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開園在即,海內外遊客開始籌劃如何在今年夏天與這家全球最新的迪士尼樂園來個「親密約會」。與此同時,網絡上關於迪士尼的話題也愈發熱烈,關於上海迪士尼合作模式也有不少說法。
資料圖
解放日報記者通過深度調查採訪,告訴你關於上海迪士尼的6個真相。
美國本土外的迪士尼樂園建設和運營,有兩種合作模式——許可經營模式和合資模式。東京樂園採取的是許可經營模式,這在全球迪士尼樂園中是一個特例。它的特殊之處在於,日本方面幾乎完全出資,美方基本沒有直接投入。而巴黎樂園、中國香港樂園和上海樂園採用了合資模式,出資比例與經營權直接關聯。
我們先來說說東京迪士尼樂園許可經營模式產生的背景。
眾所周知,東京迪士尼實際上並不在東京範圍,而是在東京以東的千葉縣灘涂地上。上世紀60年代,千葉縣因水質遭受汙染,漁業難以為繼,政府決定填海造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當時資金匱乏的千葉縣政府委託東方地產公司(簡稱OLC公司)圍海造地263萬坪,工程完畢後將其中的103萬坪作為對OLC公司的回報。1961年,OLC公司啟動圍海造地工程;1979年,OLC公司與迪士尼正式籤訂了東京迪士尼樂園的基礎協議。1983年,東京迪士尼樂園開園。
東京迪士尼樂園的許可經營模式是這樣的——
從上述模式中可見,東京迪士尼基本是由日方投資的,權益也大多數掌握在日方手中。強勢的華特迪士尼為何願意採取這種方式呢?
原因之一,當時日本對海外投資項目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更重要的是,東京迪士尼是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個海外樂園項目,美方心裡沒底,保守地採取了投資風險相對較小的許可經營模式。
但華特迪士尼沒有想到,東京迪士尼大獲成功,讓日方賺得「盆滿缽滿」,美方因為沒有參與投資因而也就無法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
此後,迪士尼加快了海外樂園的布局。為了更直接地參與項目的效益分配,從巴黎樂園到香港樂園,迪士尼在海外的樂園項目都採取直接參股的合資模式——
上海迪士尼和巴黎、香港的迪士尼項目一樣,屬於合資模式下的合作。前後相隔30多年,東京和上海兩個迪士尼項目,在時代背景、市場環境、經濟條件、人口狀況、土地成本、物價水平、文化認知、消費習慣等許多方面都存在極大差異,因而採取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和管理架構,很難評價哪個先進、哪個落後。
申迪集團與華特迪士尼共同投資設立了三家企業,其中兩家是業主公司,第三家是管理公司。在兩家業主公司中,中方擔任董事長,項目的重大事項由董事會決策。同時,中方向管理公司委派副總經理及若干高級管理人員參與項目的日常經營管理。
如圖表所示,在巴黎、香港迪士尼樂園的合資模式下,管理公司100%由美方獨資,經營管理也由美方完全掌控。而上海迪士尼樂園的管理公司由中美雙方合資。就像一般酒店的管理模式一樣,雙方合作成立的管理公司接受業主公司的委託,負責項目的創意、設計、開發和日常運營管理工作。這在華特迪士尼投資的海外樂園中也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