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緩缺乏對抗卻能完善自身——
儒雅合氣道不是花架子
本報記者 慈鑫
武搏會今天迎來了合氣道表演日,合氣道也是本屆武搏會13個參賽項目中唯一的表演項目。以表演而非競技的形式參賽,這正符合了合氣道所追求的理念——儘管它是一項格鬥類體育運動,但合氣道選手並不是為了與別人較量而參與這項運動,他們的一招一式都不是為了克敵或傷害對方,而是力求在與別人的交手和切磋中,達到提高和修煉自己身心的目的。
來自日本、俄羅斯、瑞典、墨西哥和中華臺北等國家和地區的代表隊,今天上下午分別做了兩場表演,在選手們表演的同時,世界合氣道協會主席彼得做了現場解說。合氣道表演給人留下的直觀印象是過程比較平緩,缺乏激烈的對抗和格鬥,很多第一次觀看合氣道的觀眾都會情不自禁地產生疑問——「看起來更像是『花架子』表演的合氣道,它的魅力到底體現在哪裡?」
本屆武搏會合氣道形象大使、來自荷蘭的莉迪亞女士的一席話或許能揭開合氣道的本質。莉迪亞是本屆武搏會唯一的殘疾人大使。28年前,一場車禍使莉迪亞再也無法站立行走,也正是從那之後,她開始練習合氣道。「我認為合氣道是一個心平氣和的項目,相比以戰勝對手為目的的其他體育運動,合氣道更像是一個完善自身、超越自我的運動。因此,即使我身體殘疾,也並不影響我練習合氣道。」
世界合氣道協會主席彼得介紹說,「合氣」意為處處符合自然界變化的規律。「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把合氣道的技術原理比喻為一棵大樹被一陣風吹動時的反應過程——一棵大樹,當風吹過來時,它的葉子會隨風做出各自不同的擺動,風的力量被化為無形。從本質上來說,「合氣道」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化為自己的力量進行反擊,這與中國太極拳的原理有諸多相似之處。
因此,在「合氣道」的表演中,完全不見柔道和跆拳道等格鬥項目的激烈衝突和對抗,關節技、摔技等合氣道的基本技術動作都是在一種緩慢、柔和的狀態下表現出來的。和太極拳更相近的是,合氣道更注重精神修煉和健身效果,對練習者的身體素質基本上沒有要求,即使是殘疾人也能參與。因此,全世界範圍內合氣道的修煉者也以女性和老年人為多。那些能夠真正理解「合氣」內涵、精通「合氣道」拳理的頂尖高手,往往都是心性成熟、內外兼修的大師。
合氣道目前流行於歐美和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但在中國參與者還很少。不過,在看到合氣道與太極拳的相似之處後,世界合氣道協會主席彼得對合氣道在中國的開展前景增添了信心。
本報北京8月3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