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今年二月當一篇有關首次觀測到引力波的文章發表時,這一消息震驚了整個科學屆。研究人員檢測到兩個體積為太陽三十倍的巨大黑洞碰撞產生了時空彎曲。現在一篇新文章解釋了黑洞合併是如何產生的——結果表明它們很可能來自密集的恆星群。
球狀星團是一個環繞星系核的球狀恆星集群。「結果發現恆星群可能是創造一個雙黑洞系統的最佳方式之一,」研究首席作者卡爾?羅德裡格茲(Carl Rodriguez)博士這樣說道。去年九月檢測到的信號來自兩個黑洞的合併,名為GW150914。
這些信號是由分別位於路易斯安那和華盛頓的兩個高級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檢測到的。1915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預測了這一發現。形成可以產生引力波的雙黑洞系統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源自已經彼此環繞的雙星,當兩顆恆星都死亡坍塌成黑洞時,它們會留下一個雙黑洞系統,因為它們已經彼此引力吸引。
「另一種主要渠道便是我們文章裡所描述的動態生成。」 羅德裡格茲博士說道。「黑洞形成於恆星群裡的單個恆星。由於它們比恆星群裡的典型恆星更重,它們會迅速坍塌至恆星群中央,形成一個黑洞坑。二月的文章發表後,人們就開始思考恆星群是如何創造Ligo觀測到的那種雙黑洞。二十多年前人們就開始考慮球狀恆星群產生雙黑洞的可能性,直到近幾年我們的計算機才足夠強大可以以真實大小對球狀星雲進行建模。球狀星雲裡的雙黑洞系統是通過動態性形成的,也即黑洞都集中在星系中央,彼此捕捉形成雙系統。」
Ligo項目小組成員、英國卡迪夫大學的班加羅爾?薩牙普拉卡什(Bangalore Sathyaprakash)教授表示,計算機仿真並不排除另一種可能性,也即一個單獨的恆星對創造了產生GW150914的黑洞。「我們需要更多數據確定這個雙黑洞系統究竟形成於哪一種方式,事實上,這兩種情景可能都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