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

2020-12-04 安徽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又到年底盤點時。《科學》雜誌官網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人類首次一窺黑洞「真容」位居榜首;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往昔歲月。

科技改變生活。這一年,各國科學家又讓科學的腳步再次向前邁進。棉花種子在月球發出第一株嫩芽,室溫下氣態二氧化碳首次轉化為碳電池,最輕中微子的質量被算出,3D列印出會呼吸的人體器官……儘管這其中的具體原理有些高深莫測、晦澀難懂,但不得不說,它們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而這些發現,也正在或終將切切實實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歲末之際,我們回望並梳理了一年來的科技大事件,以此紀念不平凡的2019。

棉花種子在月球上發芽

棉花種子成為人類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1月15日,重慶大學舉辦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新聞發布會,對外正式公布這一消息。

「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上開展生物試驗。」重慶大學副校長、科普載荷項目總指揮劉漢龍介紹。

由重慶大學牽頭的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搭載了棉花、油菜、土豆、擬南芥、酵母和果蠅6種生物,均放置於密封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內。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是一個高度密封的圓柱形抗壓容器,由高性能鋁合金製成並進行了防腐處理。「罐子」直徑173毫米、高198.3毫米,由結構模塊、熱控模塊、控制模塊等組成,載荷內除搭載6種生物外,還有18毫升水,以及土壤、空氣、熱控和兩個記錄生物生長狀態的相機。

載荷罐在登陸月球後第一天——1月3日23時18分加電開機,開始進入生物月面生長發育模式。1月12日20時,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傳回最後一張試驗照片,顯示罐內生長出的棉花種子嫩芽長勢良好。

室溫下二氧化碳氣體變電池

2月,英國《自然·通訊》雜誌發表了一項化學最新突破,科學家首次在室溫下將氣態二氧化碳轉化為固體碳材料,並用於能量儲存。該方法將為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作貢獻,成為可行的「負碳排放」技術。

眾所周知,「負碳排放」技術對於維持未來氣候的穩定至關重要。雖然目前很多研究都專注於將二氧化碳還原成高附加值產品,如化學原料和燃料,但這些方法無法實現永久性碳捕捉。

此次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液態金屬電催化劑。這一液態金屬催化劑基於無毒鎵合金,能防止結焦,即固碳吸附於催化劑表面,降低催化劑的活性。研究團隊隨後將收集得到的固體產物製成超級電容,該超級電容器未來有望成為輕量級電池材料。

研究人員指出,此前的碳納米材料製備方法通常需要幾百攝氏度的高溫,而他們研發的技術可以幫助降低二氧化碳轉化的高能耗需求。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對於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第三種五夸克粒子被發現

4月,歐核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LHCb團隊發現了第三種五夸克粒子。新結果有望進一步揭示夸克理論的諸多奧秘。

此前,五夸克態物質的存在只停留在理論階段,2015年,LHCb宣布發現首個五夸克粒子。如今,該團隊在對該粒子進行檢查時,發現它已一分為二。原來,最初的五夸克實際上是兩個獨立的五夸克(被稱為第一種和第二種五夸克粒子),它們質量相近,宛若一個粒子。

夸克理論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關鍵組成部分。該理論認為,存在上、下、粲、奇、底和頂6種夸克,它們都擁有自己的反物質。

夸克和反夸克結合會形成「強子」。強子分兩類:由3個夸克構成的「重子」(包括質子和中子)和由夸克、反夸克組成的「介子」。

科學家也提出了其他更奇特的夸克組合,比如,由兩個夸克和兩個反夸克組成的四夸克粒子,以及由4個夸克和1個反夸克組成的五夸克粒子。那麼,已經被發現的3種五夸克是5個夸克均勻混合,還是由一個重子和一個介子黏在一起形成的鬆散「分子」?團隊目前傾向於後者。

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

5月,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刷新一事,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超導材料能無損耗傳輸電能,但其應用卻因超導態嚴苛的低溫要求而受限。因此,實現室溫超導成為科學家的重要目標,如今他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在《自然》雜誌上,美德兩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表論文稱,他們實驗證實,高壓下的氫化鑭在250K(K代表絕對溫標開爾文,250K大約為-23℃)時具有超導性。

據報導,研究人員使用一種被稱為金剛石壓腔的設備,利用兩顆金剛石擠壓一小塊兒鑭樣品,使其在170吉帕的高壓下轉化為氫化鑭化合物——LaH10,然後用X射線探測其結構和成分。研究人員觀察到LaH10具有零電阻、在外加磁場作用下臨界溫度會降低、同位素效應(臨界溫度依賴於同位素質量的現象)這3個超導材料特徵,但因樣本量太小而無法對超導材料的另一個重要特徵——邁斯納效應(一種超導體對磁場的排斥現象)進行觀測。他們表示,其所觀察到的3個特徵已可以證明,在250K的溫度下,氫化鑭在超過100萬倍地球大氣壓下會變成超導物質。

250K,是目前人類高溫超導的最新紀錄,比此前的最高臨界溫度增加了50K左右。

3D列印會「呼吸」的人造器官

5月,《科學》雜誌封面報導了美國萊斯大學與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主導的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該團隊克服了3D列印器官的一大障礙,創造出一個由水凝膠3D列印而成的肺氣囊模型。該模型具有與人體血管和氣管結構相同的網絡結構,能夠像肺部一樣朝周圍的血管輸送氧氣,完成「呼吸」過程。而只有列印的組織能像健康組織一樣「呼吸」,且構建出可與其他組織交互的管路系統,它們在功能上才會更接近健康組織。

研究人員表示,在製造具有功能的組織替代品時,面臨的一大攔路虎就是無法列印那些為組織輸送營養的血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這支團隊使用了一種全新的3D列印技術。首先,在電腦設計過程中,將複雜的三維結構分解為多層二維列印的藍圖;其次,使用一種液體的水凝膠溶液按藍圖進行列印,並通過特殊的藍光進行逐層固化。經過一層一層的堆積,就形成了一個三維的凝膠結構。在測試中,研究人員欣喜地發現,當紅細胞從這一系統列印出的「血管」中流過時,能夠有效從呼吸的「肺部」獲取氧氣,這與肺泡附近的氧氣交換如出一轍。

給量子糾纏拍攝首張「寫真」

7月,英國物理學家首次拍攝到一種量子糾纏的照片,這一結果有望促進量子計算等領域的發展。

在量子力學領域,兩個相互作用的粒子——例如通過分束器的兩個光子,無論它們相隔多遠,仍能以一種非常奇怪的方式「糾纏」在一起,瞬間共享它們的物理狀態。這種聯繫被稱為量子糾纏,是量子力學領域的基本現象之一,愛因斯坦曾將其稱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今天,雖然量子糾纏在量子計算和密碼學等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但這種現象從未被拍攝到。最新研究中,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套系統,該系統朝著在液晶材料上顯示的「非傳統物質」發射了源於一個量子光源的一束糾纏光子,這些液晶材料會在光子通過時改變光子的相位。

他們放置了一臺超靈敏的相機,能夠檢測單個光子。在看到光子和與它發生糾纏的「雙胞胎」同時出現時,相機拍攝了圖像,首次為光子糾纏留下了珍貴的影像,得到的圖像顯示兩個光子似乎相互反射並形成了一個指環形狀。

論文第一作者、格拉斯哥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保羅-安東尼·莫羅博士說:「這張圖像是對自然基本屬性的優雅展示,量子糾纏第一次以圖像的形式被看到,這一結果可推動量子計算新興領域的發展,並催生新型成像技術和設備。」

向「模擬大腦」邁進

7月,英特爾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Pohoiki Beach晶片系統。其包含多達64顆Loihi晶片,集成了1320億個電晶體,擁有800多萬個「神經元」和80億個「突觸」。該晶片系統在人工智慧任務中的執行速度要比傳統CPU快1000倍,能效可提高1萬倍,可在圖像識別、自動駕駛和自動化機器人等方面帶來巨大技術提升。該神經擬態系統的問世,預示著人類向「模擬大腦」這一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與人腦中的神經元類似,Loihi擁有數字「軸突」用於向臨近「神經元」發送電信號,也有「樹突」用於接收信號,在兩者之間還有用於連接的「突觸」。英特爾表示,基於這種晶片的系統已經被用於模擬皮膚的觸覺感應、控制假腿等任務。

最輕中微子質量被限定

中微子無處不在,但由於它們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發生反應,很難被探測到,所以被稱為「幽靈粒子」。儘管經過50多年追尋,科學家仍對它們所知甚少,甚至不知道它們的質量。

8月,英國科學家限定了中微子家族中最輕成員的質量——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約為單個電子質量的600萬分之一。

中微子的行為會改變整個星系和其他巨大天體結構的行為。基於此,研究人員從重子振蕩光譜巡天調查中獲取了約110萬個星系的運動數據,結合其他宇宙學信息和地球上中微子實驗獲得的結果,將所有這些信息輸入一臺超級計算機,計算出了最輕中微子的質量(有3種中微子質量)。

雖然物理學家可能永遠無法精確地確定這3種中微子的質量,但他們可以不斷接近。隨著地球上的實驗和太空測量的改進,中微子的質量範圍將不斷縮小,從而更好地解釋整個宇宙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制出世界上最黑的材料

9月,中美科學家報告說,他們研製出了一種比之前最黑材料還要黑10倍的材料。

新材料由碳納米管(CNT)陣列製成,可捕獲99.995%的入射光,是迄今為止最黑的材料。

這種新材料除了具有藝術表現力外,還可能具有實用價值,例如用於遮光罩中減少不必要的眩光、幫助太空望遠鏡發現系外行星等。

研究合作者、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崔可航表示,他們最初並不打算設計一種超黑材料,而是嘗試讓CNT在鋁等導電材料上生長,但讓CNT在鋁上生長遇到了麻煩。

鋁暴露於空氣中會被氧化,氧化物會覆蓋鋁,就像絕緣體一樣,導致鋁的導電和加熱性能無法改善。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去除鋁氧化層的方法,結果發現鹽(氯化鈉)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他們先把鋁箔浸泡在鹽水中,去除氧化層;然後,將鋁箔轉移到無氧環境中,防止其再氧化;最後,將蝕刻的鋁放入反應器中,並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來生長CNT。

「最令人吃驚的是得到的新材料極黑——該材料從各個角度吸收的入射光都大於99.995%。」崔可航說。

「萬物DNA」讓存儲無處不在

全球的數據量不斷增加,傳統的存儲架構,如硬碟和磁帶,越來越難以跟上數據存儲的需要。隨著這些裝置逐漸達到存儲極限,DNA被當作一種長期存儲方案提了出來。

過去的研究已經強調了DNA的持久性和存儲海量信息的能力,現在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可利用其持久性進行存儲。

10月,哥倫比亞大學著名專家、以色列計算遺傳學家亞尼夫·埃爾利赫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科學家運用「萬物DNA」特殊材料3D列印了一隻「兔子」。

他們先將常見的計算機圖形測試模型「斯坦福兔子」的藍圖編碼為DNA兼容格式,再將其存儲在DNA分子中,進而將DNA分子封裝在二氧化矽小球內,將小球嵌入可生物降解的熱塑性聚酯中,最後使用所得的熱塑性聚酯3D列印了「兔子」。

之後,團隊利用存儲在「兔子」中的DNA進行複製:從3D列印兔身上截下一小塊,解碼其中包含的DNA分子。這樣創造出了5代「兔子」,且沒有任何信息損失,由前一代擴增的DNA被封裝到下一代中;DNA藍圖一直保持穩定——即使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間相隔了9個月。

在第二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段有關華沙猶太區檔案的視頻編碼進樹脂玻璃中,再用該樹脂玻璃製造普通的眼鏡。只需一小塊樹脂玻璃,就能恢復其中隱藏的信息。

研究團隊由此提出了「萬物DNA」概念,將信息藏於其中,讓存儲無處不在。


相關焦點

  • 《科學》雜誌評出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技術突破拔得頭籌,成為年度頭號科學突破。 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可讓研究人員逐個追蹤細胞發育,了解哪些基因會在胚胎早期發育時被開啟或關閉。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猜猜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 人類首次捕捉到黑洞真容位居...
    央廣網北京12月22日消息(記者馬喆 朱敏 劉飛)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還有不到10天,我們即將揮別2019年,迎來嶄新的2020年。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都有哪些人類重大科學突破?近日,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公布了2019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居首的就是它!
    《科學》雜誌官網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例如:人類首次一窺黑洞「真容」位居榜首;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往昔歲月。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十大科學突破:首張黑洞照片居首
    又到年底盤點時~《科學》雜誌官網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例如:人類首次一窺黑洞「真容」位居榜首;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往昔歲月。
  • 科普|《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首張黑洞照片居首
    又到年底盤點時~《科學》雜誌官網在12月19日的報導中,為我們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例如:人類首次一窺黑洞「真容」位居榜首;新晉「網紅」丹尼索瓦人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的往昔歲月。
  • 新冠疫苗當選《科學》雜誌2020年 十大科學頭號突破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冠疫苗居首
    《科學》高度評價新冠疫苗:疫情下的希望之光。 近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
  • 美國《科學》雜誌評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組圖)
    特大質量的黑洞可能產超高能量的粒子美國《科學》雜誌20日公布了該刊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領域的研究進展名列第一。排名第二位的科學進展是「皮膚細胞中的『幹細胞』」研究,關於「高能量宇宙射線的來源」的研究名列本年度十大科學進展的第三位。負責此次評選工作的《科學》雜誌編輯羅伯特-昆茲級(Robert Coontz) 稱,「多年來,我們一直談人與人如何相像,甚至人與猿如何類似。然而,今年的幾項前沿研究第一次徹底得揭示了人與人DNA存在的巨大差異。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記者 劉 霞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
  • 美國著名《科學》雜誌評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圖
    這項發現也成為《科學》雜誌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據悉,希格斯玻色子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英國彼特-希格斯提出的,他預言這種粒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它的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遊動」,它們受這種神秘粒子的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具有質量。  科學家表示,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將證實標準模型中「最後缺少部分」,標準模型這一科學理論能夠解釋亞原子範疇。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2019年剛剛過去,在這一年裡古生物學領域又有什麼重要的新發現呢?最近《Letters From Gondwana》(岡瓦納通訊)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十大化石發現。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做出更大貢獻。
  • 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排名第一的是?
    2019年馬上就要結束啦,在這一年,科學領域碩果纍纍。近日,《科學》雜誌官網盤點了2019年科學領域的累累碩果,選出了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不乏中國科學家的身影。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都有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