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使用偏振光技術拍到了放大100倍後的草酸晶體。偏振光幫助揭示物體的細部結構。圖:JAMES DVORAK
放大50倍後的旋毛蟲。這張照片的拍攝使用到了微分幹涉相襯(DIC)技術,通過增強對比度來觀察未染色的透明標本。這是一種相當複雜的顯微鏡技術,由波蘭物理學家Georges Nomarski在1952年研發。圖:ERIC V. GRAV?
放大350倍後的金紅石晶體和鱗石英。這張照片的拍攝過程中同樣使用到了DIC技術,如果直接以肉眼觀察,無法獲得如此鮮豔的視覺效果。圖:JAMES W. SMITH
放大55倍後的正在蒸發的黃金。DIC技術逐漸成為十分流行的微觀攝影技術,這張照片同樣使用DIC攝得。圖:DAVID GNIZAK
一隻附著在絲狀綠藻上的原生生物,圖片為放大160倍後的效果,使用DIC技術拍攝。圖:PAUL W. JOHNSON
放大20倍的幼蟲。該照片使用帶有延長管的水下相機攝得,這種技術非常適合拍攝微距照片。圖:JAMES M. KING
玻璃上的氣泡在退火工藝過程中塌陷,放大倍數55倍。這張令人驚嘆的照片使用DIC技術拍攝,在多個攝影比賽中被評為優勝作品。圖:DAVID GNIZAK
放大400倍後的胡頹子葉子上的絨毛,使用普通的明視野觀察技術拍攝。圖:DR. JONATHAN EISENBACK
放大125倍後的一隻附著在紅藻上的吸管蟲。該照片使用暗視野顯微鏡拍攝,這種技術可以拍出黑色背景下的明亮物體。圖:ELIEEN ROUX
巴西瑪瑙中的針鐵礦和赤鐵礦,放大倍率為30倍。攝影師使用環形光圈為照片提供均勻明亮的光源。圖:JOHN I. KOIVULA
放大160倍後的螺旋線蟲。這張照片是暗視野顯微鏡攝影的絕佳例子,深色背景得以凸顯出鮮豔的觀察對象。圖:DR. JONATHAN EISENBACK
一隻捕食水蚤的水螅,放大倍率為10倍。這張圖是暗視野攝影的經典應用。圖:DR. STEPHEN LOWRY
流感病毒上的神經氨酸酶,放大倍率為14倍。神經氨酸酶分布於病毒表面,幫助病毒從宿主細胞向外擴散。圖:JULIE MACKLIN & DR. GRAEME LAVER
玻璃上的金珠,放大倍率為20倍。這張照片證明明視野技術也可以拍出令人驚嘆的圖像。圖:DAVID A. SMITH VICTORIA POINT
多重曝光拍攝一隻縫紉機針,放大倍率為10倍。生活中常見之物在顯微鏡下展現出另一種美。圖:MARC VAN HOVE
酒石酸和硫酸鎂中的晶體,放大倍率50倍。在這幅用偏振光技術拍得的照片中,晶體活像一條魚。圖:RICHARD H. LEE
放大25倍的聚氨酯彈性纖維束。攝影師使用簡單的技術和尋常的物體,卻拍出一張極具藝術感的圖像。圖:MARC VAN HOVE
10年「窖藏」的巴比妥、非那西丁、地西泮和醋酸的混合製劑,放大倍率為35倍。可能觀者需要提醒才能意識到這不是一幅印象派油畫。圖:LARS BECH
石灰巖中的牙形蟲化石,放大倍率為8倍。圖:RON STURM
放大40倍後,山毛櫸幼枝橫截面看上去就像一隻切開的葡萄柚。圖:JEAN R?EGGER-DESCHENAUX
放大20倍後的比目魚幼魚。攝影師藉助萊茵伯格照明技術拍得這張照片,使用光學染色為標本添加彩色背景。圖:CHRISTIAN GAUTIER
甲醇和二甲苯磺酸溶液中的阿黴素,放大倍率為80倍。阿黴素是一種作用於DNA的藥物,廣泛用於癌症化療過程。在這張照片中,令人痛苦的藥物製劑成了俄羅斯童話中的城堡。圖:LARS BECH
放大160倍後的小鼠成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是一種在傷口癒合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的細胞,也是結締組織中最常見的細胞。攝影師使用高強度的照明來凸顯標本細胞中的螢光分子。圖:BARBARA DANOWSKI
放大100倍的內皮細胞。內皮細胞組成血管的內表面,攝影師使用螢光成像方法拍得這張照片。圖:JAKOB ZBAEREN
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的肺細胞,放大倍率為240倍。攝影師使用螢光染色技術來獲得鮮豔的色彩。圖:ALEXEY KHODJAKOV
放大40倍的白骨壤樹葉切面。藉助螢光和DIC技術,這張照片向我們展示了一片樹葉不為人知的細節。圖:DAPHNE ZBAEREN-COLBOURN
一隻正在進食的淡水輪蟲,放大倍率為200倍。輪蟲體長通常不過0.1毫米,肉眼幾乎不可見。攝影師使用暗視野技術凸顯主體,讓輪蟲的身體結構更加鮮明。圖:HAROLD TAYLOR
小鼠大腦的矢狀切面,放大倍率為40倍。這張照片使用到了螢光和共聚焦顯微成像技術。共聚焦雷射掃描顯微是一項高解析度三維光學成像技術,通過逐層成像構建標本的三維結構。圖:THOMAS J. DEERINCK
小鼠成纖維細胞中的絲狀肌動蛋白和微管,放大倍率為1000倍。無論是放大倍數還是使用到的成像技術,這張照片都堪稱微觀攝影的經典之作。圖:DR. TORSTEN WITTMANN
放大200倍的量子點納米晶體。圖:SETH A. COE-SULLIVAN
放大6.25倍的家蠅。我們假定蒼蠅已經死亡,因為讓一隻活蒼蠅保持固定不動並不容易。攝影師使用反射光技術為標本提供了更柔和的光線,同直接將光線打到標本上相比,反射光能保留更多細節。圖:CHARLES B. KREBS
放大740倍後的小鼠結腸細胞核。這張照片使用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技術拍攝。圖:DR. PAUL APPLETON
放大17倍後的雙轉基因小鼠胚胎。出於研究的目的,轉基因小鼠被人為誘導患上特定疾病。暗視野和螢光成像技術在這個15.8天的胚胎上顯示了令人驚嘆的色彩。圖:GLORIA KWON
放大200倍後的海洋硅藻。硅藻是常見的浮遊植物,同時也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體型太小,無法肉眼直接觀測。這幅使用暗視野和偏振光技術拍攝的照片看起來就像一幅藝術品。圖:MICHAEL J. STRINGER
放大20倍後的擬南芥花葯。擬南芥是一種小型開花植物,能夠在冬天萌芽,外表其貌不揚的擬南芥卻幫助科學家對植物的分子生物學進行研究。圖:DR. HEITI PAVES
放大100倍後的蚊子心臟。圖片中綠色物質是蚊子的心肌組織,藍色的背景是心肌細胞。與人類和哺乳類動物的心臟不同,蚊子的心臟呈管狀結構,從頭部延伸至尾部。這一管狀心臟由一系列瓣膜和肌肉螺旋線圈組成,通過膨脹和收縮為全身泵血。圖:JONAS KING
放大20倍的草蛉蟲幼蟲。攝影師使用共聚焦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幼蟲頭部複雜的細節。這不是單幅照片,而是由多幅照片拼接而成。圖:DR. IGOR SIWANOWICZ
放大20倍後的斑馬魚胚胎中的血腦屏障。血腦屏障也稱為血腦屏障或血腦障壁,能夠選擇性地阻止某些物質由血進入大腦。圖:DR. JENNIFER L. PETERS & DR. MICHAEL R. TAYLOR
放大250倍的海洋硅藻。硅藻是地球氧氣的主要來源。攝影師將多幅影像疊加以顯示硅藻身體的細微結構。利用DIC技術產生的深藍背景同黃色的主體形成了很好的對比。圖:WIM VAN EGMOND
從輪蟲張開的大嘴看見其內臟,放大倍率為40倍。圖:ROGELIO MORENO GILL
沾滿花粉的蜜蜂眼,放大倍率為120倍。攝影師花費4個多小時完成這幅作品,照片中蜜蜂六邊形的眼睛等細節清晰可辨。圖:RALPH GRIMM
4天大的斑馬魚幼魚。這張照片使用共聚焦顯微成像技術拍攝,是2016年微觀世界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圖:DR. OSCAR RUIZ
表達過多角蛋白的皮膚細胞,放大倍率為40倍。角蛋白是皮膚細胞的重要組成結構,但角蛋白產生過量卻會導致疾病。此類樣本可以幫助科學家開展癌症研究,尋找醫療方案。圖:DR. BRAM VAN DEN BROEK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