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tack:這群做雲的人有點「軸」
文 | 史中
我們的家啊啊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昂昂昂。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1985年,工廠的廣播在晴空下迴蕩,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從張牙舞爪的雷達天線旁邊跑過。
那些年,四川成為新中國的「三線建設」的基地,二十年間,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最精銳的科研隊伍被安置在廣元、綿陽的峻岭之上,成都、重慶的江水之濱。在這些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裡,你很容易找到北大畢業的中學老師,或者清華出身的通信專家。
那是一個屬於父輩的熱血時代,無數張圖紙在他們手中成為鋼鐵現實。
在「三線」長大的孩子們,幸運地嗅到過理想的氣味。時光於是奔流,山河在他們腳下成為棋盤。在未來的日子裡,有一群孩子會如長江水一樣奔流至祖國的東海岸。在那裡他們將遇到彼此,像父輩一樣,成為歷史的一個新註腳。
(一)Intel 往事
2005年,上海。
一間合租的三居室,十來個人擠在客廳聚餐。
這些人之所以聚在一起,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們都是「頭牌」外企 Intel 的實習生;第二,他們大多都來自同一所學校——成電(電子科技大學)。一個文質彬彬的老哥,前後張羅忙來忙去,大伙兒都尊稱他為「大師兄」。此人名為尤永康。
兩年前在成電讀研時,踏實靠譜的尤永康被海歸導師推薦到 Intel 中國實習。用他的話說,這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機會」。
那是外企的黃金年代,地標大廈、落地窗、中英文摻雜的對話、空氣中飄著醇厚的咖啡味道。
來到 Intel 之後,尤永康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周末也如常,工作完成得像滿分作文,空閒時間就鑽研技術,和一起進來的交大、復旦孩子比起來,尤永康是 Bug 一般的存在。
領導驚為天人,專門找到尤永康:恕我直言,像你這樣的人還有沒有?再給我來一打。
尤永康倒是覺得受寵若驚。因為成電是周總理親自部署成立的大學,一直以半軍事化管理,學風很正,讀書時身邊像自己一樣勤奮的人不在少數。尤永康立刻在學校論壇上發帖,真的從學弟學妹中又給老闆找來一打人。
在這群學弟學妹裡,尤永康一眼就發現了一個神人——別人要寫一天的代碼,此人一小時就能完成,而且寫得非常精巧細緻,甚至能從冰冷的代碼裡讀出「哲理」氣息。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同學的專業竟然是和代碼關係並不大的「雷達無線電」,仿佛是一種跨界封神的設定。
此人名叫張鑫。
張鑫
關於這段故事,張鑫是這樣回憶的:
雖然我的專業是「做雷達」,但是我在大學裡迷上了開源系統,特別是 Linux。在各種論壇上混來混去,我發現中國很多 Linux 大神都加入了 Intel。我想,做事兒得和最牛的人在一起啊!於是看到尤永康發的「英雄帖」,一點都沒猶豫就投了簡歷。
一起加入 Intel 的小夥伴還記得,當時的張鑫留長頭髮,彈吉他,特別瘦,平時有空就學習。他租的房子離辦公樓很近,卻每天都要打車上下班。他的理由是:不願意浪費時間在交通上。
我最多算是個勤能補拙的人。但一看到張鑫,我就認定他是個「天生的程式設計師」。
尤永康說。
尤永康
歷史是個老司機,總是一腳油把你帶上秋名山。這群實習生大多被分到了尤永康所在的大組,這個大組當時正在為 Intel 攻堅一個非常難啃的技術——虛擬化。
懂行的人聽到這裡,肯定會暗自點頭。
日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雲計算,腳下踩的基石正是虛擬化技術。打個比方:如果把雲計算比作火箭,那麼虛擬化就是發動機核心技術。
2005年,Intel 推出了第一款支持虛擬化功能的 CPU,同時推出了虛擬化軟體 Xen,後來名聲大噪的雲計算始祖亞馬遜 AWS 就是基於 Xen 的。
Intel 推出第一款帶有虛擬化功能的 CPU 時,尤永康還得到了這個貢獻紀念牌。
偶然聚在一起的實習生,就這樣一不小心組成了 Intel 中國的「黃金一代」。
他們在虛擬化技術上的積累,十年後將為國產雲計算技術奉獻一場華麗的「秋收」。不過在當時,身為曲中人,卻不解曲中意。
2016年,黃金一代的部分同事在矽谷碰面,留下了這張合影。
尤永康的父母一輩子都在國企幹到退休,他也準備花一輩子時間,在 Intel 做到極致。於是他很快晉升為最年輕的部門經理之一,成為後來成電學弟學妹口耳相傳的「別人家的孩子」。
不過技術宅張鑫卻有一顆驛動的心,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在胡思亂想:「這麼底層的技術,應用範圍這麼窄,除了 Intel 還有誰能用到嗎?如果有一天 Intel 不需要我了,我還能做什麼?」
這確實是靈魂一問。
也正是這一問,把張鑫和尤永康的命運分成了兩條軌道。
(二)遠走美國和菩提頓悟
2010年的一天,一位同事找到張鑫,鄭重地問他:你想不想做點兒更多人能用到的東西?而且是和全世界最牛逼的人一起做?你要願意的話,我帶你去矽谷。
轉天,張鑫遞交了一份辭呈。
他和同事一起遠赴美國,成為了由傳奇華人工程師梁勝創辦的雲計算公司 CloudStack(當時叫 Cloud.com)的七號研發。
之前我們打過一個比方:雲計算就像火箭,虛擬化技術就像其中的發動機。直到看到火箭那一刻,張鑫才頓悟自己之前造的發動機是如何為整個系統工作的。
不止一個人向我提及,雲計算有一種魔力。它以一種「為全人類提供計算力」的史詩級姿態出現,像火一樣照耀任何走近它的人。站在宏偉的雲計算大廈面前,技術信徒張鑫感受到了難以言喻的光芒,仿佛某個更為永恆的使命在向他發出召喚。
如果在空中俯瞰,那的確是一個雲計算的英雄時代。
公有雲領域,始祖 AWS 一騎絕塵,微軟的 Azure 緊隨其後,以美國為基地向全球傾銷計算力。而在中國,王堅博士正在阿里巴巴帶著阿里雲的團隊篳路藍縷,熱切迎接中國雲計算元年。
私有雲領域,CloudStack 和 OpenStack 成為開源領域的兩個佼佼者。在中國,海雲捷迅、九州雲等等一票基於開源架構的私有雲公司整裝待發。
張鑫在矽谷和同事們的合影
張鑫沒日沒夜用了一年時間把雲計算的技術弄通,然後就又變得學有餘力。於是他東擋西殺,一邊做技術,一邊參與投標,肉身衝到三星、蘋果這些客戶面前,給他們掰開揉碎地講解雲計算技術的「性感」所在。
旁觀者看來,張鑫的生活就像是不斷「搭車」,上了一輛車,發現不過癮,又上一輛更快的車。
直到2014年,張鑫的世界裡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CloudStack 被巨頭思傑收購後,戰略地位發生變化,張鑫可以改變的事情越來越少。在他心裡積壓了好多牛X的技術想法,死活無處嘗試。
第二件:這幾年間,CloudStack 技術迭代變慢,老對手 OpenStack 被廣泛接受。雖然 OpenStack 一騎絕塵,但是從技術上看,它的框架遠非完美,仍然有數不清的弊端。。。
張鑫算是想明白了:「換車」難免身不由己,自己「開車」才是正解。
如果把自己近幾年的想法全部實現,秒殺包括 OpenStack 在內的世上所有雲架構應該是十拿九穩的。那天半夜,他「垂死病中驚坐起」,做出了一個藝高人膽大的決定:辭職,做一個屬於自己的,最完美的雲計算系統。
既然是「最完美」的雲計算系統,那註定是後無來者,索性用英文最後一個字母「Z」來命名,就叫 ZStack!
起了這麼野的名字,張鑫的夢想開始上頭。
他把自己的 ZStack 技術理念寫成文章,在 Reddit、Hacknews 這類美國技術網站發帖,坐等崇拜如滔滔江水向自己襲來。然而。。。期待中的情景並未出現,幾天過去,只有寥寥評論和陰陽怪氣的嘲諷。
如果換成普通人,多半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技術理念有缺陷。不過張鑫卻撇撇嘴:這屆美國人不懂。
美國人不識貨,那中國人呢?
張鑫那時候剛安裝微信,被國內的朋友稀裡糊塗拉進了很多 OpenStack 的群。他壯著膽子,把 OpenStack 裡的人偷偷拉到自己的 ZStack 群,再不由分說地把自己做好的 Demo 發在裡面,讓大家「免費品嘗」。
沒想到,中國的工程師們反應出乎意料地熱烈。
中國人真的比美國人更懂行嗎?我很想這麼說,但其實並不是。現在回望,中國的私有雲市場一直比美國更成熟半步,工程師對於 OpenStack 的弊端都有切膚之痛,他們比美國人更渴望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技術。
有了同胞們的鼓勵,張鑫可算是遇到了知音,反正職也辭了,哪都不用去(其實就是沒地方去),每天白天就窩在公寓裡寫代碼。到了晚上,也就是中國的白天,就在群裡隔著大洋和大家討論技術改進。等中國工程師都下班了,他就睡覺,睡醒繼續擼代碼。
這樣過了幾個月,ZStack 的代碼一行行累積,火焰在他心裡一點點清晰:
中國人寫的代碼,何不為中國自己的雲計算去做貢獻!
他決定回國創業。
掐指一算,已經離開故土四年多了。創業這件事兒九死一生,還有誰能像兄弟一樣把後背託付給彼此呢?
第一個浮現在他腦海裡的人正是尤永康。
張鑫心裡有點打鼓:「這些年和尤永康在網上聊天,知道他在 Intel 已經升任經理多年,早就不用自己動手擼代碼,每天管理一群精銳,小日子估計是很滋潤。讓他陪我苦逼地創業,怕是請不動啊。。。」
事實果然如此嗎?來,跟我左手畫個龍,把地球撥轉半圈,回到上海灘。
說實話,自從張鑫遠走美國以後,尤永康見證了很多離別。那些早年的同事們有的自己創業,有的加入了阿里、騰訊這樣的中國企業。雖然命運不同,幾經沉浮,卻大多風生水起。唯獨在 Intel 內部,一些事情卻正在起變化。
隨著中國科技力量的提升,很多中國技術都開始和歐美技術同臺競技,這難免讓外企有一種「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感覺,包括 Intel 在內的很多外企都把最核心的技術抽走,不會再交給中國研發部了。
尤永康不得不面對一個古老的命題:雖然技術無國界,但技術人是有國籍的。
這時,突然接到張鑫的橄欖枝,面對一個閃耀著金屬光澤,百分之百由中國人書寫的雲計算系統,面對 ZStack 可能通往的所有未來,尤永康一下子被擊中了。
歷史的轉身,從來是緩慢而堅決。那天尤永康遞交辭呈,安靜地走出電梯。抬眼望去,行人萬千,尚無一人駐足。夕陽搖動江面上樓群的倒影,卻分明如同大幕緩緩落下:舞臺上,舊主人體面謝幕,新主人昂然登場。
這一年,尤永康35歲,張鑫33歲。
(三)「賣光碟」的大叔們
兩個「失業」的中年男人簡單分了個工:
張鑫在美國主要負責兩件事——沒日沒夜地為 ZStack 的代碼積沙填海,順便找錢;尤永康在上海也負責兩件事——測試 ZStack 的性能和完善性,順便找人。
故事講到現在,英雄們已經按捺不住,準備登場了。
十年前,這群 Intel 實習生初到上海時,李群正是尤永康的「老鐵」,他們合租一套房。在「黃金一代」裡,李群的技術天賦也是有目共睹。
2015年春天,李群剛剛離開 Intel,去兩條街旁邊的微軟供職。
李群回憶,那天晚上大師兄尤永康突然發來一段沒頭沒尾的神秘代碼,也不說是誰寫的,也不說是幹嘛用的, 只是說:「這段代碼不太好用,你幫我調試一下唄。。。」
從那天開始,李群就經常被尤永康拉來做「志願者」,業餘時間幫著他調代碼。
「直到後來 ZStack 要成立公司了,我才知道,敢情我已經為 ZStack 貢獻了大半年力量。。。」李群笑。
李群
何爽也是尤永康的師弟,當年加入 Intel 之後,尤永康就成了他的「師父」,兩人情同師徒,意如兄弟。
何爽回憶,15年一開春,尤永康就找到他,也不吃飯,也不喝咖啡,而是帶著他在大園區裡「繞圈」。暴走的過程中,尤永康有意無意地把他和張鑫在做 ZStack 的事情透露了出來。
「繞園區一圈起碼要一個小時,我們一走就走三圈。現在回想起來,我懷疑他是在考察我體力行不行,將來一起創業的話,能不能加班。。。」何爽回憶。
當天晚上,何爽就跟尤永康要來了 ZStack 的測試版本。一邊安裝,這個叱吒技術疆場多年的老司機一邊滑落成跪姿:業內公認需要50臺機器才能跑起來的雲計算,居然在一臺電腦上安裝成功,而且絲般順滑。
何爽
就在尤永康低調地進行「地下獵頭」工作時,ZStack 的光芒再也掩蓋不住了。
2015年6月,人在美國的張鑫小宇宙爆發,他接連發表了16篇文章,完整闡釋了 ZStack 的技術架構。和文章一起發布的,還有 ZStack 0.6版本全部開原始碼,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試用。
就是這16篇文章
在程式設計師的世界,代碼即正義。漂亮的技術就像美女,不用說一句話都能吸引整條街的目光。幾天內,ZStack 被瘋狂地下載,在技術圈反覆刷屏。張鑫用這種「一腳油門踩到底」的姿勢,宣告自己殺入中國雲計算的核心戰場。
為這16篇文章如痴如醉的人中,有一個名為梅磊。
說起來,梅磊也是張鑫和尤永康的師弟,曾短暫實習 Intel,不過那時候張鑫已去美國,兩人未曾謀面。2015年時,梅磊正供職於國企上海儀電的中央研究院,負責為公司建設雲計算平臺。
梅磊
梅磊自然選擇了用最火的 OpenStack 來搭建這套雲。但是做著做著,就發現各種神坑——系統跑著跑著就會死,如果想解決就需要對架構動大手術。。。百思不得姐的時候,他突然看到群裡瘋傳的16篇文章,以及 ZStack 的測試版。
在機器上測試了 ZStack 之後,他已經非常肯定,如果這樣的架構能夠普及,不僅會讓雲計算的技術變得簡單無數倍,還會把成本降低一大截。
梅磊趕緊給尤永康發微信:這個張鑫。。。。尤永康回:就是那個張鑫。
講真,當時全國各地的一大票好基友都被尤永康給撩了個遍。但是,尤永康卻沒有對任何一個人說出那句深情的話:「我邀請你加入 ZStack。」
大家心裡痒痒,又怕毛遂自薦碰一鼻子灰,摸不透大師兄到底是怎麼想的。。。
其實,尤永康心裡甭提多想讓大家來了,他只是擔心一件事兒:
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如果在投資到位之前把兄弟們忽悠出來,到時候拿不到錢,那我就毀了大家的前程,是千古罪人啊!
尤永康說。
為了談融資,張鑫也飛回國幾次。
投資人坐在張鑫和尤永康對面,伸出三個手指。
創業者主要有三種人。第一種是40歲以上的,有人脈有資源,很穩妥。第二種是剛畢業的,投點錢就樂得屁顛屁顛,很便宜。第三種就是你們這樣的,35歲上下,不僅人脈不夠,還不便宜,拖家帶口,心事重重。
這番話已經不是拒絕,簡直就是羞辱。
投資人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張鑫他們沒有任何市場經驗,滿腦子寫著技術人的天真。
「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一位投資人問。
「賣產品啊。」張鑫老實回答。
「你這不就是賣光碟嗎?」
「對啊。」
「對什麼對?現在流行用「網際網路思維顛覆2B」。現在估值高的是賣服務!你賣產品能有什麼出息?依我看,這個要免費,大量推!」
「Windows 也是一張張賣光碟啊。人家賣了這麼多年就是很厲害啊!」張鑫滿臉問號。
最後,投資人甩下一句「沒悟性」,推門走了。。。
↓↓↓投資人說的賣光碟↓↓↓
↓↓↓張鑫說的賣光碟↓↓↓
張鑫很「軸」,軸到內心無比強大,他就是認一個死理兒:誠心誠意做出最好的產品,怎麼會沒人買?
然而後來遇到的幾個投資人,卻著實傷到了他的心。
在介紹的 PPT 裡,本來專門有一頁強調 ZStack 是「自主研發」的雲計算系統。不料投資人看到「自主研發」這幾個字,都皺起眉頭,像是看到了什麼噁心的東西一樣。
「我就不理解,為什麼看到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東西就一定是爛東西?就一定是騙子?」直到今天,張鑫仍然憤憤不平。
到後來再去見投資人,張鑫索性把「自主研發」這一頁 PPT 刪掉,落得個清淨。
在尤永康的「獵頭名單」裡,有一個人名叫大樹,他當時他在 Intel 北京。由於融資遲遲不到位,尤永康也不鼓勵讓大樹辭職,說服他先用業餘時間幫著弄代碼。
結果有一天下班前,大樹的領導找他聊天,領導正站在背後,大樹的手機裡彈出尤永康發的 ZStack 的東西。大樹冷汗都飆出來了。
雖然沒有佔用工作時間,但畢竟我還沒辭職,讓老闆看到會引起誤會。嚇得我急中生智,趕緊把群聊改了個名:小區籃球。這樣就不怕突然彈出羞羞的東西了。。。
大樹笑。
大樹
張鑫和尤永康幾次來北京談融資時,都是大樹開車送他們。從初夏到深秋,沒有進展。
那天,他們第N次鎩羽而歸,回到酒店標間。當天晚上尤永康翻來覆去睡不著,眼看天光已經泛白,翻了個身,看到張鑫也瞪著眼睛。。。
大樹偷偷告訴我,後來尤永康對他回憶起這個場景,眼裡閃著淚光。
張鑫同樣記得那一天,他的結論是:「康康打呼嚕,我沒睡著。。。」
(四)黑網吧
融資已到帳!
一天早晨,天南海北的幾個人揉著惺忪的睡眼同時收到尤永康發來的微信,後面還附帶一張帳戶截圖,7後面跟著一串0。
天使融資來自力維資本。力維資本的主要合伙人是一位美籍華人,出資人都是一群摯友。他們大多是78年恢復高考以後的第一屆高中生。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比別人更多地思考科學和技術對一個民族的意義。在成為各行各業的翹楚之後,他們決定用自己積累的財富來支持中國的技術創業者。
在矽谷吃了一頓飯,張鑫就把投資拿到了。
張鑫要做的東西,他們其實沒有完全搞懂。但張鑫想用命把一個產品做好的渴望,他們懂了。就這樣,無數行業專家投資人把投資 ZStack 的黃金機會拱手讓給了所謂的「外行」。
ZStack 的運營公司,「上海雲軸信息科技」就這樣成立了。
張鑫退掉了美國的房子,向夢想之地矽谷深鞠一躬,和妻子買了兩張到上海的單程機票。何爽跟老婆說,我準備去創業了,卡裡有三年的生活費。這三年,不會讓你和孩子受任何委屈。大樹帶著妻子和剛出生的女兒離開北京140平米的大房子,飛到陌生的上海。
梅磊從上海儀電申請辭職,直屬領導說:「我接受不了。」梅磊說:「那您就好好接受一下。
」辭職審批的最後一道關是德高望重的副院長。沒想到副院長聽到梅磊要去做「國產雲計算」之後,不但沒有挽留,反而直接籤字。他說:「我們這些人,一輩子就在做一件事——不讓中國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現在你做的也是這件事,你去吧,我支持。」
梅磊深鞠一躬。
一位朋友告訴尤永康一個好消息:就在 Intel 大樓附近,有一家政府扶植高科技創業企業的孵化器,如果項目被選中,可以免兩年的房租。你們又是海歸,又是雲計算,應該去試試。
沒想到一面試,ZStack 果然被選中,就這樣做夢一樣被閔行區免費送了兩年辦公室。
這就是當年那間辦公室。
「我們都是搞技術的,之前不太懂得和政府打交道。沒想到政府對於創業者的支持這麼實誠。」尤永康笑。
2016年春節一過,何爽和同組的劉松濤一起辭職。當天下午辦完手續,就手拉手溜達到了幾百米外的 ZStack 辦公室。十分鐘前,Intel 的辦公室寬敞明亮,十分鐘後,眼前的屋子又小又暗。看到牆邊擺了一排電腦,何爽心頭一緊,脫口而出:「這是個黑網吧麼??」
大家坐在「黑網吧」,聽張鑫講 ZStack 的技術架構。
「黑網吧」裡,張鑫做 CEO,負責整體方向,尤永康負責公司運營兼職銷售,李群、梅磊負責技術研發,大樹負責前端,何爽、劉松濤負責自動和手動測試。
就是在這個昏暗的屋子裡,一群中年人苦等半生的逆襲,緩緩拉開序幕。
張鑫對於 ZStack 的要求很多,但排名第一的要求不是性能,不是美觀,不是易用,而是穩定。
這可能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仔細想想卻在情理之中。
你的客戶有可能在幾千公裡以外,機器的運行環境可能很惡劣,客戶還有可能就是個技術小白,他們買完產品之後,一旦需要維修,成本就會巨大。我們要想讓這些人都放心用上雲計算,就必須保證 ZStack 的故障率無限接近於零,不需要我們日常維護。所以一個牛逼的產品必須做到一點:「可以脫離原廠大規模售賣」。
張鑫說。
在張鑫他們眼裡,ZStack 就應該像一塊 CPU。假設你買了一塊 CPU,你天然就知道這是個絕對可靠的東西。在你決定扔掉它之前,它必須永遠是好的。
說到容易做到難。怎麼保證 ZStack 超高的穩定性呢?其實老東家 Intel 有現成的經驗:在研發中,要用非人的方法對產品進行「虐待式測試」。
何爽是在 Intel 做了十年測試工作的狠人。他對 ZStack 使出了測試界最兇狠的九陰白骨爪——「模型測試」。
啥是模型測試?簡單來說,就是用人工智慧的方式,模擬出無數種真人在使用 ZStack 的過程中可能會進行的操作流程。每一套流程就叫做一個「測試用例」。於是,在ZStack 1.0 版本的時候,就已經每天被成千上萬測試用例輪番「虐待」了。
除了模型測試這種「講道理」的測試方法,這群人還發明了「混不吝」的測試方法——拉電閘。
在辦公室裡,常年跑著一套 ZStack 的測試系統。每天晚上下班的時候,不管系統正在幹什麼,最後走的人都是直接拉電閘,第二天來了再通電。此時,系統必須自己「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咧開嘴微笑,一個盤都不能壞,一個字節都不能丟。。。
就這樣,ZStack 練就了一身金鐘罩鐵布衫——客戶虐它千百遍,仍然待客如初戀。
張鑫露出了老父親的微笑,終於可以放心地讓 ZStack 「接客」了。
這就是最初用來測試 ZStack 的十臺測試機,大伙兒一直留著。
(五)彪悍的技術宅
我靠,有人用我們的名義註冊了 ZStack 的用戶群,裡面已經有100多人了!
李群大喊。
尤永康第一反應是:壞了,沒準是友商搶註的。。。
好不容易找到了群主聯繫方式,打電話過去。接電話的人叫「星仔」,他是廣州某國企的技術負責人,建立這個群的原因只有一個:ZStack 太TM好用了。
原來是友軍。。。
幾個月之後,星仔被「組織」吸納,成為了雲軸信息首席方案專家。
QQ群裡的人越來越多,眼看快到5000人上限,他們又開了二、三、四、五群,還有幾個微信群。這些群裡可是藏龍臥虎,各家公司的CTO、技術負責人幾乎都在。也正是在這些群裡,出現了 ZStack 第一批死忠用戶。
這些QQ群直到現在還很活躍。
從2016年開始,大智慧、滴滴、餓了麼,這些耳熟能詳的公司,都在用 ZStack 搭建他們的部分雲計算系統。
這裡要多說一句,ZStack 的代碼是完全開源的,你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社區版,如果你技術足夠的話,也可以在上面開發適合自己企業的獨特功能。購買企業版時才需要付錢。所以在QQ群裡,最初很多人都下載使用免費的「社區版」為自己的公司服務。
當然,開源的精神原本就是如此。被人用就是被肯定,只有使用 ZStack 的人越來越多,作為社區的領導者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只不過,雲軸想要活下去,還需要有收入。
當時,凡是社區裡反饋比較好的公司,尤永康都「伺機」去拜訪一下,期待他們能成為付費用戶。
2016年夏天,尤永康坐在上海一家知名軟體公司的 CTO 辦公室,對方早就想上一套雲系統,在 VMware、OpenStack 和 ZStack 中猶豫。最終在試用過 ZStack 社區版之後,決定購買企業版。尤永康就這樣拿下了 ZStack 的「史上第一單」。
「誒,我不會是你們的第一個付費客戶吧?」籤合同時,對方 CTO 好奇地問。
「那不可能,我們的付費用戶排著隊!」尤永康面不改色。
尤永康這句話雖然說得早了點,但卻是事實。從那以後,ZStack 迎來了付費客戶和渠道代理商的大爆發。
當然,客戶多也是個甜蜜的煩惱。
一天早晨,正準備甩開膀子狂擼代碼的梅磊被尤永康叫過去。
「客戶越來越多了,我實在是跑不過來了,你想挑戰做售前嗎?」尤永康問梅磊。
「跟著你嗎?」梅磊問。
「不,明天你自己去杭州培訓代理商。」尤永康說。
從這一天起,一輩子只和代碼打過交道的梅磊開啟了他彪悍的售前人生,一入售前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有的公司很想成為 ZStack 的高級代理商,電話裡說得天花亂墜,恨不得公司馬上要進世界五百強,結果梅磊去了,發現就是小屋子叼著牙籤的幾個人。
有的客戶見面就掏出紅酒,先幹幾杯看看誠意。梅磊把寫代碼的狂放風格施展在酒桌上,hold住全場。晚上回來在酒店自己吐個夠。
梅磊和銷售同學們一周七天,恨不得有六天在全國各地跑,高鐵換出租,出租換蹦蹦,蹦蹦換摩拜,遇到欄杆過不去還得變身劉翔,跟客戶機房裡接電的師傅一起吃盒飯,實在累得不行,在等客戶的沙發上睡死過去。。。
不過,在他們的記憶裡也有快意的場面。
有一個安徽渠道商,最初見到梅磊他們不冷不熱:「真有你們說得那麼好嗎?我們等會兒還有個會,你儘快講。」
「我不講了,我直接給你裝上。」梅磊強壓火氣。
幾十分鐘以後,雲計算在客戶眼皮子底下跑起來。客戶驚了,另一家雲計算廠商給我布置了一個禮拜才好,你們這直接就給裝上了,現場變魔術嗎?
就這樣拼了半年,算上張鑫、尤永康在內,只有四五個人做銷售的工作,ZStack 的生意竟然拓展到了全國絕大多數省份。
「ZStack 突然一下賣到全國成百上千家企業裡,哪怕質量有一點點瑕疵,我們的售後工程師忙都忙不過來。結果所有人用我們的產品都沒有問題,這時候才能體會到當初張鑫死磕產品穩定性的意義有多大。」梅磊說。
有了讓人驕傲的產品,售前工程師也「頑皮」了起來。有一位花名叫「胖子」的售前工程師,每次遇到客戶懷疑自家產品的質量,就呼一下子衝到窗戶邊:「如果有問題,我就從這跳下去!」
這種神操作給李群、何爽他們這些研發側工程師帶來不小的壓力,畢竟是人命關天啊。。。
「還好,至今我們還沒讓胖子跳下去。。。」何爽笑。
2017年1月,一個爆炸性的新聞佔據了科技行業的巨大版面——阿里雲戰略投資 ZStack。
很多不是雲計算核心圈子的人還有點蒙:阿里雲大名鼎鼎,可 ZStack 是誰??
其實,早在2016年3月,ZStack 有第一個客戶之前,雲計算的領頭羊阿里雲就已經盯上了 ZStack。時任阿里雲副總裁李津委派專有雲負責人馬勁來和張鑫接觸。
當天聊完,晚上馬勁就在網上下載了 ZStack,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跑起了雲計算。這種「輕騎兵」式的雲計算架構,正是對阿里雲那種「重裝坦克」架構的有效補充。第二天他就給張鑫打電話:「我試過了你們的產品,確實和你說的一樣,我們繼續推進投資和合作!」
「你說的合作,是什麼形式的合作?」張鑫有點擔心,因為阿里雲是個強勢的品牌,如果阿里雲投資自己之後,把 ZStack 包裝成阿里雲自研的產品來銷售,那麼 ZStack 這個名字將會被淹沒,失去獨立發展的空間。
「你放心,你們的雲放在阿里雲的商務渠道賣,不僅要露出你們的名字,還要強勢露出,就叫 ZStack For 阿里雲。」馬勁說。
看到阿里雲這樣的胸襟,尤永康和其他合伙人也很快接受了阿里雲投資這個選項。
在融資發布會上,大家拍下了這張照片,左二為馬勁。
阿里雲的注資,不僅給成立較晚的 ZStack 輸入了賴以生存下去的血液,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光環。張鑫發現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在被阿里雲投資之前,投資人們會說:你們就是「賣光碟的」,商業模式太落後。被阿里雲投資之後,新的投資人會說:你們堅持產品思維,眼光獨到!
在被阿里雲投資之前,PPT 裡寫到「自主研發」,投資人就會撇嘴:怕不是騙子。在被阿里雲投資之後,投資人再看到「自主研發」,豎起大拇指:民族脊梁,點讚!
我們做的產品從來沒有變,但是從被嘲諷到被理解,卻等了這麼漫長的時間。
張鑫笑。
(六)風波和「寧波」
最先感覺到出問題的,是何爽。
我負責的測試工作就像守門員。守門員是最後一道防線,但是如果整支球隊沒有很好的配合紀律,守門員憑自己也難以守住球門。如果開發的進度混亂,到最後所有的問題都壓到測試上,那麼我的壓力就會爆棚。
何爽說。
從2017年開始,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ZStack 企業版的功能開始變多,原來大家靠自己的激情可以hold住的局面,在複雜的項目面前,經常變得超出預料。
ZStack 2.0 的研發,把這種矛盾徹底推向高潮。
ZStack 2.0,將是一次技術的重大飛躍,預計在2017年6月發布。從當年1月開始,大家就都撲在了研發之中。負責 UI 界面的大樹覺得,既然是劃時代的技術,也應該設計一個劃時代的前衛界面。
ZStack 2.0 大概長這樣
然而,因為這個設計太超前,大樹選用了很多之前沒有經過磨合的技術。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在極端嚴格的測試環節中,這個界面總會爆發出意想不到的 Bug。
眼看已經到了四月。一次會議上,大樹匯報自己的開發進度已經到了80%。但是何爽卻說:測試出來的 Bug 很嚴重,必須把修復 Bug 的時間也算進工作量,這麼看進度只有20%。
張鑫一下子火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所有的客戶都知道6月份會推出 ZStack 2.0,天天等著升級呢。如果到時候拿不出東西,那就是巨大的商業失信!反過來說,如果按照時間表強行推出 2.0,天知道會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用戶用 ZStack 出了問題,誰會管你是 UI 界面出了問題還是核心出了問題,那就是 ZStack 出了問題!我們辛苦積累的這麼好的口碑,誰來負責??」張鑫砰砰地拍桌子。
從那天開始,大樹就沒見過落日,每天回家都是滿天星星,到家之後女兒已經睡著。第二天女兒還沒醒,大樹又開車到公司繼續解Bug。
那段時間,戒菸很久的張鑫和大樹,又紛紛開始「復吸」。
大樹和同事們就這樣拼了命的趕,終於在6月的 Deadline 前搞定了 UI 的穩定性。張鑫帶著大家最後開了一次會,覺得已經到了90分。雖然內部看來仍然不完美,但是已經達到了發布的標準。
於是,ZStack 2.0 終於如期推出,並且在後續的升級版本中迅速達到了100分標準。
但這次驚險卻讓張鑫痛定思痛:明明大家都很努力,可究竟是哪裡不對了呢?
他的結論是:主要責任在於自己。之前自己只是主抓技術方向,但對於把控整體項目流程並沒有經驗。他明白,ZStack 迫切需要一個「管理牛人」。
寧波就是這個人。
雖然直到現在寧波才出場,但他其實一直在這些人身旁。寧波同樣是當年在 Intel 上海實習的「黃金一代」的一員,只不過他最終沒有選擇留在Intel,而是加入了民營高科技企業:步科自動化,成為早期創業團隊的一員。
2017年,35歲的寧波剛剛成為華為的一員,管理著上百人的團隊,上億的項目。本來他的計劃是在華為待夠三年再出來創業。但是在張鑫和尤永康三顧茅廬下,他決定馬上加入 ZStack。
寧波
「大伙兒都是技術大牛,在技術上我充分信任你們,但是在管理上,請給我信任!」來的第一天,寧波就這樣和大家表白。
寧波用「等電梯」來比喻項目開發:
如果沒有樓層顯示,你等的電梯總也不來,你就會慌。但是電梯按鈕旁的小屏幕會告訴你電梯現在在哪一層,離你還有多遠,知道了這些進度信息之後,你就心裡有數了。
他說。
於是,每周例會,所有人都要匯報開發進度,無論問題難易,都要有明確的解決時間表,由產品經理統一監督,繪製成表,所有人都可以查看自己和他人的進度。
於是,這些技術人又找回了當年創業的激情,經常為了保證一個版本進度,改一個 Bug 到凌晨兩三點,絕對不佔用後面工序的時間。
就這樣,以前三個月發一版的節奏,被加快成了六周左右。
每次會議,都會根據項目進度計劃表一項項把控。
就在寧波加入之後,ZStack 開始大舉進入政府、電信、能源、交通、教育、製造業行業。在這些國計民生的項目裡,哪怕推遲一天交付,哪怕出現一個 Bug,都足以關係整個公司的生死。
現在回望,寧波幫助 ZStack 完成了一次驚險的跳躍。
(七)生死紅線
創業是一場打怪升級,ZStack 服務的公司越來越大,遇到的對手也越來越強。
2017年,ZStack 產品進入上海文廣,也就是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
尤永康記得很清楚,上海文廣在選用什麼雲架構上考慮了很久。Vmware、OpenStack,還有 ZStack。不過,最後他們下定決心選 ZStack,是看中了「自主研發」這一點。
說來也簡單,雲計算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和基石,越是重要的企業,越不能容忍雲計算架構有任何不可控因素。
如果你只需要一個鐘點工,你不用過分調查他的背景,能幹活就行。如果你需要一個人幫你保管家裡保險箱的鑰匙,你當然會去找一個最知根知底的人。
尤永康說。
在崇明廣電的項目裡,崇明島上百萬居民收看電視都要依靠這個雲,當時參與競爭的是華為、華三和 ZStack。不用說,另外兩家大廠實力斐然,ZStack 面對他們,也是肝顫的。
就在決定前的最後關頭,崇明廣電的領導把三家的售前技術代表都叫去,代表ZStack去的就是之前提到的「胖子」。領導對他們仨說:我就問一句,這個系統你們敢不敢打包票?
華為的同事說:客觀地說,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華三的同事說:沒錯,一個複雜系統,難免會有問題,但是我們會第一時間修復。
胖子呼地衝到窗前:如果出問題,我從這跳下去!!
領導挑起大拇哥:你看看人家!!
ZStack 拿到了這一單。
胖子說到這件事時,我問他:「你為什麼總是以死相逼?」他笑了笑:「這些人用命研發的產品,我怎麼就不能用命作擔保?」
聽到這裡,我大概明白為什麼張鑫他們要把公司起名為「上海雲軸」了,這幫做雲的人,是真的「軸」。。。
2018年,隨著「自主研發」的口碑發酵,ZStack 進入了公安部三所、四川繞城高速、南京地鐵等等的「泛政府行業」,客戶名單裡一票國徽。。。張鑫看著這些客戶的名字也眼暈,自言自語:「這一個個的,要是做不好,可要掉腦袋的啊。。。」
這面牆上貼著 ZStack 的客戶們
越是深入國民經濟的核心,張鑫越能感覺到對雲計算前所未有的敬畏:
南京地鐵的手機支付閘機系統就跑在 ZStack 上,ZStack 哪怕出一分鐘問題,就會有多少人被擋在閘機外面?人們發到微博上,後面的問責就來了。
四川繞城高速的幾十路攝像頭都跑在 ZStack 上,如果 ZStack 出了問題,沒有抓拍到事故數據,誰能擔得起責任?
這對於我們產品的質量和運維能力,簡直是變態的要求。
張鑫說。
這條生死紅線,就像達摩克裡斯之劍一般,一直懸在張鑫和這群技術宅的頭頂。
「總要有人擔起國產的雲計算產品的責任,如果歷史真的交給我們一些使命,那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才對。」他說。
(八)少年們
回望20年前,在成電的校園裡,這些稚嫩的面孔也許無法想到,自己將會用這樣的姿態在中國的版圖上演繹跌宕的故事。
自從創業開始,尤永康就沒有再好好陪過妻子一次。
創業之初妻子曾經問他:「像這樣忙,還要幾年?」尤永康回答:「兩年。」兩年之後,妻子又問:「還需要幾年?」他回答:「再兩年。」兩年又過去了,還要兩年。
2020年是 ZStack 創業的第五年。
五年前第一批客戶的機房裡,如今仍然穩穩地跑著 ZStack 的代碼。而 ZStack 的產品線,已經更豐富,有了更輕量化的 ZStack mini 超融合一體機和ZStack CMP 多雲管理平臺。隨著國產 CPU 的成熟,ZStack 已經適配了所有主流的國產晶片,從軟體到硬體全部安全可信。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成就一個偉大的自主雲計算產品。
尤永康說。
「你有想過失敗嗎?」我問。
「如果失敗,一定只有一個原因:我們沒有堅持到最後。這麼多年過去,我並沒有感覺到真正你死我活的競爭,好多原本同行的人,就這麼在中途停下,然後消失了。在時間裡咬牙堅持,才是最殘酷的競爭。」他說。
那些年,張鑫在上海和美國都沒有買房,他所有的錢都攢著,為了創業。在融資最艱難的時候,張鑫曾經決定,如果再找不到錢,就去給人做外包服務,用做外包的錢來慢慢補貼 ZStack 的研發。
但是這些艱難故事,都被他當做段子講出來。
我的生命裡沒有悲情。在我看來,所有的悲情都是自我陶醉。我不是和命運抗爭的英雄,我恰好生在偉大的時代裡,我要去完成使命。
張鑫說。
ZStack 的創業者們,各個都是理性派,這些中年人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產品。為了研發更強大的雲計算產品,他們低著頭向前走,於是,一扇扇門就這樣被打開。有一天他們回望,才發現走得很遠,自己也已不再少年。
最初為了避嫌而改名的「小區籃球群」,如今成為了 ZStack 的員工總群。
根據這套命名法則,他們把業務線起名叫做「小區高爾夫」,UI 設計組叫做「小區門臉」,市場宣傳組叫做「小區奧美」,培訓組叫做「小區大學」,還有一群熱愛寵物的同事組建了「小區鏟屎隊」,單身的同事組建了「小區相親」。。。
ZStack 也搬離了最初的「黑網吧」,在旁邊那棟樓租下了幾層明亮的辦公室。每天中午,這群大叔都和年輕的90後同學一起下棋、打桌球,張鑫每次打桌球都被虐,時常0-11被絕殺,但是他仍然樂此不疲。跟我聊完,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球場。。。
我覺得那個投資人說的不對」,臨告別前,尤永康冷不丁地說,「其實投資就要投我們這種中年創業者,雖然拖家帶口,心事重重。但是他忘了兩點:第一,我們沒有退路,第二,我們熱愛自己的夢想。」
生活沒有退路,但熱愛未有止息。
美好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