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濤濤隨記,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生物-古斯塔夫,是支非洲蒲隆地一頭傳奇的鱷魚,古斯塔夫據傳已經有三百人葬身在他口中,重點是他從來沒有被捕獲過。他的傳聞在當地甚至已經到神話等級。今天我們來介紹他的故事。
非洲的蒲隆地是位於東部非洲的小型內陸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在蒲隆地主要水系有魯濟濟河以及坦幹伊克湖,坦幹伊克湖是個國際湖,有一半在蒲隆地境內,非洲的魯濟濟河則是縱貫整個世界上最危險和最動亂的領土。綿延七十多英裡。從前這條河曾經有很多物種,直到1950年代,該地區都居住著許多水牛,大象,與人口眾多的人們一起生活。
然而幾十年後因為人類的獵殺,其中大多數物種已從當地生態系統中消失,只剩下少數仍然存在。像是河馬仍然存在,但它與天敵尼羅鱷不斷的為了生存爭鬥,尼羅鱷在這種險惡環境中成長,自然而然他就變成了許多動物的天敵,它基本上是吃接近他們的東西。這些尼羅鱷被認為非常具有攻擊性,甚至與其他種類的鱷魚相比也是如此。他是體型僅次於河口鱷的一種大型鱷魚,同時也是非洲最大的爬行動物,它們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儘管難以證實,但據說他們每年造成數百人死亡。成年的雄性尼羅鱷平均長約3.5至5.5尺。但是如果環境允許,據說他們可以長到六公尺以上,他們平均壽命達七十至一百年。這這些尼羅鱷中有一隻鱷魚,他已經成為中非這一地區的傳奇。它叫做古斯塔夫,他的神話傳說可能已經巨大到超越他本身的可怕。
關於古斯塔夫的最早報導是在1987年浮出水面的。當時坦幹伊克湖東北岸的村民說,遭到了一條巨大的鱷魚襲擊,這些遇襲事件零星的持續到八零年代末和九零年代初,直到幾次國家間的暴力衝突迫使該地區陷入混亂狀態。因為幾次戰爭使該地區挑起戰火,從1994年四月至七月的短短一百天裡,大約有五十萬到一百萬人喪命。有傳言說在這場衝突之後,該地軍事領導人下令將許多遺體扔到周圍的河流中,其中就包含魯濟濟河。尼羅鱷就在這條河中享用美食。這就是古斯塔夫傳奇開始的地方。
古斯塔夫是一隻大型雄性泥螺,他從未被捕獲。它身長和體重數據有許多傳聞甚至有超過七公尺,體重超過一噸的說法。但從巨大體型來看,他的年齡應該是接近一百歲。但其實100歲的鱷魚應該牙齒都幾乎掉光了,然後根據目擊報告都聲稱他有完整的牙齒,因此他被估計可能不超過六十歲。而且恐怖的是,他或許還在成長的階段。有一則報導敘述古斯塔夫撂倒了一隻成年的河馬,但幾乎不會有鱷魚敢去攻擊成年河馬,畢竟成年的河馬並沒有那麼好惹。
一直到1990年代,傳說一直不斷在發展。當地人們認為古斯塔夫不僅曾殺死人類,而且開始積極捕食人類,許多認識的村民都將它描述捕食不是人類的指控,他據說會單純只進行狩獵而不吃下獵物的屍體。也就是說他不是為了生存而殺人,而是他享受著當獵人狩獵的快感。而且鱷魚可以幾個月不吃東西,古斯塔夫完全可以慢慢地挑選他想吃的獵物。根據許多目擊者提高了目擊敘述,有個共同點就是他的身上有三個彈痕,他的右肩胛骨也被發現有大傷痕。根據與古斯塔夫相遇的非洲士兵說,他們曾多次用槍射擊它,包括用AK47步槍,但他的皮膚可能太厚了。一般普通子彈無法貫穿,所以並沒有辦法有效擊退他。讓古斯塔夫撤退的唯一方法是在水中投擲手榴彈。
古斯塔夫的名字是由爬蟲學家Patrice Faye所命名。他從1990年代後期研究與調查古斯塔夫,研究古斯塔夫的爬蟲學家們認為,他那不尋常的體形妨礙了他獵殺魚類,羚羊和斑馬等常見的靈活獵物,使他只能去攻擊較大型的獵物。如河馬以及人類,所以才會有造成超過三百人葬身古斯塔夫嘴中說法。2004年,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發行了一部紀錄片,該紀錄片已成為古斯塔夫的主要信息來源。這部紀錄片的名字為捕抓殺手鱷魚。這部紀錄片推出後使古斯塔夫成為了一個非洲地區活生生的傳說。當地村民和孩子只要靠近水面時都會談論著他,並且好奇地試圖去尋找古斯塔夫。另外,也有些人將不自然的事情或行為歸咎於古斯塔夫,並聲稱他謀殺了朋友的朋友之類的。
真實與虛構之間界限變得模糊,許多事情或許只是被放大,甚至是杜撰,古斯塔夫的恐怖傳說,甚至已經大於它本身的存在。近年來,古斯塔夫的目擊的頻率已經大幅減少,2009年Patrice聲稱在魯濟濟河發現了古斯塔夫,然後再經歷幾年的沉寂後,2015年六月,又有當地村民身上發現的古斯塔夫將一頭成年的野牛拖入河中,這就是目前古斯塔夫最後的身影。
古斯塔夫至今仍然是整個非洲中部地區的傳說,也是歷史上最惡名昭彰食人巨獸。古斯塔夫至今不知身處何方,是已經葬身魯濟濟河河底,還是他依然在水裡虎視眈眈的尋找獵物呢?每當古斯塔夫逐漸淡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他又會突然出現,好像是提醒世人,這世界上確實存在著怪物。電影萬鱷巨獸中男主角的一段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由於連年戰亂,許多人喪生後就直接丟到魯濟濟河,導致裡面的鱷魚以這些遺體為食,所以養生古斯塔夫這個食人怪物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希望各位喜歡今天的故事。如果有想知道的也歡迎給我說。謝謝閱讀。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