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產科技行業來說,半導體產業一直都是無法迴避的「傷」,原因是我國半導體行業底子薄、發展慢,長期以來都依賴於海外進口。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進口晶片大約花費了3000億美元,在諸多進口品類中位居第一位,而第二名的則是石油,花費約2400億美元。值得慶幸的是,在過去幾年我國手機半導體有了一定的發展,而最具代表性的正是國產之光的華為。但是強如華為也僅僅限於晶片設計,在晶片製造加工方面依舊依賴於國外的先進光刻機。
近日,國際知名數據調研機構ICINSIGHTS正式公布了《2020年排名前15位的半導體供應商預測報告》,這一報告依據包括整體銷售額、出貨量和平均銷售價格等等;產品類別細分為IC和OSD(光電,傳感器和分立),其預測排名前15位的半導體供應商包括總部位於美國的八家供應商,每兩家在南部韓國,臺灣和歐洲,日本一個。
總體而言,預計2020年排名前15位的半導體公司的銷售額將比2019年增長13%,略高於全球半導體行業6%的總預期增長的兩倍。相反,在2019年排名前15位的半導體供應商的總銷售額下降了15%。預計到2020年,所有前15家公司的半導體銷售額將至少達到95億美元。
在排名方面英特爾位居第一位,三星緊隨其後,而我們最為熟知的臺積電則位居第三,海力士和美光處在第四與第五位。而六到十五位的則分別是高通、博通、英偉達、德州儀器、英飛凌,聯發科、鎧俠、蘋果、意法半導體和AMD。在這其中最值得稱讚的是聯發科。
在整個2020年聯發科晶片進步明顯,包括小米、華為、OPPO在內的諸多品牌都選擇了聯發科旗下的天璣晶片,同時聯發科擁有物聯網、電源管理、定製化晶片等產品,而近年熱門的智能音箱、TWS藍牙耳機、以及WiFi6路由器等產品都有聯發科晶片的身影,小米、阿里、百度、索尼、亞馬遜等國內外知名品牌都是聯發科的緊密合作夥伴。
聯發科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獨立手機晶片企業,根據聯發科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當季營收達到了新臺幣972.75億元(約合人民幣227.82億元),同比增長44.7%,實現淨利新臺幣133.67億元(約合人民幣31.3億元),同比增長93.7%,均創歷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旗下的核心半導體企業遺憾落選TOP 15,而在上半年海思的營收增長達到了最高的49%,這使得華為海思首次進入了全球半導體前十強,同時也是唯一一家擠入前十的半導體公司。這是因為華為自研的海思麒麟晶片只專供自家手機品牌,中低端晶片一般售賣給導航、自動化機械等設備,雖然出貨量也很大,但受到的限制非常多。而在今年九月份之後,海思芯旗下關於5nm、7nm等高端晶片已經全部停止製造。
從巔峰期的前十,到跌出前十五,對於華為來說絕對是一次重創,但更為關鍵的是華為目前的困境依舊無法解決。未來,華為半導體究竟如何發展,我們只能繼續觀望。
註: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侵權刪圖;本文系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