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俊卿題"魯公硯"
硯 遇"魯 公"
一一真卿故裡費縣魯公硯的前世今生
世人敬畏魯公書藝人品,而硯遇魯公,其蘊含的魯公精神和傳遞的魯公文化冠絕眾硯。
吳繼貴先生藏制《魯公硯》
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一一吾自知魯硯傾心,公硯傾情,又由本職所託,愛好所累,故踏上了尋硯魯公之旅。
(一)硯尋魯公
魯公石,又稱顏魯公石,在方城鎮諸滿村(原屬費縣,2011年行政區劃蘭山)北金雀山一帶和探沂鎮岐山周圍發現這種硯石。諸滿村古為琅琊臨沂孝悌裡,是大書法家顏真卿(魯公)的祖居地,故得此名。
王印堂先生提供魯公石照片
魯公石屬泥質灰巖,存於寒武系地層,由輕微矽化的泥質紫巖構成。由於地殼變動,形成獨特的塊狀獨石,裹於赤泥當中,又經長年流水衝刷浸泡,以河中和地下蘊藏者為最好。河中之石,色有深紫、淡紫、絳紅、血紅、橘黃等,其色如豬血者民間稱「豬血石」。地下之石,距地面一米至數米不等,層狀分布,厚薄不均,多為自然形塊狀子石,有圓或橢圓、結核狀、團塊狀和水紋邊的板巖等,開採較易,尤作石函硯。
王印堂先生提供魯公石照片
據《費縣誌》等史書記載:「石淡紫色,可制硯」,兼有「紫氣東來」吉祥福瑞之意,曾為歷代書法家、賞石家所鍾愛。但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此硯石曾被長期湮沒,年久失傳,難能求之。
王印堂先生提供魯公石照片
(二)硯遇魯公
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時任費縣工藝美術公司經理吳繼貴根據省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石可先生的提示一一「費縣有一種紅石頭可制硯!」他精心查訪,在諸滿嶺和岐山腳下發掘出並命名了「顏魯公石」。
魯公石(王印堂收藏)
吳先生調來制硯藝人王全志、孫佩蘭等一同設計製作。吳先生攜作品赴濟尋求高啟雲省長鑑定,並要求參加魯硯赴日展出。高省長細觀研墨後贊曰:「這硯臺好,這硯臺好,這硯臺下墨好,你們費縣真是得天獨厚啊!」當場批示做為魯硯新品種赴日本展出,並要求回去抓緊製作樣品。
魯公硯簡介文稿(吳繼貴先生提供)
制硯藝術家葉蓮品在諸滿金雀山獲一魯公石,天然石核,質堅勁,色絳紅,貌怪異,略經斧鑿,製成石函硯。硯堂呈旭日狀,下方乳色石彩若浪花熠熠,開啟硯蓋,如觀日出。此硯溫樸滋潤,發墨如端。葉先生珍愛有加,賦詩曰:"不慕端州硯,獨喜蒙山石。溫瑩追田黃,光怪使鬼疑。沒有古人贊,何需名字題。時過三千載,自有人稱奇。"
葉蓮品先生制魯公石《天成石函硯》
制硯藝術家王全志家藏魯公石制《螃蟹蟾蜍荷葉硯》,硯堂呈圓形突起,中間下凹,堂外刻一蟾蜍、一螃蟹,荷葉大部分開為硯體,一側呈覆蓋狀,荷柄透雕,柄端刻一蟾蜍,整硯布局合理,刀法簡潔粗獷而不失細膩,應為大家所刻。此硯為管流莊民間書法家毛延吉老師所傳,建國後將此硯傳王先生。王先生本人制魯公硯多塊,皆被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等單位及王相華個人收藏。
王全志藏魯公石《螃蟹蟾蜍荷葉硯》
在上世紀80年代初,劉莊金星硯廠以製作金星硯為主,此後多年對魯公石的開採與製作一直未成規模。姜書璞、吳繼貴、聶玉俊、王相華等制硯藝術家對魯公硯也時有研究,並製作了系列精品魯公硯傳世,然業界了解甚少。
王相生先生藏魯公石《松竹梅獸硯》
一方好硯,質料和製作上乘,其中文化的含量更為重要,硯承載著所蘊含的文化信息,遠不僅是一方佳石所給人的享受。硯痴者得一方心愛之硯,競如痴如醉到「夜枕佳硯夢魂隨」的境界,這就是硯所獨具的魅力。
王相生先生藏魯公石《隨行荷葉硯》
(三)硯銘魯公
新時代賦予魯公硯新使命。今以顏體為代表的正大氣象和魯公為代表的忠君愛國精神成為時代的主題,魯公石也隨之彰顯其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
王開泉先生刻字"魯公硯"
孫隆一、王印堂二先生多方覓得魯公石材,設計製作幾方魯公硯,誠邀顏體書法家姚俊卿先生題寫「魯公硯」,後經王開泉先生刻字成硯,成為館藏珍品,受到業界(顏體書法)關注和青睞!
魯公硯
其中一塊魯公硯,為王印堂先生製作。自然形,隨緣留堂,硯額刻「魯公硯」三字,月牙池,素而無雕。典型的魯硯風格,古樸凝重,堂大池圓,相得益彰。硯色絳紅,土黃紋。硯堂紋如群山,重巒迭嶂。硯側自然剝蝕,疊層如水痕。
濟南八旬老者藏魯公硯照片
前幾日,王兄印堂微言:「濟南一逾八旬老者藏魯公硯近40載,珍愛有加,欲捐省博,發朋友圈尋制硯作者以慰初心!」吾觀此硯長方隨形,硯堂圓中,上篆:「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銘」,題:「屹屹魯公,剛實積中。學奧問博,涵演擴充。孝友施家,發為公忠。直道以行,孰顧我躬。」後記:「費乃琅琊古郡,唐代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故鄉,有宋代名書法家米芾秦觀二公觀書魯公廟碑,歷代珍之。」觀此硯,仰此碑,唯館藏為上,吾思之!
魯公硯(上圖刻魯公頭像)
千百年來,硯臺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接受洗禮,不斷得到發展。硯臺發展史就是一部文人墨客書寫千年的文化史,還是一部大國工匠研磨千年的文明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奮鬥千年的創業史。對於真卿故裡費縣而言,大力傳承和弘揚魯公精神,挖掘闡發魯公硯文化內涵,時不我待!
《自然形魯公硯》(王全志先生制)
今硯遇魯公,是文人仰望的最好形式和紀念的最好載體;今群「豔」爭芳銘魯公,這是墨客心動時刻最直接、最真實的內心表白,也是靈魂的一次最高禮遇!
惠而能好我,問以瑤華音。撫摸著硯台歷史,仰望著魯公文化,我們在深情中咀嚼的和回味的是一一廟堂之上的藝術天地和魯公內心的情感世界,還有瀰漫著的淡淡憂思以及抒發著的綿綿詩意!(許利平)
2019年6月8日書於薛莊鎮黃泥崖村
作者向吳繼貴先生索取史料
注:尋訪中,吳繼貴,彭思翔,孫隆一,王開泉,聶玉俊,平凡,王相華,王印堂等老師提供了信息,文字,圖片等資料,並對文稿提出修正意見,謹表謝意!
《費縣奇石志》記載"魯公硯"
來源:費縣顏真卿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