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點 | 速讀
1、泰國旅遊大象殺人事件時有發生,此次是造成了中國人死亡,且有挑動情緒的虛假細節,才得到廣泛關注。
2、拒絕動物表演已經是世界潮流。泰國旅遊大象形象糟糕,近年已經成爭議話題,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批評聲居主流。
3、泰國大象的出路問題複雜,沒有野外家園可以回,脫離旅遊業也不可能。即使有外在觀念衝擊,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大象的命運不會改變。
文 | 郭墨墨
泰國大象殺人事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證據證實是因為中國遊客拉大象尾巴引發。但是考慮到每年赴泰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很多,且騎大象又是一個廣受歡迎的項目,大象旅遊業值得人們加以關注和反思。
為什麼說大象旅遊是危險的
據《曼谷郵報》報導,事件發生之後,大象營營主和馴象員遭到警方的指控,警方稱兩人要對這起混亂事故負責。
大象營的經理表示,22日開始,園區將暫停大象騎行項目,涉事大象也將「退休」,不再向遊客提供騎行服務。
看起來是一起偶發的事故,但網上搜索,你會發現泰國旅遊大象殺人事件比比皆是。
今年11月,泰國北部城市清邁,曾在泰國電影《拳霸》、外國電影和多個電視廣告現身的明星大象艾迦西踩死了自己的飼養員。
圖註:明星大象艾迦西
2016年2月,泰國旅遊勝地蘇梅島大象踩死了36歲英國遊客加雷思·克羅。當時克羅和女兒坐在象背上,大象不知何故將他們拋落在地面。
2015年8月,清邁一頭馱著三名中國遊客的雄性大象突然變得狂躁,它先殺死了自己的飼養員,然後馱著大驚失色的遊客跑入了叢林。萬幸的是,在另外一名馴獸師的幫助下,大象背上的一家三口最終獲救,並騎著「恢復理智」的大象重返營地。
2014年11月,泰國南部一個旅遊活動中,一頭大象突然襲擊遊客,造成一名馴象人遭踩踏後死亡。事發當時,兩名外國母女遊客正在騎乘這頭大象。
這樣的事故,可以一直排列下去,但是正因為大部分事件都只是造成了飼養員,也就是象夫的死亡,所以並沒有給外來者形成衝擊。
圖註:象夫多是底層農民,大部分受僱於旅遊景點,驅使大象表演,或者供遊人騎乘賺取小費
在東南亞,象夫意外死亡並不罕見,很多類似事件沒有得到報導,很難說每年到底會發生多少例大象殺人事件。
大象之所以殺人,與多種因素有關,除了發情期體內激素變化導致的狂躁,平時的象夫換人,環境改變,意外刺激,都可能導致大象發狂。有人認為大象平時被虐待積蓄的仇恨也會導致殺人。
圖註:訓練中被虐打的大象
由於當地人對大象經濟的依賴,也使得很多本應該避免的隱患存在:陌生象夫上崗,大象超負荷工作,大象發情期仍然工作等等。
因為觀念進步,動物表演在走向衰亡
近年來,泰國大象旅遊業越來越成為聲名狼藉的行業。國外動保組織對其中的動物福利問題提出了嚴厲的批評,甚至在中國國內網絡輿論中,也是批評和反對聲為主。今年一部中國青年超Chao獨立拍攝的9分鐘紀錄短片《黑象》,曾把反對聲浪推向高潮,紀錄片講述了馴象師採用各種矛、鉤、電棒等工具對小象進行虐待馴服,這種名為「Pajaan」的傳統手法,翻譯過來是「徹底切斷」。
這背後反映的是觀念的變化。抵制動物表演是越來越深入人心的觀念,已經撼動傳統。在西方,傳統的馬戲團早已經沒好日子過了。
美國玲玲馬戲團擁有146年歷史,其標誌性的大象表演號稱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
自從因受到動保抗議壓力而取消了有100多年歷史、人氣極高的大象表演後,玲玲馬戲團票房一落千丈,加上經營成本高等因素,馬戲團終於宣布今年5月21日舉行最終場演出後解散。
圖註:玲玲馬戲團和太陽馬戲團和紐約大蘋果馬戲團並稱「世界三大馬戲團」
2016年11月,有39年歷史的紐約大蘋果馬戲團也宣布破產。
世界三大馬戲團中,碩果僅存的是來自加拿大的太陽馬戲團。這家成立於1984年的馬戲團,另闢蹊徑,不靠動物表演吸引眼球,而是藉助高科技舞美設計,集合世界上最優秀的雜技、體操演員,再配上好萊塢大片式劇情,走國際化路線獲得成功。
抵制動物表演確切的說,是指抵制野生動物表演。關於抵制動物表演的出發點,果殼網新媒體主編 @花落成蝕 是這樣分析的:「無論是牧羊犬的牧羊技能、純血馬的高速還是奶牛的高產奶都是以為人類服務的宗旨選育出來的。這麼多年和人類的配合,大部分家畜都有和人類合作的天性和能力,在訓練過程中,也更容易接受人類的訓練。比方說,普氏野馬很難接受人的訓練讓人騎,但家馬就可以,也不會太牴觸這種訓練。」
圖註:象鉤
無論是「正強化」(「利誘」,編者注)還是「負強化」(「威逼」,編者注)訓練,非自然行為對於野生動物都是有害的。圈養訓練野生動物,對於野生種群保護,也都是害處多於好處,比如可能鼓勵盜獵。(《花落成蝕:為什麼要反對動物表演?我是這麼想的》)
圖註:被訓練中的小象
「在科學上,繁育和馴化是有天壤之別的。前者只是在人工環境下讓一種動物能夠傳宗接代,而後者是指動物的成長與生殖逐漸受人類利用、掌控和改變的過程,只有經過馴化,野生動物才能變成家禽、家畜。而飼養場、馬戲團裡養的動物,只能叫繁育,不叫馴化。」以這個標準看,泰國的圈養大象很難認定為馴化,也只能說是繁育。
人工繁育下的動物因表演而備受折磨的事情,逐漸被社會注意到。
圖註:生命末期的亞洲象濱濱,骨瘦如柴,左後足殘疾
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的亞洲象濱濱是個悲慘的例子。當年它作為中國高緯度寒冷地區第一頭出生的亞洲象,引起過不小的轟動。2009年一次表演中濱濱發狂折斷了一根象牙,之後傷病纏身,2012年腳發生病變,微博曾經引起多方關注和牽掛,網友貼出了視頻,猜測濱濱很可能是單腿梅花樁站立等高難度表演負傷。2013年6月前後,濱濱治療無果死亡,只有19歲,遠低於亞洲象平均50-70歲的壽命。(《告別傳統馬戲團:反對動物表演背後的現代觀念轉型》,《澎湃新聞》,端木異)
圖註:圈養條件下的虎鯨容易塌背鰭,是動物身心受損的表現
目前,世界上已有數十個國家,數百個城市全面禁止了動物表演。2010年10月,住建部,是的,住建部曾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動物園管理的意見》,要求全面清理各類動物表演項目,堅決禁止和取締有悖動物園公益性質的行為。
2013年7月2日,住建部出臺《全國動物園發展綱要》,提出杜絕任何侮辱、虐待、恐嚇毆打動物的行為,杜絕各類動物表演。也就是說,目前在國內,動物園內的動物表演是被禁止的。但是城市中的馬戲團仍然不受限制。
泰國圈養大象問題比想像的複雜
泰國大象問題是不是真的像紀錄片和動保者批評的那麼嚴重?《大西洋月刊》201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不這樣認為:
西方動保組織大力宣傳的「這些素材儘管讓觀眾感到痛苦,但它們展示的是最惡劣的少數人的行為,而不是普遍現象。」「如果說所有的圈養大象都備受折磨,那就『完全有悖事實』。」(《大象旅遊業背後,被損害的它們和他們》Hilary Cadigan)
文章認為,最主要的問題是,動保者並沒有為大象或象營主提供騎象旅遊以外的替代方案。這些大象沒有自然棲息地可以回歸,一天要吃掉2,3百公斤的食物,由於保護森林的法律,他們已經失去了原有的伐木工作,如果沒有旅遊業,只能沿街乞討了。
把旅遊方式改為圈養參觀、投餵模式,未見得就是個和諧的結果,因為這樣形成的圈養環境,不符合大象在自然情況下的社群選擇。而且放棄作為壓迫象徵的鎖鏈與象鉤的管理,反而帶來直接的人象相處風險。
大象旅遊消費需求旺盛至少緩解了大象生活的整體緊張。《大西洋月刊》報導:僅僅在2015年,湄王的象營數量就翻了三倍,以滿足中國遊客日益增長的需求。自從2011年以來,泰國的中國遊客數量已經增長了263%。
所以泰國大象問題最終表現為一個特殊的地域問題,短時間內它不僅不會消亡,而且還會繼續蓬勃發展。即使有不停歇的外來觀念衝擊,即使在西方世界動物表演已經消亡。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還應不應該反對中國遊客前去騎象呢?應該反對,騎象只是和大象相處的一種暫時形式,要想法推動它的改變,哪怕朝更好的方向先走一步。
大象的命運要改變,需要先改變的有很多,印度舞蹈熊的命運可作參考。
長久以來,印度的海蘭達爾(Kalandar)人捕捉幼熊,通過極為殘忍的方式(打掉牙齒,繩穿鼻孔)訓練其「跳舞」來謀生。當地保護者們找到了方法使人們停止這種有著數百年歷史的陋習。那就是協助海蘭達爾人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通過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職業技能培訓,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至2012年,印度的舞蹈熊全部被解放,耍熊這個職業成為歷史。
第4118期 出品 騰訊新聞
版權聲明:本文系今日話題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