野。現已與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等多所國外知名大學共同創辦「3+1」「2+2」等辦學模式。近年來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華商紀事
2005年,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創辦
2006年,經教育部批覆同意試辦獨立學院
2011年,被批准為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2013年,通過教育廳獨立學院教學工作狀態評估
2020年,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轉設成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學校,更名為廣州華商學院
文/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