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圈內人」看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頂「天」立「地」的高校:在「雙一流」建設學科中「天(天文學)」「地(地球物理學)」齊全的高校全國獨一無二。然而,頂天立地對於中國科大來說,還有著更深的含義:不僅仰望星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而且腳踏實地,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讓創新成果更多走進生產生活,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
一流大學如何頂天立地?頂天立地對一流大學建設提出怎樣的要求?近年來,在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國內重大需求,以「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為建設目標,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學校整體辦學實力穩步提升。
潛心立德樹人 培養科技英才
「『雙一流』建設要夯實立德樹人的根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他看來,人才培養是一所大學的首要任務,也是一所大學攀登一流高峰的內生動力。
怎樣落實「為國育才,為國育人」的時代重任?學校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政課的根本教育目標和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建設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思政「金課」,並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按照「一院一課」建設一批課程思政專業示範課,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介紹,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根本、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的理念,繼承「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優良傳統,全面實施「兩段式、三結合、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依託教育部培養計劃和中科院科教資源,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適合拔尖創新人才成長的英才教育體系。
被網友稱為「海嘯級後浪」的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今年5月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連發兩篇論文。兩年前,曹原就因一天在《自然》連發兩篇有關石墨烯的文章而轟動學術界,被譽為「石墨烯的駕馭者」,榮登《自然》評出的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
曹原在中國科大少年班就讀期間,被選入「嚴濟慈物理英才班」。「嚴濟慈物理英才班」基於「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物理學,由中國科大與中科院物理所依託科教融合共建,該班在基礎課教學中開展自主式學習,結合所學知識和現代科技前沿撰寫小論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聘請海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並遴選優秀學生赴世界名校交流,構築起全面、系統的本科生英才培養模式,在學校起到了輻射示範作用。截至2019年7月,嚴濟慈班共有7屆327名畢業生,98.47%到國內外高校和中科院所繼續深造。
實際上,類似這樣的科技英才班,中國科大已建有16個,幾乎涵蓋了校內所有學科。
執著攻關創新 打造創新平臺
「這種藥物產生了出色的效果,現已在義大利和世界多地使用,越來越多的患者從中受益。」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腫瘤中心教授保羅·阿西艾爾多說。今年3月,中國科大利用託珠單抗治療新冠肺炎重症的治療方案,列入第七版診療方案在全國推廣,目前已應用於20多個國家。
在抗擊疫情中,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合肥)作為國內首家臨床研究醫院,成立中科院疫情防控科技攻關臨床研究平臺,打通新冠肺炎防治從科研、臨床到轉化應用的全鏈條,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中國科大方案就產生於這一創新平臺。
重大創新平臺,是科技創新的「利器」。在合肥大蜀山西側,一幢形如愛因斯坦光量子假說公式「ε=hν」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裡是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所在地。今年以來,依託這一重大創新平臺,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團隊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和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首批28個項目中,中國科大牽頭的14個項目入庫,中科院量子創新院名列其中。中科院在「率先行動計劃」中大力支持中國科大「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把支持中國科大「雙一流」建設作為其重要目標之一。
目前,中國科大牽頭組建的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參與建設的能源研究院啟動運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在納米科技等方向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處在預研階段的合肥先進光源,以建設國際最先進、發射度最低、亮度最亮、支撐能力最強的低能區四代光源為目標,緊鑼密鼓開展各項物理方案設計、關鍵技術樣機研製等工作,建成後的先進光源將滿足我國量子器件、關鍵材料、化學化工、能源環境、生命健康等前沿研究和產業變革對低能區先進同步輻射光源的需求。
此外,中國科大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關鍵科學問題,在基礎性和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注重搭建各類平臺培養創新人才,催生創新性成果。「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科大加大投入建設公共實驗中心,構建一流學科平臺,有力地支撐了科研和學科發展,集聚了一批頂尖人才。「十三五」期間,中國科大新增兩院院士、萬人計劃、國家傑青等各類高層次人才187人(不重複統計),現有各類高層次人才473人,佔固定教師總數的36%,比5年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
自然指數年度排名居國內高校第一,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居內地高校第三……近年來,中國科大在多個世界知名大學排行榜中表現優異,排名顯著提升,綜合實力和辦學聲譽在國際主要排行榜穩居國內高校前列。
創新項目管理 數據「點石成金」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科大科學技術史被評為A+學科,成為全校7個A+學科之一。但就全校而言,科學技術史屬於小學科。學校如何在凝聚人才和重點建設項目上發揮更大作用,支撐科學技術史學科穩步向前發展?
學校2018年成立的「雙一流」建設項目監理委員會起到了關鍵作用,監理委通過動態監測和日常監理,提出對學科發展給予重點支持:加強「絲路科技文化遺產研究」項目建設,支持學科從科技史與科技考古角度對絲路科技文化遺產進行研究,探討歷史上科學技術在絲路國家的發展和傳播,研究在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兩方面的重要意義,並建議項目把重點放在創建研究平臺、建立國際聯繫以及服務學科發展上。
學校「雙一流」建設項目監理委員會提出建議後,科學技術史學科及時啟動相關項目,在絲路科技與文明的研究方向迅速形成一支跨專業、跨國界、跨語言的研究隊伍,目前在絲路天文學史方面完成了4部有分量的著作,在伊朗東北部前絲路聯合科技考古方面取得突破,有望填補該地區史前考古的空白,並擁有該地區考古研究的話語權。
設立「雙一流」建設項目監理委員會,是中國科大推進「雙一流」建設的一項「創舉」。參照中科院大科學工程項目管理模式,聘請一批有眼界和責任心的資深教授擔任監理專家……中國科大「雙一流」建設項目監理委員會採取日常監理與專項監理相結合的模式,動態監測各學科和學校整體發展全過程,全方位了解整體建設進展及建設學科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保障了「雙一流」建設項目順利、高效推進。
打通「數據孤島」,讓數據「點石成金」。在「雙一流」建設中,中國科大整合學校人事、教務、科研、資產、財務等系統數據,開發「雙一流」信息系統,更好地分析了解「雙一流」建設中學校和學科投入、產出動態與成效。在「雙一流」信息系統設計中,中國科大重點治理和整合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多方面數據,採用可視化技術,多維展現學科建設進程,實現學科建設中的多個應用場景和相關指標梳理。在教育部「雙一流」動態監測填報工作中,該系統有力支持了學科和學校的相關數據準備、整合和交互,為學科評估、教育統計及校內績效考核提供基礎數據支撐,也為學校監理委員會更有效的實施動態監測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