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tack:這群做雲的人有點「軸」

2020-10-18 淺黑科技

ZStack:這群做雲的人有點「軸」

文 | 史中

我們的家啊啊鄉,在希望的田野上昂昂昂。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

1985年,工廠的廣播在晴空下迴蕩,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從張牙舞爪的雷達天線旁邊跑過。

那些年,四川成為新中國的「三線建設」的基地,二十年間,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最精銳的科研隊伍被安置在廣元、綿陽的峻岭之上,成都、重慶的江水之濱。在這些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裡,你很容易找到北大畢業的中學老師,或者清華出身的通信專家。

那是一個屬於父輩的熱血時代,無數張圖紙在他們手中成為鋼鐵現實。

在「三線」長大的孩子們,幸運地嗅到過理想的氣味。時光於是奔流,山河在他們腳下成為棋盤。在未來的日子裡,有一群孩子會如長江水一樣奔流至祖國的東海岸。在那裡他們將遇到彼此,像父輩一樣,成為歷史的一個新註腳。

(一)Intel 往事 

2005年,上海。

一間合租的三居室,十來個人擠在客廳聚餐。

這些人之所以聚在一起,有兩個原因。第一,他們都是「頭牌」外企 Intel 的實習生;第二,他們大多都來自同一所學校——成電(電子科技大學)。一個文質彬彬的老哥,前後張羅忙來忙去,大伙兒都尊稱他為「大師兄」。此人名為尤永康。

兩年前在成電讀研時,踏實靠譜的尤永康被海歸導師推薦到 Intel 中國實習。用他的話說,這是一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的機會」。

那是外企的黃金年代,地標大廈、落地窗、中英文摻雜的對話、空氣中飄著醇厚的咖啡味道。

來到 Intel 之後,尤永康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周末也如常,工作完成得像滿分作文,空閒時間就鑽研技術,和一起進來的交大、復旦孩子比起來,尤永康是 Bug 一般的存在。

領導驚為天人,專門找到尤永康:恕我直言,像你這樣的人還有沒有?再給我來一打。

尤永康倒是覺得受寵若驚。因為成電是周總理親自部署成立的大學,一直以半軍事化管理,學風很正,讀書時身邊像自己一樣勤奮的人不在少數。尤永康立刻在學校論壇上發帖,真的從學弟學妹中又給老闆找來一打人。

在這群學弟學妹裡,尤永康一眼就發現了一個神人——別人要寫一天的代碼,此人一小時就能完成,而且寫得非常精巧細緻,甚至能從冰冷的代碼裡讀出「哲理」氣息。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同學的專業竟然是和代碼關係並不大的「雷達無線電」,仿佛是一種跨界封神的設定。

此人名叫張鑫。

張鑫

關於這段故事,張鑫是這樣回憶的:

雖然我的專業是「做雷達」,但是我在大學裡迷上了開源系統,特別是 Linux。在各種論壇上混來混去,我發現中國很多 Linux 大神都加入了 Intel。我想,做事兒得和最牛的人在一起啊!於是看到尤永康發的「英雄帖」,一點都沒猶豫就投了簡歷。

一起加入 Intel 的小夥伴還記得,當時的張鑫留長頭髮,彈吉他,特別瘦,平時有空就學習。他租的房子離辦公樓很近,卻每天都要打車上下班。他的理由是:不願意浪費時間在交通上。

我最多算是個勤能補拙的人。但一看到張鑫,我就認定他是個「天生的程式設計師」。

尤永康說。

尤永康

歷史是個老司機,總是一腳油把你帶上秋名山。這群實習生大多被分到了尤永康所在的大組,這個大組當時正在為 Intel 攻堅一個非常難啃的技術——虛擬化

懂行的人聽到這裡,肯定會暗自點頭。

日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雲計算,腳下踩的基石正是虛擬化技術。打個比方:如果把雲計算比作火箭,那麼虛擬化就是發動機核心技術。

2005年,Intel 推出了第一款支持虛擬化功能的 CPU,同時推出了虛擬化軟體 Xen,後來名聲大噪的雲計算始祖亞馬遜 AWS 就是基於 Xen 的。

Intel 推出第一款帶有虛擬化功能的 CPU 時,尤永康還得到了這個貢獻紀念牌。

偶然聚在一起的實習生,就這樣一不小心組成了 Intel 中國的「黃金一代」。

他們在虛擬化技術上的積累,十年後將為國產雲計算技術奉獻一場華麗的「秋收」。不過在當時,身為曲中人,卻不解曲中意。

2016年,黃金一代的部分同事在矽谷碰面,留下了這張合影。

尤永康的父母一輩子都在國企幹到退休,他也準備花一輩子時間,在 Intel 做到極致。於是他很快晉升為最年輕的部門經理之一,成為後來成電學弟學妹口耳相傳的「別人家的孩子」。

不過技術宅張鑫卻有一顆驛動的心,夜深人靜的時候總是在胡思亂想:「這麼底層的技術,應用範圍這麼窄,除了 Intel 還有誰能用到嗎?如果有一天 Intel 不需要我了,我還能做什麼?」

這確實是靈魂一問。

也正是這一問,把張鑫和尤永康的命運分成了兩條軌道。

(二)遠走美國和菩提頓悟 

2010年的一天,一位同事找到張鑫,鄭重地問他:你想不想做點兒更多人能用到的東西?而且是和全世界最牛逼的人一起做?你要願意的話,我帶你去矽谷。

轉天,張鑫遞交了一份辭呈。

他和同事一起遠赴美國,成為了由傳奇華人工程師梁勝創辦的雲計算公司 CloudStack(當時叫 Cloud.com)的七號研發。

之前我們打過一個比方:雲計算就像火箭,虛擬化技術就像其中的發動機。直到看到火箭那一刻,張鑫才頓悟自己之前造的發動機是如何為整個系統工作的。

不止一個人向我提及,雲計算有一種魔力。它以一種「為全人類提供計算力」的史詩級姿態出現,像火一樣照耀任何走近它的人。站在宏偉的雲計算大廈面前,技術信徒張鑫感受到了難以言喻的光芒,仿佛某個更為永恆的使命在向他發出召喚。

如果在空中俯瞰,那的確是一個雲計算的英雄時代。

公有雲領域,始祖 AWS 一騎絕塵,微軟的 Azure 緊隨其後,以美國為基地向全球傾銷計算力。而在中國,王堅博士正在阿里巴巴帶著阿里雲的團隊篳路藍縷,熱切迎接中國雲計算元年。

私有雲領域,CloudStack 和 OpenStack 成為開源領域的兩個佼佼者。在中國,海雲捷迅、九州雲等等一票基於開源架構的私有雲公司整裝待發。

張鑫在矽谷和同事們的合影

張鑫沒日沒夜用了一年時間把雲計算的技術弄通,然後就又變得學有餘力。於是他東擋西殺,一邊做技術,一邊參與投標,肉身衝到三星、蘋果這些客戶面前,給他們掰開揉碎地講解雲計算技術的「性感」所在。

旁觀者看來,張鑫的生活就像是不斷「搭車」,上了一輛車,發現不過癮,又上一輛更快的車。

直到2014年,張鑫的世界裡發生了兩件事。

第一件:CloudStack 被巨頭思傑收購後,戰略地位發生變化,張鑫可以改變的事情越來越少。在他心裡積壓了好多牛X的技術想法,死活無處嘗試。

第二件:這幾年間,CloudStack 技術迭代變慢,老對手 OpenStack 被廣泛接受。雖然 OpenStack 一騎絕塵,但是從技術上看,它的框架遠非完美,仍然有數不清的弊端。。。

張鑫算是想明白了:「換車」難免身不由己,自己「開車」才是正解。

如果把自己近幾年的想法全部實現,秒殺包括 OpenStack 在內的世上所有雲架構應該是十拿九穩的。那天半夜,他「垂死病中驚坐起」,做出了一個藝高人膽大的決定:辭職,做一個屬於自己的,最完美的雲計算系統。

既然是「最完美」的雲計算系統,那註定是後無來者,索性用英文最後一個字母「Z」來命名,就叫 ZStack!

起了這麼野的名字,張鑫的夢想開始上頭。

他把自己的 ZStack 技術理念寫成文章,在 Reddit、Hacknews 這類美國技術網站發帖,坐等崇拜如滔滔江水向自己襲來。然而。。。期待中的情景並未出現,幾天過去,只有寥寥評論和陰陽怪氣的嘲諷。

如果換成普通人,多半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技術理念有缺陷。不過張鑫卻撇撇嘴:這屆美國人不懂。

美國人不識貨,那中國人呢?

張鑫那時候剛安裝微信,被國內的朋友稀裡糊塗拉進了很多 OpenStack 的群。他壯著膽子,把 OpenStack 裡的人偷偷拉到自己的 ZStack 群,再不由分說地把自己做好的 Demo 發在裡面,讓大家「免費品嘗」。

沒想到,中國的工程師們反應出乎意料地熱烈。

中國人真的比美國人更懂行嗎?我很想這麼說,但其實並不是。現在回望,中國的私有雲市場一直比美國更成熟半步,工程師對於 OpenStack 的弊端都有切膚之痛,他們比美國人更渴望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技術。

有了同胞們的鼓勵,張鑫可算是遇到了知音,反正職也辭了,哪都不用去(其實就是沒地方去),每天白天就窩在公寓裡寫代碼。到了晚上,也就是中國的白天,就在群裡隔著大洋和大家討論技術改進。等中國工程師都下班了,他就睡覺,睡醒繼續擼代碼。

這樣過了幾個月,ZStack 的代碼一行行累積,火焰在他心裡一點點清晰:

中國人寫的代碼,何不為中國自己的雲計算去做貢獻!

他決定回國創業。

掐指一算,已經離開故土四年多了。創業這件事兒九死一生,還有誰能像兄弟一樣把後背託付給彼此呢?

第一個浮現在他腦海裡的人正是尤永康。

張鑫心裡有點打鼓:「這些年和尤永康在網上聊天,知道他在 Intel 已經升任經理多年,早就不用自己動手擼代碼,每天管理一群精銳,小日子估計是很滋潤。讓他陪我苦逼地創業,怕是請不動啊。。。」

事實果然如此嗎?來,跟我左手畫個龍,把地球撥轉半圈,回到上海灘。

說實話,自從張鑫遠走美國以後,尤永康見證了很多離別。那些早年的同事們有的自己創業,有的加入了阿里、騰訊這樣的中國企業。雖然命運不同,幾經沉浮,卻大多風生水起。唯獨在 Intel 內部,一些事情卻正在起變化。

隨著中國科技力量的提升,很多中國技術都開始和歐美技術同臺競技,這難免讓外企有一種「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感覺,包括 Intel 在內的很多外企都把最核心的技術抽走,不會再交給中國研發部了。

尤永康不得不面對一個古老的命題:雖然技術無國界,但技術人是有國籍的。

這時,突然接到張鑫的橄欖枝,面對一個閃耀著金屬光澤,百分之百由中國人書寫的雲計算系統,面對 ZStack 可能通往的所有未來,尤永康一下子被擊中了。

歷史的轉身,從來是緩慢而堅決。那天尤永康遞交辭呈,安靜地走出電梯。抬眼望去,行人萬千,尚無一人駐足。夕陽搖動江面上樓群的倒影,卻分明如同大幕緩緩落下:舞臺上,舊主人體面謝幕,新主人昂然登場。

這一年,尤永康35歲,張鑫33歲。

(三)「賣光碟」的大叔們 

兩個「失業」的中年男人簡單分了個工:

張鑫在美國主要負責兩件事——沒日沒夜地為 ZStack 的代碼積沙填海,順便找錢;尤永康在上海也負責兩件事——測試 ZStack 的性能和完善性,順便找人。

故事講到現在,英雄們已經按捺不住,準備登場了。

十年前,這群 Intel 實習生初到上海時,李群正是尤永康的「老鐵」,他們合租一套房。在「黃金一代」裡,李群的技術天賦也是有目共睹。

2015年春天,李群剛剛離開 Intel,去兩條街旁邊的微軟供職。

李群回憶,那天晚上大師兄尤永康突然發來一段沒頭沒尾的神秘代碼,也不說是誰寫的,也不說是幹嘛用的, 只是說:「這段代碼不太好用,你幫我調試一下唄。。。」

從那天開始,李群就經常被尤永康拉來做「志願者」,業餘時間幫著他調代碼。

「直到後來 ZStack 要成立公司了,我才知道,敢情我已經為 ZStack 貢獻了大半年力量。。。」李群笑。

李群

何爽也是尤永康的師弟,當年加入 Intel 之後,尤永康就成了他的「師父」,兩人情同師徒,意如兄弟。

何爽回憶,15年一開春,尤永康就找到他,也不吃飯,也不喝咖啡,而是帶著他在大園區裡「繞圈」。暴走的過程中,尤永康有意無意地把他和張鑫在做 ZStack 的事情透露了出來。

「繞園區一圈起碼要一個小時,我們一走就走三圈。現在回想起來,我懷疑他是在考察我體力行不行,將來一起創業的話,能不能加班。。。」何爽回憶。

當天晚上,何爽就跟尤永康要來了 ZStack 的測試版本。一邊安裝,這個叱吒技術疆場多年的老司機一邊滑落成跪姿:業內公認需要50臺機器才能跑起來的雲計算,居然在一臺電腦上安裝成功,而且絲般順滑。

何爽

就在尤永康低調地進行「地下獵頭」工作時,ZStack 的光芒再也掩蓋不住了。

2015年6月,人在美國的張鑫小宇宙爆發,他接連發表了16篇文章,完整闡釋了 ZStack 的技術架構。和文章一起發布的,還有 ZStack 0.6版本全部開原始碼,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試用。

就是這16篇文章

在程式設計師的世界,代碼即正義。漂亮的技術就像美女,不用說一句話都能吸引整條街的目光。幾天內,ZStack 被瘋狂地下載,在技術圈反覆刷屏。張鑫用這種「一腳油門踩到底」的姿勢,宣告自己殺入中國雲計算的核心戰場。

為這16篇文章如痴如醉的人中,有一個名為梅磊。

說起來,梅磊也是張鑫和尤永康的師弟,曾短暫實習 Intel,不過那時候張鑫已去美國,兩人未曾謀面。2015年時,梅磊正供職於國企上海儀電的中央研究院,負責為公司建設雲計算平臺。

梅磊

梅磊自然選擇了用最火的 OpenStack 來搭建這套雲。但是做著做著,就發現各種神坑——系統跑著跑著就會死,如果想解決就需要對架構動大手術。。。百思不得姐的時候,他突然看到群裡瘋傳的16篇文章,以及 ZStack 的測試版。

在機器上測試了 ZStack 之後,他已經非常肯定,如果這樣的架構能夠普及,不僅會讓雲計算的技術變得簡單無數倍,還會把成本降低一大截。

梅磊趕緊給尤永康發微信:這個張鑫。。。。尤永康回:就是那個張鑫。

講真,當時全國各地的一大票好基友都被尤永康給撩了個遍。但是,尤永康卻沒有對任何一個人說出那句深情的話:「我邀請你加入 ZStack。」

大家心裡痒痒,又怕毛遂自薦碰一鼻子灰,摸不透大師兄到底是怎麼想的。。。

其實,尤永康心裡甭提多想讓大家來了,他只是擔心一件事兒:

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如果在投資到位之前把兄弟們忽悠出來,到時候拿不到錢,那我就毀了大家的前程,是千古罪人啊!

尤永康說。

為了談融資,張鑫也飛回國幾次。

投資人坐在張鑫和尤永康對面,伸出三個手指。

創業者主要有三種人。第一種是40歲以上的,有人脈有資源,很穩妥。第二種是剛畢業的,投點錢就樂得屁顛屁顛,很便宜。第三種就是你們這樣的,35歲上下,不僅人脈不夠,還不便宜,拖家帶口,心事重重。

這番話已經不是拒絕,簡直就是羞辱。

投資人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張鑫他們沒有任何市場經驗,滿腦子寫著技術人的天真。

「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一位投資人問。

「賣產品啊。」張鑫老實回答。

「你這不就是賣光碟嗎?」

「對啊。」

「對什麼對?現在流行用「網際網路思維顛覆2B」。現在估值高的是賣服務!你賣產品能有什麼出息?依我看,這個要免費,大量推!」

「Windows 也是一張張賣光碟啊。人家賣了這麼多年就是很厲害啊!」張鑫滿臉問號。

最後,投資人甩下一句「沒悟性」,推門走了。。。

↓↓↓投資人說的賣光碟↓↓↓

↓↓↓張鑫說的賣光碟↓↓↓

張鑫很「軸」,軸到內心無比強大,他就是認一個死理兒:誠心誠意做出最好的產品,怎麼會沒人買?

然而後來遇到的幾個投資人,卻著實傷到了他的心。

在介紹的 PPT 裡,本來專門有一頁強調 ZStack 是「自主研發」的雲計算系統。不料投資人看到「自主研發」這幾個字,都皺起眉頭,像是看到了什麼噁心的東西一樣。

「我就不理解,為什麼看到中國人自主研發的東西就一定是爛東西?就一定是騙子?」直到今天,張鑫仍然憤憤不平。

到後來再去見投資人,張鑫索性把「自主研發」這一頁 PPT 刪掉,落得個清淨。

在尤永康的「獵頭名單」裡,有一個人名叫大樹,他當時他在 Intel 北京。由於融資遲遲不到位,尤永康也不鼓勵讓大樹辭職,說服他先用業餘時間幫著弄代碼。

結果有一天下班前,大樹的領導找他聊天,領導正站在背後,大樹的手機裡彈出尤永康發的 ZStack 的東西。大樹冷汗都飆出來了。

雖然沒有佔用工作時間,但畢竟我還沒辭職,讓老闆看到會引起誤會。嚇得我急中生智,趕緊把群聊改了個名:小區籃球。這樣就不怕突然彈出羞羞的東西了。。。

大樹笑。

大樹

張鑫和尤永康幾次來北京談融資時,都是大樹開車送他們。從初夏到深秋,沒有進展。

那天,他們第N次鎩羽而歸,回到酒店標間。當天晚上尤永康翻來覆去睡不著,眼看天光已經泛白,翻了個身,看到張鑫也瞪著眼睛。。。

大樹偷偷告訴我,後來尤永康對他回憶起這個場景,眼裡閃著淚光。

張鑫同樣記得那一天,他的結論是:「康康打呼嚕,我沒睡著。。。」

(四)黑網吧 

融資已到帳!

一天早晨,天南海北的幾個人揉著惺忪的睡眼同時收到尤永康發來的微信,後面還附帶一張帳戶截圖,7後面跟著一串0。

天使融資來自力維資本。力維資本的主要合伙人是一位美籍華人,出資人都是一群摯友。他們大多是78年恢復高考以後的第一屆高中生。經歷了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比別人更多地思考科學和技術對一個民族的意義。在成為各行各業的翹楚之後,他們決定用自己積累的財富來支持中國的技術創業者。

在矽谷吃了一頓飯,張鑫就把投資拿到了。

張鑫要做的東西,他們其實沒有完全搞懂。但張鑫想用命把一個產品做好的渴望,他們懂了。就這樣,無數行業專家投資人把投資 ZStack 的黃金機會拱手讓給了所謂的「外行」。

ZStack 的運營公司,「上海雲軸信息科技」就這樣成立了。

張鑫退掉了美國的房子,向夢想之地矽谷深鞠一躬,和妻子買了兩張到上海的單程機票。何爽跟老婆說,我準備去創業了,卡裡有三年的生活費。這三年,不會讓你和孩子受任何委屈。大樹帶著妻子和剛出生的女兒離開北京140平米的大房子,飛到陌生的上海。

梅磊從上海儀電申請辭職,直屬領導說:「我接受不了。」梅磊說:「那您就好好接受一下。

」辭職審批的最後一道關是德高望重的副院長。沒想到副院長聽到梅磊要去做「國產雲計算」之後,不但沒有挽留,反而直接籤字。他說:「我們這些人,一輩子就在做一件事——不讓中國的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現在你做的也是這件事,你去吧,我支持。」

梅磊深鞠一躬

一位朋友告訴尤永康一個好消息:就在 Intel 大樓附近,有一家政府扶植高科技創業企業的孵化器,如果項目被選中,可以免兩年的房租。你們又是海歸,又是雲計算,應該去試試。

沒想到一面試,ZStack 果然被選中,就這樣做夢一樣被閔行區免費送了兩年辦公室。

這就是當年那間辦公室。

「我們都是搞技術的,之前不太懂得和政府打交道。沒想到政府對於創業者的支持這麼實誠。」尤永康笑。

2016年春節一過,何爽和同組的劉松濤一起辭職。當天下午辦完手續,就手拉手溜達到了幾百米外的 ZStack 辦公室。十分鐘前,Intel 的辦公室寬敞明亮,十分鐘後,眼前的屋子又小又暗。看到牆邊擺了一排電腦,何爽心頭一緊,脫口而出:「這是個黑網吧麼??」

大家坐在「黑網吧」,聽張鑫講 ZStack 的技術架構。

「黑網吧」裡,張鑫做 CEO,負責整體方向,尤永康負責公司運營兼職銷售,李群、梅磊負責技術研發,大樹負責前端,何爽、劉松濤負責自動和手動測試。

就是在這個昏暗的屋子裡,一群中年人苦等半生的逆襲,緩緩拉開序幕。

張鑫對於 ZStack 的要求很多,但排名第一的要求不是性能,不是美觀,不是易用,而是穩定。

這可能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仔細想想卻在情理之中。

你的客戶有可能在幾千公裡以外,機器的運行環境可能很惡劣,客戶還有可能就是個技術小白,他們買完產品之後,一旦需要維修,成本就會巨大。我們要想讓這些人都放心用上雲計算,就必須保證 ZStack 的故障率無限接近於零,不需要我們日常維護。所以一個牛逼的產品必須做到一點:「可以脫離原廠大規模售賣」。

張鑫說。

在張鑫他們眼裡,ZStack 就應該像一塊 CPU。假設你買了一塊 CPU,你天然就知道這是個絕對可靠的東西。在你決定扔掉它之前,它必須永遠是好的。

說到容易做到難。怎麼保證 ZStack 超高的穩定性呢?其實老東家 Intel 有現成的經驗:在研發中,要用非人的方法對產品進行「虐待式測試」。

何爽是在 Intel 做了十年測試工作的狠人。他對 ZStack 使出了測試界最兇狠的九陰白骨爪——「模型測試」。

啥是模型測試?簡單來說,就是用人工智慧的方式,模擬出無數種真人在使用 ZStack 的過程中可能會進行的操作流程。每一套流程就叫做一個「測試用例」。於是,在ZStack 1.0 版本的時候,就已經每天被成千上萬測試用例輪番「虐待」了。

除了模型測試這種「講道理」的測試方法,這群人還發明了「混不吝」的測試方法——拉電閘。

在辦公室裡,常年跑著一套 ZStack 的測試系統。每天晚上下班的時候,不管系統正在幹什麼,最後走的人都是直接拉電閘,第二天來了再通電。此時,系統必須自己「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咧開嘴微笑,一個盤都不能壞,一個字節都不能丟。。。

就這樣,ZStack 練就了一身金鐘罩鐵布衫——客戶虐它千百遍,仍然待客如初戀。

張鑫露出了老父親的微笑,終於可以放心地讓 ZStack 「接客」了。

這就是最初用來測試 ZStack 的十臺測試機,大伙兒一直留著。

(五)彪悍的技術宅 

我靠,有人用我們的名義註冊了 ZStack 的用戶群,裡面已經有100多人了!

李群大喊。

尤永康第一反應是:壞了,沒準是友商搶註的。。。

好不容易找到了群主聯繫方式,打電話過去。接電話的人叫「星仔」,他是廣州某國企的技術負責人,建立這個群的原因只有一個:ZStack 太TM好用了。

原來是友軍。。。

幾個月之後,星仔被「組織」吸納,成為了雲軸信息首席方案專家。

QQ群裡的人越來越多,眼看快到5000人上限,他們又開了二、三、四、五群,還有幾個微信群。這些群裡可是藏龍臥虎,各家公司的CTO、技術負責人幾乎都在。也正是在這些群裡,出現了 ZStack 第一批死忠用戶。

這些QQ群直到現在還很活躍。

從2016年開始,大智慧、滴滴、餓了麼,這些耳熟能詳的公司,都在用 ZStack 搭建他們的部分雲計算系統。

這裡要多說一句,ZStack 的代碼是完全開源的,你可以免費下載使用社區版,如果你技術足夠的話,也可以在上面開發適合自己企業的獨特功能。購買企業版時才需要付錢。所以在QQ群裡,最初很多人都下載使用免費的「社區版」為自己的公司服務。

當然,開源的精神原本就是如此。被人用就是被肯定,只有使用 ZStack 的人越來越多,作為社區的領導者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只不過,雲軸想要活下去,還需要有收入。

當時,凡是社區裡反饋比較好的公司,尤永康都「伺機」去拜訪一下,期待他們能成為付費用戶。

2016年夏天,尤永康坐在上海一家知名軟體公司的 CTO 辦公室,對方早就想上一套雲系統,在 VMware、OpenStack 和 ZStack 中猶豫。最終在試用過 ZStack 社區版之後,決定購買企業版。尤永康就這樣拿下了 ZStack 的「史上第一單」。

「誒,我不會是你們的第一個付費客戶吧?」籤合同時,對方 CTO 好奇地問。

「那不可能,我們的付費用戶排著隊!」尤永康面不改色。

尤永康這句話雖然說得早了點,但卻是事實。從那以後,ZStack 迎來了付費客戶和渠道代理商的大爆發。

當然,客戶多也是個甜蜜的煩惱。

一天早晨,正準備甩開膀子狂擼代碼的梅磊被尤永康叫過去。

「客戶越來越多了,我實在是跑不過來了,你想挑戰做售前嗎?」尤永康問梅磊。

「跟著你嗎?」梅磊問。

「不,明天你自己去杭州培訓代理商。」尤永康說。

從這一天起,一輩子只和代碼打過交道的梅磊開啟了他彪悍的售前人生,一入售前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有的公司很想成為 ZStack 的高級代理商,電話裡說得天花亂墜,恨不得公司馬上要進世界五百強,結果梅磊去了,發現就是小屋子叼著牙籤的幾個人。

有的客戶見面就掏出紅酒,先幹幾杯看看誠意。梅磊把寫代碼的狂放風格施展在酒桌上,hold住全場。晚上回來在酒店自己吐個夠。

梅磊和銷售同學們一周七天,恨不得有六天在全國各地跑,高鐵換出租,出租換蹦蹦,蹦蹦換摩拜,遇到欄杆過不去還得變身劉翔,跟客戶機房裡接電的師傅一起吃盒飯,實在累得不行,在等客戶的沙發上睡死過去。。。

不過,在他們的記憶裡也有快意的場面。

有一個安徽渠道商,最初見到梅磊他們不冷不熱:「真有你們說得那麼好嗎?我們等會兒還有個會,你儘快講。」

「我不講了,我直接給你裝上。」梅磊強壓火氣。

幾十分鐘以後,雲計算在客戶眼皮子底下跑起來。客戶驚了,另一家雲計算廠商給我布置了一個禮拜才好,你們這直接就給裝上了,現場變魔術嗎?

就這樣拼了半年,算上張鑫、尤永康在內,只有四五個人做銷售的工作,ZStack 的生意竟然拓展到了全國絕大多數省份。

「ZStack 突然一下賣到全國成百上千家企業裡,哪怕質量有一點點瑕疵,我們的售後工程師忙都忙不過來。結果所有人用我們的產品都沒有問題,這時候才能體會到當初張鑫死磕產品穩定性的意義有多大。」梅磊說。

有了讓人驕傲的產品,售前工程師也「頑皮」了起來。有一位花名叫「胖子」的售前工程師,每次遇到客戶懷疑自家產品的質量,就呼一下子衝到窗戶邊:「如果有問題,我就從這跳下去!」

這種神操作給李群、何爽他們這些研發側工程師帶來不小的壓力,畢竟是人命關天啊。。。

「還好,至今我們還沒讓胖子跳下去。。。」何爽笑。

2017年1月,一個爆炸性的新聞佔據了科技行業的巨大版面——阿里雲戰略投資 ZStack。

很多不是雲計算核心圈子的人還有點蒙:阿里雲大名鼎鼎,可 ZStack 是誰??

其實,早在2016年3月,ZStack 有第一個客戶之前,雲計算的領頭羊阿里雲就已經盯上了 ZStack。時任阿里雲副總裁李津委派專有雲負責人馬勁來和張鑫接觸。

當天聊完,晚上馬勁就在網上下載了 ZStack,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跑起了雲計算。這種「輕騎兵」式的雲計算架構,正是對阿里雲那種「重裝坦克」架構的有效補充。第二天他就給張鑫打電話:「我試過了你們的產品,確實和你說的一樣,我們繼續推進投資和合作!」

「你說的合作,是什麼形式的合作?」張鑫有點擔心,因為阿里雲是個強勢的品牌,如果阿里雲投資自己之後,把 ZStack 包裝成阿里雲自研的產品來銷售,那麼 ZStack 這個名字將會被淹沒,失去獨立發展的空間。

「你放心,你們的雲放在阿里雲的商務渠道賣,不僅要露出你們的名字,還要強勢露出,就叫 ZStack For 阿里雲。」馬勁說。

看到阿里雲這樣的胸襟,尤永康和其他合伙人也很快接受了阿里雲投資這個選項。

在融資發布會上,大家拍下了這張照片,左二為馬勁。

阿里雲的注資,不僅給成立較晚的 ZStack 輸入了賴以生存下去的血液,還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光環。張鑫發現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在被阿里雲投資之前,投資人們會說:你們就是「賣光碟的」,商業模式太落後。被阿里雲投資之後,新的投資人會說:你們堅持產品思維,眼光獨到!

在被阿里雲投資之前,PPT 裡寫到「自主研發」,投資人就會撇嘴:怕不是騙子。在被阿里雲投資之後,投資人再看到「自主研發」,豎起大拇指:民族脊梁,點讚!

我們做的產品從來沒有變,但是從被嘲諷到被理解,卻等了這麼漫長的時間。

張鑫笑。

(六)風波和「寧波」 

最先感覺到出問題的,是何爽。

我負責的測試工作就像守門員。守門員是最後一道防線,但是如果整支球隊沒有很好的配合紀律,守門員憑自己也難以守住球門。如果開發的進度混亂,到最後所有的問題都壓到測試上,那麼我的壓力就會爆棚。

何爽說。

從2017年開始,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ZStack 企業版的功能開始變多,原來大家靠自己的激情可以hold住的局面,在複雜的項目面前,經常變得超出預料。

ZStack 2.0 的研發,把這種矛盾徹底推向高潮。

ZStack 2.0,將是一次技術的重大飛躍,預計在2017年6月發布。從當年1月開始,大家就都撲在了研發之中。負責 UI 界面的大樹覺得,既然是劃時代的技術,也應該設計一個劃時代的前衛界面。

ZStack 2.0 大概長這樣

然而,因為這個設計太超前,大樹選用了很多之前沒有經過磨合的技術。這導致了一個問題,在極端嚴格的測試環節中,這個界面總會爆發出意想不到的 Bug。

眼看已經到了四月。一次會議上,大樹匯報自己的開發進度已經到了80%。但是何爽卻說:測試出來的 Bug 很嚴重,必須把修復 Bug 的時間也算進工作量,這麼看進度只有20%。

張鑫一下子火了。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所有的客戶都知道6月份會推出 ZStack 2.0,天天等著升級呢。如果到時候拿不出東西,那就是巨大的商業失信!反過來說,如果按照時間表強行推出 2.0,天知道會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用戶用 ZStack 出了問題,誰會管你是 UI 界面出了問題還是核心出了問題,那就是 ZStack 出了問題!我們辛苦積累的這麼好的口碑,誰來負責??」張鑫砰砰地拍桌子。

從那天開始,大樹就沒見過落日,每天回家都是滿天星星,到家之後女兒已經睡著。第二天女兒還沒醒,大樹又開車到公司繼續解Bug。

那段時間,戒菸很久的張鑫和大樹,又紛紛開始「復吸」。

大樹和同事們就這樣拼了命的趕,終於在6月的 Deadline 前搞定了 UI 的穩定性。張鑫帶著大家最後開了一次會,覺得已經到了90分。雖然內部看來仍然不完美,但是已經達到了發布的標準。

於是,ZStack 2.0 終於如期推出,並且在後續的升級版本中迅速達到了100分標準。

但這次驚險卻讓張鑫痛定思痛:明明大家都很努力,可究竟是哪裡不對了呢?

他的結論是:主要責任在於自己。之前自己只是主抓技術方向,但對於把控整體項目流程並沒有經驗。他明白,ZStack 迫切需要一個「管理牛人」。

寧波就是這個人。

雖然直到現在寧波才出場,但他其實一直在這些人身旁。寧波同樣是當年在 Intel 上海實習的「黃金一代」的一員,只不過他最終沒有選擇留在Intel,而是加入了民營高科技企業:步科自動化,成為早期創業團隊的一員。

2017年,35歲的寧波剛剛成為華為的一員,管理著上百人的團隊,上億的項目。本來他的計劃是在華為待夠三年再出來創業。但是在張鑫和尤永康三顧茅廬下,他決定馬上加入 ZStack。

寧波

「大伙兒都是技術大牛,在技術上我充分信任你們,但是在管理上,請給我信任!」來的第一天,寧波就這樣和大家表白。

寧波用「等電梯」來比喻項目開發:

如果沒有樓層顯示,你等的電梯總也不來,你就會慌。但是電梯按鈕旁的小屏幕會告訴你電梯現在在哪一層,離你還有多遠,知道了這些進度信息之後,你就心裡有數了。

他說。

於是,每周例會,所有人都要匯報開發進度,無論問題難易,都要有明確的解決時間表,由產品經理統一監督,繪製成表,所有人都可以查看自己和他人的進度。

於是,這些技術人又找回了當年創業的激情,經常為了保證一個版本進度,改一個 Bug 到凌晨兩三點,絕對不佔用後面工序的時間。

就這樣,以前三個月發一版的節奏,被加快成了六周左右。

每次會議,都會根據項目進度計劃表一項項把控。

就在寧波加入之後,ZStack 開始大舉進入政府、電信、能源、交通、教育、製造業行業。在這些國計民生的項目裡,哪怕推遲一天交付,哪怕出現一個 Bug,都足以關係整個公司的生死。

現在回望,寧波幫助 ZStack 完成了一次驚險的跳躍。

(七)生死紅線 

創業是一場打怪升級,ZStack 服務的公司越來越大,遇到的對手也越來越強。

2017年,ZStack 產品進入上海文廣,也就是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

尤永康記得很清楚,上海文廣在選用什麼雲架構上考慮了很久。Vmware、OpenStack,還有 ZStack。不過,最後他們下定決心選 ZStack,是看中了「自主研發」這一點。

說來也簡單,雲計算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和基石,越是重要的企業,越不能容忍雲計算架構有任何不可控因素。

如果你只需要一個鐘點工,你不用過分調查他的背景,能幹活就行。如果你需要一個人幫你保管家裡保險箱的鑰匙,你當然會去找一個最知根知底的人。

尤永康說。

在崇明廣電的項目裡,崇明島上百萬居民收看電視都要依靠這個雲,當時參與競爭的是華為、華三和 ZStack。不用說,另外兩家大廠實力斐然,ZStack 面對他們,也是肝顫的。

就在決定前的最後關頭,崇明廣電的領導把三家的售前技術代表都叫去,代表ZStack去的就是之前提到的「胖子」。領導對他們仨說:我就問一句,這個系統你們敢不敢打包票?

華為的同事說:客觀地說,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華三的同事說:沒錯,一個複雜系統,難免會有問題,但是我們會第一時間修復。

胖子呼地衝到窗前:如果出問題,我從這跳下去!!

領導挑起大拇哥:你看看人家!!

ZStack 拿到了這一單。

胖子說到這件事時,我問他:「你為什麼總是以死相逼?」他笑了笑:「這些人用命研發的產品,我怎麼就不能用命作擔保?」

聽到這裡,我大概明白為什麼張鑫他們要把公司起名為「上海雲軸」了,這幫做雲的人,是真的「軸」。。。

2018年,隨著「自主研發」的口碑發酵,ZStack 進入了公安部三所、四川繞城高速、南京地鐵等等的「泛政府行業」,客戶名單裡一票國徽。。。張鑫看著這些客戶的名字也眼暈,自言自語:「這一個個的,要是做不好,可要掉腦袋的啊。。。」

這面牆上貼著 ZStack 的客戶們

越是深入國民經濟的核心,張鑫越能感覺到對雲計算前所未有的敬畏:

南京地鐵的手機支付閘機系統就跑在 ZStack 上,ZStack 哪怕出一分鐘問題,就會有多少人被擋在閘機外面?人們發到微博上,後面的問責就來了。

四川繞城高速的幾十路攝像頭都跑在 ZStack 上,如果 ZStack 出了問題,沒有抓拍到事故數據,誰能擔得起責任?

這對於我們產品的質量和運維能力,簡直是變態的要求。

張鑫說。

這條生死紅線,就像達摩克裡斯之劍一般,一直懸在張鑫和這群技術宅的頭頂。

「總要有人擔起國產的雲計算產品的責任,如果歷史真的交給我們一些使命,那我們應該感到慶幸才對。」他說。

(八)少年們 

回望20年前,在成電的校園裡,這些稚嫩的面孔也許無法想到,自己將會用這樣的姿態在中國的版圖上演繹跌宕的故事。

自從創業開始,尤永康就沒有再好好陪過妻子一次。

創業之初妻子曾經問他:「像這樣忙,還要幾年?」尤永康回答:「兩年。」兩年之後,妻子又問:「還需要幾年?」他回答:「再兩年。」兩年又過去了,還要兩年。

2020年是 ZStack 創業的第五年。

五年前第一批客戶的機房裡,如今仍然穩穩地跑著 ZStack 的代碼。而 ZStack 的產品線,已經更豐富,有了更輕量化的 ZStack mini 超融合一體機和ZStack CMP 多雲管理平臺。隨著國產 CPU 的成熟,ZStack 已經適配了所有主流的國產晶片,從軟體到硬體全部安全可信。

我們的目標很明確:成就一個偉大的自主雲計算產品。

尤永康說。

「你有想過失敗嗎?」我問。

「如果失敗,一定只有一個原因:我們沒有堅持到最後。這麼多年過去,我並沒有感覺到真正你死我活的競爭,好多原本同行的人,就這麼在中途停下,然後消失了。在時間裡咬牙堅持,才是最殘酷的競爭。」他說。

那些年,張鑫在上海和美國都沒有買房,他所有的錢都攢著,為了創業。在融資最艱難的時候,張鑫曾經決定,如果再找不到錢,就去給人做外包服務,用做外包的錢來慢慢補貼 ZStack 的研發。

但是這些艱難故事,都被他當做段子講出來。

我的生命裡沒有悲情。在我看來,所有的悲情都是自我陶醉。我不是和命運抗爭的英雄,我恰好生在偉大的時代裡,我要去完成使命。

張鑫說。

ZStack 的創業者們,各個都是理性派,這些中年人手中唯一的武器就是產品。為了研發更強大的雲計算產品,他們低著頭向前走,於是,一扇扇門就這樣被打開。有一天他們回望,才發現走得很遠,自己也已不再少年。

最初為了避嫌而改名的「小區籃球群」,如今成為了 ZStack 的員工總群。

根據這套命名法則,他們把業務線起名叫做「小區高爾夫」,UI 設計組叫做「小區門臉」,市場宣傳組叫做「小區奧美」,培訓組叫做「小區大學」,還有一群熱愛寵物的同事組建了「小區鏟屎隊」,單身的同事組建了「小區相親」。。。

ZStack 也搬離了最初的「黑網吧」,在旁邊那棟樓租下了幾層明亮的辦公室。每天中午,這群大叔都和年輕的90後同學一起下棋、打桌球,張鑫每次打桌球都被虐,時常0-11被絕殺,但是他仍然樂此不疲。跟我聊完,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球場。。。

我覺得那個投資人說的不對」,臨告別前,尤永康冷不丁地說,「其實投資就要投我們這種中年創業者,雖然拖家帶口,心事重重。但是他忘了兩點:第一,我們沒有退路,第二,我們熱愛自己的夢想。」

生活沒有退路,但熱愛未有止息。

美好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

相關焦點

  • 首屆開源軟體供應鏈峰會,ZStack私有雲架構設計原理分享!
    本次峰會由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openEuler社區主辦,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南京軟體研究所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開源軟體從業者、企業技術專家、高校及科研機構代表、開源社區代表、學生等300 餘人現場參會、2.3 萬餘人同步線上參會。會上重點探討開源技術前沿話題、開源生態建設與合作、開源發展趨勢等內容。
  • 2020年雲計算標準和應用大會,ZStack榮獲雲計算標準化優秀成員單位...
    上海雲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ZStack)作為國內雲計算領域唯一一家開源社區zstack.io的發起者、也是具備自主開源技術創新及產品化能力的私有雲廠商,應邀出席了此次盛會,並榮獲了「雲計算標準化優秀成員單位」與「雲計算創新企業獎」兩項大獎。ZStack雲計算方案架構師劉巖巖,在大會的【雲上深度應用】分論壇之中,發表了題為《輕量+穩定:ZStack雲上應用介紹》的精彩演講。
  • 2020年雲計算標準和應用大會,ZStack榮獲「雲計算標準化優秀成員...
    上海雲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ZStack)作為國內雲計算領域唯一一家開源社區zstack.io的發起者、也是具備自主開源技術創新及產品化能力的私有雲廠商,應邀出席了此次盛會,並榮獲了「雲計算標準化優秀成員單位」與「雲計算創新企業獎
  •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丨賞雲大賽又來了
    那麼,我們就從和降雨有關的雲彩開始識雲之旅。先來做一個測試題:下圖中,哪種雲彩最有可能讓我們淋雨?只有兩類雲是由於經常帶來降雨或其他降水而被定義的,其中一類就是雨層雲,另一類則是暴風雨到來時的積雨雲。這兩種雲都表現為讓人感到不祥的昏暗天空,但可以通過降水形式的不同加以區分。積雨雲的降水迅猛而短暫,雨層雲的降水則相對持久,可以持續數小時。雨層雲的到來總是悄無聲息,它通常是由高層雲變厚、下降而形成的。
  • ZStack十二月刊 | 榮獲雲計算標準大會雙項殊榮、與超越科技戰略...
    歲寒情暖,在充滿挑戰的這一年,ZStack仍然靠著堅韌不拔與熱情奮進的精神,創造出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輝煌戰績。剛剛跨越新年,是結束更是起點。2021新年伊始,恭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的同時,也請大家隨小編一起回顧在具有承上啟下意義的2020年12月,ZStack又完成了哪些小目標。
  • ZStack十一月刊|榮獲全國信創大賽特等獎、入選邊緣計算Top20...
    品牌榮譽動態@十一月1、榮獲首屆全國信創大賽「特等獎」11月27日,ZStack在首屆全國信創大賽頒獎盛典中,作為唯一入圍的雲平臺項目,以全場最高分的傲人成績,榮獲大賽最高殊榮「特等獎」!ZStack是國內最大的開源私有雲社區zstack.io的發起和維護者,在該社區積累了超過一萬名的活躍用戶,讓眾多用戶可以通過多人協作的模式實現公開的技術成果分享,大大促進了我國雲計算的開源普惠。今後ZStack將在信息技術發展和服務模式創新兩方面持續發力,為我國雲計算開源以及其他相關領域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 柱狀圖不好看,那就換個坐標軸
    最近我們在整理結果的時候發現柱狀圖有點多,那總不能在一篇paper中有太多的柱狀圖吧,於是我就想著把柱狀圖換種方法來表示。
  • 解讀天氣變化的密碼,這群人讓雲朵會「說話」
    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楠 文/攝)當看到藍天白雲,不少人都會感嘆「好漂亮」,但是在這群人眼裡,雲朵卻是千變萬化,隱藏著未來天氣變化的「密碼」。11月19日下午,第五批「南京工匠」選樹啟動儀式暨氣象觀測預報員入圍選手絕技絕活競賽(展示)在南京市溧水區氣象局舉行。現場,10名選手同臺競技,讓白雲會「說話」。
  • 工具機創新:X軸在Y軸之下的加工中心結構設計
    由於在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過程中,工作檯需要在X 軸方向作較大幅度的來回移動,間接地 X 軸導軌也要設計得足夠長,因此作為承載著 X 軸導軌的鞍座在 X 軸方向的尺寸必須設計足夠大,因而造成了鞍座的尺寸、體積大,重量大,進一步,鞍座對 Y 軸導軌的壓力也大,影響 Y 軸導軌的壽命 ;另一方面,當工作檯在 X 軸方向移動到一側時,鞍座對 Y 軸導軌中的兩條導軌的壓力不均,這也會影響導軌的壽命,同時也會影響零件加工的精密性
  • X軸、Y軸與Z軸
    這是篇雞湯文,講講一些極其枯燥的道理、乏味的事情。
  • 在3Dmax的做圖中 如何鎖定X軸和Y軸 你必須要整明白
    那麼大家可以看到這個命令面板最下邊有個平移功能,裡面有個啟用軸約束的命令,這個命令就是固定X軸和Y軸移動的主要命令,我們如果想模型按我們想的固定方向移動的話這個啟用軸約束必須打勾,否則我們的模型就是只能跟著滑鼠移動,固定不住方向,當然有時候會使我們建模變得比較麻煩。
  • 物理學家發現了模仿假設的暗物質軸的準粒子
    如果軸作為基本粒子存在,它們可能構成宇宙中暗物質的隱藏形式。科學家知道暗物質由於其引力而存在,但他們尚未確定其含義。軸子是一種可能,但是還沒有人發現粒子(SN:4/9/18)。輸入模仿者。晶體中的軸離子類似物是一種準粒子,是一種可以模仿像軸離子這樣的基本粒子的材料擾動。
  • 非阿貝爾群
    非阿貝爾群 2018年02月13日 10:12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非阿貝爾群> 數學裡的非阿貝爾群,也稱 非交換群,是一種群。
  • 今天的雲有點意思☁☁☁☁(透光高積雲,有冷空氣的時候……
    今天的雲有點意思☁☁☁☁(透光高積雲,有冷空氣的時候…… 2020-11-11 09: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關鍵是你不一定認識
    (原標題: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關鍵是你不一定認識)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 雲觀影進行時!和300人一起看場電影是什麼體驗
    雲觀影進行時 某日,小電君看到自媒體「嘉影movie」在進行「雲觀影測評」活動的招募,不管是從標題還是內容,都非常有噱頭。當然,我出於對「雲觀影團」的好奇,便根據他們的指示,添加了對方的工作微信,並立馬被拉進了微信群。當時距離周日的觀影還有兩天,群裡並沒有太多的互動。
  • 這個SERVE獎「有點意思」!博雅雲課堂首創SPOC課程在中小學通識...
    作為企業成果之一,博雅雲課堂SPOC平臺究竟憑什麼脫穎而出,與華東師範大學、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這些名校的成果齊名,獲得SERVE獎這一最高獎項?從結果分析,博雅雲始終堅持採用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技術,將傳統課堂變的更「有意思」,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是主要原因之一。
  • 從流浪地球說起,看看AWS是怎麼做雲渲染的
    影片故事、人物、情感、場面等娛樂元素麵面俱到,截取原著中的一段講了一個不錯的故事,但因為劉慈欣本人的原著的鋪墊細節太多,整體看來本片的情節推動上過於緊湊有點倉促,情感線欠深入,一些情節設定有點強行煽情的意思,作為一部商業類型片,這並太重要。
  • 來生願做一片雲,可否?
    來生願做一片雲,自由自在無牽無掛。明知輪迴不會遂人願,總想著奇蹟會眷顧三生石上的諾言。也許我成不了一朵自由瀟灑的雲,也許來生比今生更不如意,這又如何?怨天怨人不如怨己,不是上天不垂青,只是自己不夠努力,只會用二傻的文字來慰藉此生所歷,那些在血液裡哀嚎的蛀客,總妄圖抽盡我的骨髓,只留一副木木的軀殼敷衍歲月。
  • 小程序聯合騰訊雲推出「雲開發」 騰訊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微信公眾平臺的確是一個時代裡的巨大進步,它可以讓每個喜歡寫文字的人,都能把自己的思想變成文字,分享給所有的好友,傳播到各個地方。」微信小程序及雲開發創始團隊核心負責人林超坦言,「對於小程序,我們也有這樣的想法,就是能不能讓小程序也像公眾號那麼簡單?每個人都能把想法變成小程序,讓大家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