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計算機硬體系統的心臟,電源雖然不決定性能高低,卻決定性能表現的穩定性與持久度。我們對於電源的認識,都被一個金屬外殼包裹著。這也極大降低了我們對電源認識的難度,我們只需通過電源銘牌、電源模組構成等等就能看出電源的出身以及質量。不過,雖如此但不夠,因為人為的誤導加上網絡的謠傳容易出現不少電源的誤區。今天,我們就撥亂反正,帶大家認識下目前常見的電源誤區。
誤區一:只看額定功率
以前,我們諄諄教導,電源不要只看廠商給出的功率,要找出實際的額定功率。因為以前的JS往往在最大功率以及額定功率做文章,往往將最大功率標在明顯的位置來誤導消費者。如今,廠商早已學乖,將額定功率標到顯眼位置。這是否意味著,消費者看電源的功率變得輕鬆愉快了嗎?小編看,未必!
以前我們只看額定功率就夠了,但現在,還不夠
時代在發展,我們電腦的功耗大戶也從以CPU為主轉變成顯卡為主、CPU為次。由於ATX電源設計模範的關係, 12V是目前電源系統中最重要的供電輸出電壓。CPU、顯卡的供電來源就是來自 12V路。所以,有時候看 12V路的輸出功率比看額定功率更加重要,這決定了你電源的穩定性。
12V輸出功率以及 12V輸出功率佔比也是關鍵,不少廠商重視這一點
一般來說,一款電源的 12V輸出能力如何,大概就能判斷到整個電源負載能力的強弱,換句話說就是一款電源的好壞取決於 12V功率的佔比, 12V輸出功率佔比越大,則電源就優質,一般來說要有80%以上。大家可牢記這一點。
誤區二:額定功率越高越費電
很多朋友都會覺得,我家電腦最大功率頂多就200、300W左右,買一個500W的電源簡直就是暴殄天物還不止,高額定功率還耗電。事實是否這樣呢?
2000W額定功率電源
實際上這種額定功率越高越費電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PC的耗電完全以硬體工作狀態所需的耗電量來決定的,PC電源僅僅是一個「能量池」,瓦數越大能負載的電量就越多而已。其實,看耗不耗電,影響因素是很複雜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電源轉換效率,所以我們為何那麼重視80 Plus認證的原因。
在50~60%的負載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通常是最高的
不說不知道,高瓦數的電源,由於元件選材更考究,因而在轉換效率上往往更高,從電源的負載曲線便可以看出,在50~60%的負載下,電源的轉換效率通常是最高的,其不僅意味著節省電費,更意味著節省能源。
500W電源是目前家用的最好選擇
所以,適當選擇高一檔瓦數的電源,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益處,並且也能為日後升級留下對應的負載空間,當然肯定的,在價位上肯定比低瓦數的要高,至於這個錢是否值得花,還得看用戶的具體實際情況,有升級需求,不妨可以考慮一下高瓦數電源。
誤區三:模組電源比非模組好
模組電源,自由搭配,按需安裝,節省空間,提升觀感。看似模組電源有著先天的優勢,我們在電源頻道也經常讚頌模組電源的好處。於是消費者都有一個普遍的認識,模組電源一定比非模組好。
全模組電源
未必。從性價比角度上看,模組電源的成本的確要高一些,多出來的價格,消費者可以選擇更好性能的硬體,或者如果你是強迫症當然可以直接選回模組電源。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如果定位是一臺入門的家用、辦公、學習用機,那不一定需要模組電源。如果打算組建光效、多顯卡RAID多硬體、主打遊戲等多系統,那麼就需要模組電源。
拔插總有風險
模組電源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模組電源是通過模組電路PCB板作為媒介再輸出到模組線材,因而電壓穩定性也會有所下降,同時模組電源比非模組電源發生接觸不良的概率也要高,但模組電源為理線提供極大方便也是不爭的事實。
不僅僅只看模組不模組,電源自身質量也重要
一般來說,模組電源一定好於非模組電源,這個是不成立的,電源內部元件用料,電路方案才是影響電源好壞的根本。而對性能看中的玩家,更應該注重轉換效率, 12V佔比等重要因素。所以,在選購電源的時候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總結
電源不同於其他電腦硬體,性能與價格直接掛鈎。電源的作用,體現在為硬體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為用戶提供安全的使用保障。所以,在選購電源的時候,並不能用傳統的性價比思維來看電源,也不應該跟隨流言聽之任之,希望本文能對大家提供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