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可能改變科學面貌的14個想法[組圖]

2020-12-05 中國網

什麼想法會改變我們對於周遭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係的理解呢?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最近刊發文章,羅列了諸多能夠真正改變世界面貌的科學進展和科學想法,近距離向我們展示了哪些科學進步會真正讓科學研究領域煥然一新,同時刷新了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

這些想法涵蓋生物學、生命和地球科學等10個領域,包括DNA(脫氧核糖核酸)摺紙術、超級進化、大腦地圖、拓撲絕緣體等等。有些想法是天才的靈感一現;有些想法還處於最基礎的萌芽階段,但卻可能會帶來巨大的突破;而還有些想法則糾正了人們以前對於世界的認知。不管怎樣,所有這些想法都將改變科學發展的面貌,其帶來的影響也不可估量。

地球科學

從徹底從世界消失到未來會變成死海一片,與地球有關的科學從來不乏各種有關「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寓言。

(1)Hangenburg事件(泥盆紀與石炭紀的分界線):重返地球遠古的審判

生命發展的進程中充斥著各種大動蕩,繁榮多樣的一個紀元之後是大規模滅絕的另一個紀元。3.59億年前發生於泥盆紀晚期的大滅絕事件——Hangenburg事件,也是其中的插曲之一。

泥盆紀晚期是脊椎動物出現的關鍵時期。那時,很多原始生物滅絕;鯊魚和硬骨魚成為水域「霸主」;四足動物最終進化成恐龍和哺乳動物,統治了陸地。

這是一個漸進的變化,而變化的驅動力來自於泥盆紀2500萬年間此起彼伏的物種滅絕。不過,現在看來,與Hangenburg事件相比,這些滅絕都是「小菜一碟」,因為該事件幾乎清除了所有典型的泥盆紀物種,為新的世界秩序鋪平了道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第107卷,第10131頁)。

這次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什麼目前並不清楚,但科學家對其重要性進行了徹底的評估,結果表明,古生物化石可以成為新思維誕生的沃土。


(2)死海:氣候變化壓倒一切

雖然我們為氣候變化給陸地生物(例如人類自身)帶來的短期效應而煩惱不已,但全球變暖已經給世界的海洋系統帶來了更加隱秘的威脅。在幾百年的歲月中,因氣候變化而發生改變的大氣所排放的熱量會慢慢滲入海洋,而溫水溶解氧的能力遠遠低於冷水,因此,很多海洋魚類和其他生物可能會因為缺氧而窒息死亡。

一些海洋裡已經出現了無氧的「死亡地帶」,包括位於墨西哥灣的一個上千平方公裡的區域,計算機模擬結果表明,在未來的2000年內,氣候變化將使這塊區域的總面積增加7倍。(《自然·地理科學》,第二卷,第105頁)。

即使我們不關心魚類,那些魚因為缺氧而騰出來的空間也可能成為能夠排放氧化亞氮的細菌生存的「溫床」,氧化亞氮同樣是一種強大的溫室氣體。研究這種反饋過程可能發生的嚴重程度並制定出應對策略將是氣候科學家們在未來幾年的當務之急。

(3)海洋觀測:給海洋「通電」

地球上的海洋非常遼闊,未被開墾的地方充滿了謎團。海洋在氣候變化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地震如何在海底俯衝區內發生?海底地震釋放出的能量為什麼能夠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90%?海底和海底以下的生命是什麼樣的?

缺乏數據是解決上述問題和其他問題的「攔路虎」,但一個新項目應該可以改變這種狀況。科學家們的海洋觀測行動摒棄了以往基於船隻遠徵帶回數據的傳統做法,而採用了給海洋「通電」的新方案,通過傳感器組成的網絡,將美國沿海區域、遠至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洋表面和海底串聯起來,傳感器收集到的科學和視頻數據通過網際網路不僅發送到實驗室,還發送給學校和家庭。

這項工作自從去年開始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接下來,與海洋的實時互動將成為我們探索地球最後邊界的突破口。

(4)地球工程:更多幹預是解決地球疾病的辦法?

根據英國皇家學會的定義,地球工程指的是「通過故意大規模地改變地球的環境,來應對氣候變化」。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進入大氣層的太陽光反射回太空;二是消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二氧化碳儲存到地下。

關於第一個方面,將能夠反射太陽光的硫鹽酸氣溶膠注入上層大氣中是一個相對便宜、簡單、快捷的選擇,火山爆發事件已經證明這種辦法很有效。但如果不同時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樣的項目就必須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因為一旦項目暫停,地球的溫度就會急劇上升。它也會干擾給幾十億人亞洲人帶來雨水、給亞洲農田帶來「甘露」的季風。這些未知的因素使國際之間難以就這些措施達成協議。

相比較而言,二氧化碳捕獲和存儲技術(CSS)在政治上的分歧似乎微乎其微。但這些技術與注入氣溶膠技術相比還不成熟,而且也比較昂貴,其好處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顯現。

牛津大學薩伊德商學院科學、創新和社會研究所主任史蒂夫·雷納表示,這種二分法是地球工程問題的核心。地球工程的可能性代表著科學與自然關係的一個全新領域,但我們也應該謹慎行事,牢記之前忽視核能、忽視轉基因作物帶來的危害。


(5)地球掃描:地球下面是什麼?

相比於地球內部,我們對外太空的了解更多。但地質學家現在可以聽到整個地球最微小的震動發出的隆隆聲。分析這些震動的速度和強度可以夯實我們對地底的了解。

例如在北美洲開展的USArray(臺陣)項目就是其中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旨在探測北美大陸的結構、變形及演化過程。滾動臺陣由400個寬頻帶地震臺站組成,以從西向東滾動的方式掃過整個北美大陸內部,它揭示了黃石國家公園地下的超級火山如何從地底1000公裡深處的熾熱地幔中獲取熱量。還有其他項目展示了印度大陸如何支撐起整個喜馬拉雅山脈。

2011年,科學家們將登上日本一艘名為「地球號」的深海鑽井船,他們希望通過鑽開一塊薄的大洋地殼到達地球的地幔。如果該計劃取得成功,我們將首次直接探測到巖石如何在地幔中循環並同地幔混合在一起,以及地幔這口翻騰的大鍋如何讓板塊形成並最終形成地球表面的。所有這些都是與我們這個未知星球有關的重要問題。

生態學

如果你認為進化僅僅關注的是個人將其基因遺傳給後代以便為織起一個穩固的生命之網和財富之網而做好準備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6)生物造成的氣候變化:地球的進化

在大約10億年前到5億年前時,地球歷史上經歷過一段奇異旅程。在這段旅程的最開始,現代真核生物繁榮昌盛,但它們僅僅只作為單核細胞而繁衍生息;而在這段奇異之旅的終點,世界同現在的世界非常相像,到處都是巨大的植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

生態記錄顯示,在這兩個節點之間,地球也在極端熱的時期和成為「雪球地球」(距今大約6.35億年前地球被冰雪所覆蓋)的冰川期之間瘋狂地來回擺蕩。傳統的觀點認為,諸如大陸架之間的碰撞等地質過程造成了這種氣候的不穩定狀態。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反饋起著關鍵的作用。

例如,有人會問,雪球冰川可能是由多細胞海藻和海綿的進化引起的嗎?這兩種生物可能都依靠空氣中的溫室氣體為生,它們對溫室氣體的消耗減少了空氣存儲熱能的能力,但是,當它們死亡時,碳也將隨之沉澱到海底。

雪球冰川會導致地球死亡,那麼,地球最終會通過擁有直腸子的生物的進化產生的碳循環而生存下來嗎?有一點令科學家既好奇又疑惑,那就是,雪球冰川在這些發明了碳循環的動物進化之前就廣泛地存在,然而,當這些動物進化完成之後,雪球冰川從未曾出現過。

英國牛津大學的微古生物學家馬汀·布拉西爾表示,這樣的問題不僅僅是科學家的奇思妙想。當我們試圖探究我們自身對於地球氣候的影響時,這些問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考維度,讓我們從新的角度來審視地球的歷史以及在地球上生活的生物的作用。

(7)生命之網:不依賴發散的「樹思維」

我們逐漸開始意識到,細菌的基因組是一個大拼盤。基因可能擁有不同的來源,不僅僅來源於同一個祖先,即使同樣物種的兩個菌株之間,也將有一半不同的基因。

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肇事者」是「側生的」基因轉移,在基因轉移的過程中,組成基因的成分從一種細菌轉移到另外一種細菌,轉移的方式很多,有的進入另外一種基因的生存環境,隨後被這種基因吸收;有的通過細菌或者病毒的作用。這種基因轉移會在物種之內發生,也會在物種之間發生,甚至會出現在不同門類的細菌之間。由此造成的一個結果是,沒有一種簡單的模式可以定義細菌物種之間的關係。具有整齊的、縱橫交錯的分支的生命之樹已經被連根

拔起。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曾經無數次提到這棵生命之樹,對它唯一的圖解是書中一個枝枝杈杈的結構,向人們展示一個物種如何能夠演化出更多物種。

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福特·杜裡特爾說,我們現在承認,如果要想理解進化的過程,我們可以不依賴發散的「樹思維」。更重要的是,科學家提出宏基因組(對環境樣品中微生物群體基因組進行分析的一種方法,強調細菌群落以及在此層面上的功能性基因活動之間的差異)這一新概念,將使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洞悉縱橫交錯的生命之網中的各種關係。

(8)超進化:一切為了共同的利益而改變

在我們對於進化的研究中,過去的半個世紀是簡化論的天下,那時,科學家使用個體的自我利益和自私基因來解釋每件事情。現在,我們正邁入整體論的時代,該理論承認人類社會以及多物種組成的生態系統在選擇性壓力面前可以作為一個單一的「超組織」來應對。

轉折點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生物學家林恩·馬古利斯提出,複雜的、有核的細胞是作為細菌細胞共生的結合體而產生的。現在,科學家都知道,每個作為生物體的生命都是單個細胞高度集合的組織體,這使人們很難否認生物體組織自身能夠擁有類似生物體的特性,因此,它們能夠一起進化。

在利己主義盛行的時代,群體選擇過程似乎被武斷地拒絕。但是,達爾文正確地解釋了這一點:利他主義表現的是「為了整個組織的利益」,不管這種組織是一個物種還是一套生態系統,這種組織或者生態系統都需要一個組間選擇過程來進化,組織內的個體選擇會削弱這種組織或者生態系統的發展。

紐約州立大學的生物和人類學教授大衛·斯隆·威爾森表示,對於我們來說,有一種想法很新鮮,那就是更高層次的選擇並非總是一成不變地被低層次的選擇戰勝,並且,確實有時候低層次的選擇會勝出。現在,我們必須認識到這種洞見的意義,因為其涵蓋範圍非常廣,從生命的起源到生態系統的結構再到宗教以及人類的生物文化進化的本性等等。


(9)金融生態:建立經濟生態系統

生態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而且處於不斷地發展進化之中。隨著生態學從一種描述性的科學轉變為一種具有更加堅實的概念支撐的科學,「自然的平衡」這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觀念已經讓位於我們對食品網絡的結構如何維持生態系統的富足這一問題更加詳細的理解。

經濟學也可以從中受益,最近的銀行危機使得這一點變得非常清楚,那就是,越來越複雜的管理個人金融機構中的風險的策略仍然與人們對整個金融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風險的關注不相匹配。並且,關於經濟中存在的「自然平衡」,我們仍然可以從許多紅包豐厚的銀行家嘴裡聽到,這種自然平衡就是,如果從監管機構處那兒獲得充分的自由,不可見的手會有效地產生「一般均衡」。

牛津大學生態學家、動物系教授、2000年至2005年曾任英國首相科學顧問的羅伯特·梅表示,「銀行生態系統」簡單的數學模型就可以提供新鮮的思路。這些數學模型會捕捉相互作用的金融網絡中很多必需的動力,並且,這些數學模型也與人們早前在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複雜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具有有趣的相似和明顯的不同。隨著我們嘗試開始建立解決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生態系統,這樣的模型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顛覆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並非易事。

遺傳學

討論完基因組之後,我們接下來開始討論下一個層次:互作組(interactome,基因和蛋白質的相互作用)以及表型組(phenome,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狀特徵)。這兩個概念是現階段的科學研究重點,這兩個領域的突破將會讓很多生物技術的奇才和許多類似「侏羅紀公園」的標題出現在報紙的頭版。

(10)1000人染色組分析項目:對人類種群進行分類

人類基因組圖譜早在10年前就已經繪製完成,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但是,如果想讓基因組學充分發揮其潛能,例如對抗疾病,我們就需要知道個體之間有多少DNA序列存在差異。人類遺傳基因中的99%以上在全人類內是同樣的,因此,理解剩餘的一點點遺傳差異,就成為確認不同人對疾病的感受性、對藥物的響應能力及對環境因子的反應的差異的線索。

在接下來的5年內,我們應該可以做到。於2008年啟動的千人染色體組分析項目(1000 Genomes Project)是一個公私合作的項目,旨在繪製出人類基因組差異的詳細圖譜。項目首期有885人參與,並已於今年6月份完成,研究人員找到了大約1600萬個DNA差異,其中的一半以前沒有被發現過。據估計,可能存在著大約6000萬個這樣的差異。

整個項目將分析2500個人的基因組,這些人來自於全球27個種群,這個項目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而且,所獲得的數據供全世界免費享用。

(11)古遺傳學:從過去獲得DNA的藍圖

我們一直認為,為已經滅絕的物種繪製出基因藍圖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然而,在今年5月份,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完成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測序工作,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什麼發生改變了呢?

基因組測序變得越來越快,也越來越便宜,一次能夠為成千上萬個基因組進行測序讓古遺傳學家可以將受損的DNA拼接在一起,並且拋棄壞掉的部分。他們也能夠從一個遠古物種的化石樣本抽取出5%的基因組,讓它同一個相關的現存物種的DNA相匹配。在過去的5年中,這種方法已經讓科學家繪製出了幾個物種的基因組,包括一個4萬年前的洞熊、一頭猛獁象以及尼安德特人。

這些成果告訴了我們很多關於人類自身的信息,比如,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進行測序後的結果表明,現代人與尼安德特人非常可能在小範圍內發生過交配,時間可能是現代人走出非洲,在中東遇到尼安德特人之時。遠古的DNA序列能夠被用來復活已經滅絕很長時間的物種,正如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所描述的,這一想法非常有趣,但是,我們從來不能夠對任何事情說「從不」。

(12)蛋白質之間交互作用組:繪製出分子的複雜性

蛋白質和RNA(核糖核酸)都是一些基因編碼的分子,它們很少獨立作用。許多蛋白質同其他蛋白質之間相互聯繫,或者調控它們,或者形成更大的分子機器;其他蛋白質則通過依附於特定的蛋白質序列或者將它們自身同RNA分子緊緊相連來執行一些特定的任務。

我們將這些不可思議的緊密交互作用網絡取名為蛋白質之間交互作用組,在整個20世紀,我們都沒有參透過其中的奧秘。然而,在過去的10年內,全基因組測序獲得的信息和日益強大的生物信息學工具已經使我們能夠產生和分析人類和其他生物的蛋白質之間交互作用組的圖譜。

哈佛醫學院和癌症系統生物學中心的教授馬克·維達爾表示,儘管我們仍然沒有完全繪製出人類和其他生物的蛋白質之間交互作用組的圖譜,但未來這些圖譜可以作為新的複雜的支架模型,讓我們研究細胞如何工作。既然很多人類疾病可以被分子同細胞之間交互作用的混亂來解釋,蛋白質之間交互作用組將可以大大地改變我們對人類健康的看法,以及我們應該怎樣研發藥物、採取預防措施來控制疾病。

(13)表型組:生命不僅僅指基因組

如果我們想要真正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那麼,僅僅依靠基因組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表型組」——某一生物的全部性狀特徵(從基因到行為)。

這聽起來很困難,一點沒錯。想想你自己的表型組吧,其中不僅包含有很多明顯的特徵,比如眼睛的顏色、體重、面部特徵等,也包含了很多不明顯的特徵,比如新陳代謝的速度、個性、是否容易罹患老年痴呆症以及其他無數的特徵等。從你在媽媽的子宮裡開始孕育起,所有這些特徵產生於你的基因組與你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鑑於這種複雜性,科學家於2003年首次提出了人類表型工程(human phenome project),而且,諸如「老鼠表型資料庫」等更小規模的項目也在緩慢進行中,從個性化醫療到我們如何理解基因型和表型的關係,科學將從中受益良多。

(14)DNA摺紙:將生命看作一個模板

生命的組成物質非常「狡猾」:將正確的DNA鹼基對放在一起,它們就可以像維可牢(一種尼龍刺粘扣,兩面一碰即粘合,一扯即可分開)一樣互相依附。將DNA長長的單個片段取出,然後將其扔進一些更短的合成片段中,短片段上的鍵能夠將長片段拉成特定的形狀並且將它們緊緊地固定在一起。

「DNA摺紙」技術是很多可以讓分子自我組裝成三維結構的技術中最有前景的技術之一。科學家使用該技術來製造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物體,從齒輪到具有鎖和鑰匙機制的三維盒子。他們希望最終能夠使用這樣的盒子來遞送藥物,並探索生物分子的摺疊和解開機制以用其來製造納米級的計算組件。

相關焦點

  • 盤點八個最酷的美國大學宿舍(組圖)
    第2頁:盤點八個最酷的美國大學宿舍(組圖) 第3頁:盤點八個最酷的美國大學宿舍(組圖) 第4頁:盤點八個最酷的美國大學宿舍(組圖) 第5頁:盤點八個最酷的美國大學宿舍(組圖) 第6頁:盤點八個最酷的美國大學宿舍(組圖) 第7頁:盤點八個最酷的美國大學宿舍(組圖)
  • 你可能學過一些:盤點改變歷史面貌的方程式
    數學家斯伊恩·斯圖爾特曾出版過一本十分優秀而專業的書,書名為《探索未知:改變世界面貌的17個方程式》。該書審視了有史以來最為關鍵的公式,並從人類發展而非技術的角度進行了解讀。除了廣為人知的勾股定理、多面體歐拉公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質能方程及麥克斯韋方程組等如雷貫耳的方程式之外,美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在報導中還列出了一些名氣並不很大卻足以改變歷史面貌的公式及其現代應用。對數及其恆等式含義:對數可以化乘為加,也就是說,兩個數乘積的對數等於這兩個數對數的和。
  • 盤點改變歷史面貌的方程式 太神奇
    摘要:數學家斯伊恩·斯圖爾特曾出版過一本十分優秀而專業的書,書名為《探索未知:改變世界面貌的17個方程式》。歷史:早期研究由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布萊斯·帕斯卡開始,但最終成型由瑞士科學家詹姆斯·伯努利完成;而目前使用的鐘形曲線來自比利時數學家阿道夫·凱特勒。
  • 盤點全球各地11種不可思議動物大遷徙(組圖)
    原標題:盤點全球各地11種不可思議動物大遷徙(組圖)   盤點全球各地11種不可思議動物大遷徙(組圖)   太陽強大的力量驅動四季更替,海流氣流也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些變化在地球某些地方創造了最偉大的野生奇觀——動物遷徙。
  • 雙語:盤點那些是Gay的男神們(組圖)
    盤點那些是Gay的男神們(組圖)  盤點那些是Gay的男神們(組圖)  盤點那些是Gay的男神們(組圖)  盤點那些是Gay的男神們(組圖)  2012年,馬修·波莫在一場頒獎典禮公開與好萊塢經濟公司CEO西蒙·豪斯的戀人關係,兩人交往多年感情十分穩定,還一同領養了三個孩子。一家人甜甜蜜蜜出街的照片也非常溫馨。
  • 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
    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紫晶洞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玫瑰石英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螢石原標題:世界最大藍星寶石被發現 盤點全球十大最美寶石(組圖)緬甸電氣石原標題:
  • 盤點6個自稱與外星人性交過的奇葩人士(組圖)
    原標題:盤點6個自稱與外星人性交過的奇葩人士(組圖)   爵士歌手帕梅拉?斯託內布魯克(Pamela Stonebrooke)聲稱自己連續三年與一位6英尺(約1.83米)的爬行族外星人發生過性關係。
  • 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原標題:科技改變生活:盤點那些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中新網7月28日電 蒸汽機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人類的溝通方式,這些偉大的發明深入生活,改變了人類社會。如今,各項新發明新科技層出不窮,其中就可能隱藏著改變世界的力量,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那些正在或可能顛覆人類未來的發明。
  • 雙頭小豬令人稱奇 盤點全球雙頭動物(組圖)
    第12頁:12 第13頁:13 第14頁:14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雙頭小豬曾驚現俄羅斯農場 存活數天便死亡   雙頭小豬令人稱奇 盤點全球雙頭動物(組圖)在俄羅斯一家農場出生的雙頭小豬  據報導,一隻雙頭小豬曾在俄羅斯中部一家農場出生
  • 盤點十大最怪異海洋生物 外形奇特如怪獸(組圖)
    原標題:盤點十大最怪異海洋生物 外形奇特如怪獸(組圖)   劍吻鯊(goblin shark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28日報導,即使在加勒比海等世界上最美的海域中,也存在令你一見就可能做惡夢的罕見怪異水下生物。它們通常生活在海底,不容易被人類看到,《每日郵報》盤點了10種最怪異且罕見的海洋生物。
  • 美媒盤點不同時期女性形體審美標準變化 完美身材曲線組圖
    美媒盤點不同時期女性形體審美標準變化完美身材曲線組圖 (/12) (共12張) 2015-06-23 20:13 來源:新浪網
  • 偏微分方程:一門揭示宇宙奧秘、改變世界面貌的科學
    偏微分方程這門數學學科,對於廣大中學生來說,恐怕是完全陌生的,難免會感到高不可攀;至於說它是一門揭示宇宙奧秘、改變世界面貌的科學,恐怕更顯得匪夷所思了
  • 盤點世界上十大最為恐怖殘忍食人事件[組圖]
    國外一家網站為我們盤點了十大最典型食人事件,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恐怖片。 10、探礦家帕克(Packer)吃同伴事實上,阿爾伯特-菲什把這名個來自曼哈頓的10歲小女孩殺死後,把她吃掉了了。六年後,費雪將她怎樣虐待小女孩以及吃她的詳細經過,並表示他從中得到了極大的樂趣,一一寫下來,還將這封信寄給小女孩的父母侮辱他們。結果這封信暴露了他,警方在追查之後,發現了當時使用假名的阿爾伯特-菲什,且更進一步的發現了阿爾伯特-費雪的種種犯罪行為。他被捕了,還被定了罪。
  • 改變世界面貌的十個數學公式
    1971年5月15日,尼加拉瓜發行了十張一套題為「改變世界面貌的十個數學公式」郵票,由一些著名數學家選出十個以世界發展極有影響的公式來表彰。一切都是從手指計數基本法則開始,因為人有十個手指,計算時以手指輔助。毫無疑問,正是這一事實自然地孕育形成了現在我們熟悉的十進位系統。記數法與十進位的誕生是文明史上的一次飛躍。
  • 【組圖】BCEIA2015: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大盤點
    其中參展的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眾多,分析測試百科網對部分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進行了盤點。安捷倫7200Q-TOF高解析度氣質聯用儀7200Q-TOF高解析度氣質聯用儀具有可拆卸離子源RIS技術(包括燈絲部分),可進行快速的離子源清洗,以及EI/CI切換,而不需要破壞真空;內標質量校正IRM技術;專利的真空隔熱INVAR飛行管(安捷倫LC-TOF中使用)消除了由於溫度改變導致的質量漂移
  • 盤點世界上詭異奇妙的自然現象(組圖)
    原標題:盤點世界上詭異奇妙的自然現象(組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20日報導,雖然全球有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造景象,但大自然同樣也擁有引人注目的景色等著大家去欣賞。下面是由Visit Isle of Man網站提供的一份關於那些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的介紹。
  • 動物盤點:世界十大最醜動物排行榜(組圖)
    原標題:動物盤點:世界十大最醜動物排行榜(組圖)   1、紫色北極熊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西北1100公裡外的一家名叫Mendoza的動物園最近出了一隻紫色的北極熊。據當地的獸醫介紹,這隻原本也是長著一身濃厚白毛的14歲雌熊叫Pelusa,是接受了皮膚病治療後才改變毛髮顏色的。  2、海龍  海龍屬於海馬科,以其身上覆蓋的繁多的葉狀物體作為偽裝。這種生物生活在澳大利亞平靜、冰冷的海水中,於1982年被列為澳大利亞的受保護動物。下圖中這隻海龍很有可能是本文中最漂亮女士了。
  • 河中洗澡現殭屍魚 盤點全球最恐怖的怪魚【組圖】
    原標題:河中洗澡現殭屍魚 盤點全球最恐怖的怪魚【組圖】   原標題:河中洗澡現殭屍魚 警民合力將其抓獲   盤點全球能嚇死人的瀕危巨型魚類   魚類專家認為,巨型黃紹魚(如在柬埔寨湄公河捕到的這條黃紹魚)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物種。
  • 盤點6個改變世界的科學發現
    人類總是在不斷探索,我們對未來世界充滿了無盡的遐想,相信有一天我們會發現電影中的科學產品,會陸續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一起回顧6個改變世界的科學發現但在發射的7個月後,冥王星因為麥克·布朗的發現而被逐出了行星隊伍,並降級為矮行星。
  • 一警察拍到疑似外星人 顏色透明頭像螳螂(組圖)
    據臺灣ETtoday新聞網報導,去年5月14日陳詠鍠與同事休假時,攀登海端鄉嘉明湖,當時以iPhone4手機拍攝風景照。他向臺灣飛碟學會理事長黃朝明表示,拍照時沒有察覺到任何異狀,直到下山後重看手機,才發現拍到了奇怪的人形。黃朝明指出,目前無法斷定這張照片是否造假,但令人不解的是,外星生物下方竟出現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