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回歸,
一口氣更新25集,
延續了第一、二季的超高人氣,
豆瓣網友打出了9.5的高分,
B站彈幕刷屏,評分高達9.9分。
《如果國寶會說話》按照時間線展開,
第三季主講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的文物。
25件文物,依然每件5分鐘,
從厚重的5000年文明裡挖一件國寶來講述,
短小精悍,讓人意想不到:
「國寶不僅會說話,還會唱歌和rap」,
「這一次,會賺人眼淚了」……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幕後是怎麼樣的?
給觀眾講古董,如何擺脫說教、接地氣?
一件件國寶,到底該怎麼看、怎麼理解?
第三季又有什麼看點?
一條與《如果會說話》總導演徐歡視頻連線,
解密幕後故事。
自述 徐歡 編輯 葉荔
收藏於西安半坡博物館的人頭壺
「您有一條新的國寶留言,請查收。」2018年,央視《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上線,一件來自新石器時代的人頭壺,穿越時空,向年輕的觀眾發送了這則特別的訊息。
《如果國寶會說話》計劃製作4季,總共100集,每集5分鐘。從中國3萬多件一級文物中,選擇了100件國寶,按照時間順序,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梳理到元明清。
前兩季一共介紹了50件國寶:曾侯乙鍾、長信宮燈、兵馬俑……每一個國寶都有量身定製的展現方式,這些看似沉重古早的文物,在紀錄片中原地重生,活了、生動了。籠絡上億「國寶粉」。
《如果國寶會說話》b站播放頁的密集彈幕
第三季預熱片一放出,觀眾已經急不可待,在彈幕刷屏接頭暗語:已查收。
第三季海報,黃海設計
第三季10個不可錯過的看點
第三季展開的是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的國寶文物,形式更大膽。
「大唐氣象」,是包容、開放的時代。這一季的文物畫面,也更多姿多彩,迎來春天的唐朝胖妹,縱飲對談的名人雅士,被時間雕琢的各種雕像、壁畫……
除了一幀幀美到能當壁紙、重新活起來的文物,也有文物背後的一個個古人。拍的是古代寶藏,講的是鮮活人生。
1.《洛神賦》故宮博物館宋代摹本
讓洛神動起來
《洛神賦》據傳是東晉顧愷之所作,描繪的是曹植失勢後,在洛水邊遇上洛神的故事。
5米長卷,如何讓觀眾體會到曹植《洛神賦》裡的「翩若驚鴻」,一剎那的震撼?如何通過視覺讓微風吹到觀眾的心裡去?這是導演最為費心著墨的地方。
2. 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 故宮博物院
拿著羲之的筆一起寫
這一集用了AI技術,掃描了《蘭亭序》整個運筆,有塗改,有停頓,也有了情緒。觀眾仿佛回到了歷史現場,拿著王羲之的這支筆,跟他一起寫完了《蘭亭序》。
因為原件紙本不知去向,依據的是唐代五大摹本之一的馮承素版本。
3. 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 青州博物館
看見文物本身自帶的命運
「我們哭著降臨世界,卻能笑著走向永恆。」這集戳中了很多觀眾的淚點。
青州佛造像本身歷經毀佛、滅佛,僧人無奈集中掩埋。隋代,在青州龍興寺才被人發現窖藏裡的這一堆破碎的殘肢碎片。後期,人們多次修補拼接。這一集,沒有刻意強調它的破碎,更讓人為它的命運嘆息。
4. 雲岡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
8K高清影像展現更多細節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裡最出名的五個窟,由曇曜主持,帶領一萬多工匠,開鑿出了氣勢恢宏的大佛像,據傳是北魏最初的五個皇帝的面容與佛融合。
這一集運用8K技術,在高解析度的畫質中,細節更為鮮明。
5. 唐代仕女俑 西安博物館
大唐女性的自由之美
「胖妹的春天」,大唐女性的自由多元在這一集表現得淋漓盡致。光是髮型就有墮馬髻、倭墮髻、雙螺髻、雙環望仙髻,女子還能以男裝打馬球、學武。
6. 立獅寶花紋錦 中國絲綢博物館
以現代設計師思維,炫酷展現唐代織錦
這一集已經在B站被「封神」,它從現代設計師的角度、編程的思維,來解構大唐新樣,展現它的魅力。
比如將縝密的織線對比二進位,用特效突出了紋樣外圍環和中心題材的多種組合方式。
7. 阿斯塔那俑與文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回到了《博物館奇妙夜》
這一集一幀一幀全都是用文物拼貼出來的場景,新疆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人俑,漢人、胡人、舞女、官人,各有一個人物角色設定,各有各的風情。他們生活在高昌,故事就在一個國際化的超級大市場裡發生。
除了俑以外,阿斯塔那墓葬還出土了很多文書,因為墓地乾燥得以完好保存。裡面記載的案件,都是按唐代法律斷案備案,過期後廢物利用成為陪葬品的。
其中有一則文書記載了一個訴訟,動畫就把它還原出來,配合這些活的俑,像是回到了《博物館奇妙夜》。
8. 三彩載樂駱駝俑 陝西歷史博物館
聽見唐長安的聲音
唐長安接納了各個周邊國家的文化,駱駝載樂俑,就像一個移動的舞臺,裡面有世界各國的音樂。在這集片子裡,你能聽到古代樂器的聲音。
在前期調研中,團隊走訪了很多研究中國唐代音樂的專家,後期音樂團隊又找到了原聲,片中儘量還原每了一個樂器:琵琶、橫笛、蕭、排簫、箜篌、笙……。
9. 銀鎏金「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 鎮江博物館
一場跨越時空的飲酒對談
這一集引入了一個舞臺感的東西,讓李白、丹丘生、岑夫子這三個名人飲酒對話,來配合講解唐代人喝酒尋歡的時候,怎麼去使用酒籌。
10. 法門寺地宮茶具 法門寺博物館
回到唐代一起吃茶
這一集的國寶來自法門寺地宮。1987年,陝西法門寺地宮被意外發現,舍利及數千件珍寶器物出土,震驚世界。
這一集完整呈現了其中出土的一套唐朝皇室御用茶具,這套茶具是我國目前所知時間最早、組合最完整、等級最高的成套茶具。伴隨解說,觀眾仿佛跟著唐人一起吃茶,代入感十足。
總導演徐歡與一條連線採訪
《國寶會說話》到底是怎麼拍攝製作出來的?總導演徐歡來解密。
以下是徐歡的自述。
解密高難度拍攝
2017年,我們開始前期調研。近一年裡,走訪了50多個博物館和遺址,田野調查、研究、篩選,對挑選出來的文物,反覆論證。
每一個5分鐘,不管形式上如何活潑、新穎,都建立在嚴謹的學術研究的基礎上。
文物的三維數字採集過程
進入到拍攝環節,第一步,我們可能都不稱之為「拍攝」了,而是叫「文物影像採集」。
文物採集一方面由常規的攝影團隊取景、拍攝;另一方面由三維數字採集團隊,利用最新的技術,在實驗室採集三維的數據信息、做微痕提取等。
上一季我們拍攝了很多竹簡,諸如湖南出土的裡耶秦簡,木牘上很多歷史痕跡已經模糊了。而微痕提取技術,能顯示更深層的信息。
「國寶」團隊拍攝幕後
文物的拍攝,非常受限。例如拍一組靜態文物,最多四五十組鏡頭,已經到頭了。上一季拍攝兵馬俑,按規定不能把玻璃櫃打開,我們就通過燈光、黑布,儘量消除玻璃影響,並在後期做更細緻的抹除。
如果碰到捲軸畫,像這一季的《洛神賦》,據說每打開一次絹,就要斷近8000多根絹絲,出於文物的保護,儘量不再重複拍攝。
製作室一角
100號人,只為這短短的5分鐘
100集的國寶紀錄片,類似一個很龐雜的工程項目,流程也很長。我承擔的是工程負責人這個角色,需要去激發每一個團隊成員的創造力。
近三年,團隊陸續有100多號人加入進來,工種非常多,包括了負責策劃撰稿的文博專家、學者,10來位分集導演,以及大量後期製作。團隊成員的背景也很多元,不光有學美術、學歷史出身的,還有學工程、生物的。年齡跨度從50後一直到95後,但80後90後是絕對主力。
為了短短5分鐘,導演和整個團隊可能要打磨一年,反反覆覆,每一版本推敲十幾稿、幾十稿都有。像這一季的《青州佛像》,在已經做出兩個版本後,我們依然決定完全推翻,從頭創作。
《立獅寶花織錦》全程沒有一句文案,全靠畫面來講故事,彈幕裡觀眾大呼「過癮」、「封神」。圍繞這個主題團隊多次向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趙豐館長請教,了解唐代織錦,也選擇了由他推薦的國內現存的「陵陽公樣」代表——「立獅寶花紋錦」作為這一集的主要文物。
但織錦這種有機物,不像青銅器、瓷器那樣的文物能完整保存,要找到實物尤其困難。
攝製組專程前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拍攝了一系列一千多年前出土的聯珠紋織錦,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採集到了兩件。能採集到唐代的織錦,哪怕是殘片,都是非常不容易的。
去呈現織造工序中運用到的二進位編程思維,也是分集導演與絲綢博物館的專家反覆討論的結果。
不熱愛的人,肯定不會選擇做這件事。
原則:放飛、無我,別對觀眾說教
如何讓現在的觀眾能夠真正走進國寶,去體會當時古人的一個創作心態?我很喜歡提四個字:放飛、無我。放飛的是各種才能,而自我表達的部分要往後放。
比如說第二季的《長信宮燈》,做了整整一年,改了有20多版,它的表現方式的創造力不是說從歷史意義或審美的角度出發,而是獨闢蹊徑,選擇從這盞燈的實用功能做了一個拆解。
《阿斯塔那俑與文書》那一集,裡面有很多唐代的「吃瓜群眾」,稱呼對方用的是「郎君、娘子」,就像是當下我們常說的「小哥哥、小姐姐」一樣。
片中展示商品物價的標牌、店鋪名稱的各種「行」,這些唐代的小細節,也都來源於文書的記載,由研究唐代生活史的專家也是這一集的撰稿人師永濤提供。
在歷史長河裡,去找到一件文物作為「物證」,去展現當時人的生活,是很碎片化的,但很真實、鮮活。
「仙山」沉浸式體驗 巴黎 2019年
去年我們國寶團隊又進了一步,在視頻之外,根據國寶博山爐的意象做成一座互動沉浸式的「仙山」,在展廳現場呈現,讓觀眾能更直接地去體驗。
每一件國寶,都有很強大的能量。一個5分鐘的國寶視頻,像一個詞條索引,你點擊進去,回到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裡,尋找美和智慧。
部分素材由《如果國寶會說話》團隊提供
原標題:《央視再出古風神作,三季最差評分9.4,看五分鐘就上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