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旅遊之十大水鄉古鎮

2020-11-26 中國網

安昌鎮位於紹興縣北部,北和西北面毗鄰杭州市蕭山區黨山鎮、瓜瀝鎮,東、南、西三面分別與齊賢鎮、華舍街道、錢清鎮接壤,南距縣城柯橋7公裡,北離杭甬高速公路中國輕紡城道口1.5公裡、杭州蕭山國際機場10公裡。鎮域面積24.12平方公裡,轄12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常住人口36480人,其中非農人口5859人,外來暫住人口7740人。

安昌鎮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據《越絕書》、《嘉泰會稽志》等古志記載,鎮東塗山(又稱西衣山)即相傳大禹娶妻及會諸侯之地。後白洋古文化遺址曾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等文物。唐末,錢繆屯兵平董昌之亂,因名其鄉為安昌。清宣統二年(1910)置鎮。1950年分建東安昌鎮、西安昌鎮,1954年3月合併為安昌鎮。1991年11月,被列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1992年5月,大和鄉並人,仍為安昌鎮。

一、工業情況全鎮共有企業178家,總資產達 503545萬元,就業職工14102人,在支柱產業紡織、印染上有噴水、噴氣織機以及無梭劍杆織機3632臺,有平網印花生產線19條,圓網印花生產線 14條,其它五金電器、建築建材、食品加工、電纜電線、各類石材等多種產業各有各的特點。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1486萬元,現價企業總產值806957萬元,企業銷售收入850228萬元,自營出口18897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3%、29.5%、30.2%、105.2%,保持了良好的發展趨勢。2004年將繼續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使安昌的經濟更快的發展。

二、工業園區安昌鎮工業園區位於安昌鎮區的北側,一期建設1000多畝,園區東面與建設中的柯北工業園區相聯接,在工業集聚上直接受到安昌鎮城鎮建設和柯北工業園區的帶動作用,安昌工業園區在地塊上以提升、改造傳統行業為主,大力引進高、新、特項目。園區有優越的區位,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便捷的交通和優良的投資環境。

三、建築業安昌鎮共有建築企業二家,資質為一級,具有承建各類大中型建築的能力,項目涉及建築、市政、房地產等方面,兩家建築企業的辦事處分布紹興縣、市區、杭州、上海等地。

四、農業農業在以前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近年來安昌鎮大力發展效益農業,在全鎮範圍內初步形成「北鴨、中豬、南菜「的整體格局。2003年,安昌鎮實現糧食總產量7925噸,畝產882公斤。作為浙江省「麻鴨之鄉」和紹興縣百萬羽麻鴨基地,2003年共飼養麻鴨136.94萬羽,禽蛋加工5800噸,並同時發展了飼料加工業。

五、交通安昌鎮位於紹興縣西北部,毗鄰杭州市蕭山區,滬杭甬高速公路柯橋道口在安昌境內,鎮區距紹興縣城7公裡,杭州蕭山國際機場15公裡,縣內齊大公路、安華公路、杭甬運河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

六、公益設施安昌鎮經過多年的開發和發展,各類公益設施齊全,鎮內建有中心醫院一所,,距縣輕紡城醫院和華宇醫院僅7公裡;鎮內設鎮中和鎮中心小學各一所,距省重點中學柯橋中學6.5公裡,浙江大學中國輕紡城職業培訓中心5公裡,鎮內有完善的住宿、娛樂場所,同時有線電視、電話電訊等設施也十分齊備。

七、古鎮作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的安昌,具有數千年的歷史,至今還保存三裡長的依河街市,傳統的店鋪,凝重的臺門,別具特色的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古老的小橋,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

自古言「無紹不成衙」,就是講述了紹興師爺在古代官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古鎮安昌作為紹興師爺的薈萃之地,具有濃厚的師爺文化氣息,隨著「紹興師爺館」的開闢,讓遊人真正有了認識、了解師爺的場所。同時,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水鄉婚禮、傳統的手工釀酒、作醬;穿梭的烏篷小船……臘月裡人們忙著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構成了一幅古老、淳樸、喜慶、祥和的水鄉風情圖。隨著「風情館」「文史館」「師爺館」「錢莊」等景點的開館迎客,給古鎮平添了一份濃濃的人文氣息,使古鎮真正成了「水鄉文化的長廊、市井習俗的長卷,特色商品的長街,古鎮風韻的長音」。

安昌,紹興師爺的薈萃地

沿河而築的長街,一路鋪陳的廊棚,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古老凝重的臺門,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間的河埠,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間或有「月臘腸、扯白糖」的吆喝在耳邊響著,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安昌「紹興師爺」群落,更使這裡浸淫著一股深厚的書香。位於紹興西北的安昌,素有「金柯橋銀安昌」的美譽。

如果說「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是安昌獨特水鄉景觀的形象描繪,那麼「社戲鑼鼓伴月升,臘腸香味隨風飄」則是安昌濃鬱風情的具體寫照。安昌古鎮延續了紹興百年來的民風習俗,今年的安昌臘月風情節已是第4屆,逛逛老街,坐烏篷船遊古鎮,看各式石橋、青石小弄。老街東市段更是民俗風味集中之地,可觀看當地人在箍桶、竹編、打鐵、納鞋、挑花邊、紡棉花.....更不要錯過熱鬧的社戲,喜慶的船頭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和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迎接新年的習俗,說不定還能碰上水鄉婚禮。

除了「鬧臘月」,其餘時間的安昌更多呈現出一種水鄉小鎮慣有的淡泊甚至冷清,使你在悠然和閒適裡,清晰地觸摸到一種熟稔的親切平和,濃濃地體驗著一種溫暖的真實平常。尤其是杏花三月,春雨綿綿的老街韻味無窮,陽光燦爛的早晨別忘了去泡福安居茶館,老虎天窗斜射下來的金光將一個帶氈帽的老頭子罩住。

當明亮而慵懶的陽光透過廊棚將斑駁的石板照得清晰光潔,蹲在河埠與烏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黃酒,或索性什麼也不做,靜靜地坐在廊棚下任過往行人三三兩兩從身邊走過,聽家居婦女東家長西家短地閒聊。

 

2光福

吳縣市光福鎮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位於蘇州市古城西南28公裡的太湖之濱,南鄰太湖區,西鄰太湖、北通長江,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享有「魚米之鄉」,「四季有果」之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鄉,蘇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文景觀,名勝古蹟密集,吳文化內涵深厚,形成了多層次的旅遊專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光福主要的景點有鄧尉山塢、銅觀音寺、光福塔、司徒廟等

位於鄧尉山塢,是中國四大探梅勝地之一。鄧尉梅花甲天下,以其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著稱於世。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梅花盛開時,繁花似雪,暗香浮動;微風吹過;香飄數十裡。山上有「聞梅館」、「梅花亭」清康熙年間江蘇巡撫宋犖題書的「香雪海」摩崖石刻和乾隆皇帝探梅御詩碑刻。周圍還有數百畝梅林,形成「登樓觀梅、入園探梅、進廊攬梅、登山賞梅」四大賞梅景點。

銅觀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幾經興衰,現存殿宇是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13年)建築,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有個農民在光福神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像一尊,後送至寺中,於是被改為銅觀音寺。寺內殿宇富麗堂皇,除大雄寶殿,觀音殿,還有金剛殿、西方殿等。廊壁碑碣古刻,古香古色;寺後亭、臺、池、榭、點綴雅致;奇卉怪石,羅列其中;樹林青鬱,景色迷人。

光福塔又稱舍利佛塔。坐落於龜峰山巔,始建於梁大同年間,距今一千四百多年,1998年修葺一新。塔為四方七級,高38米,身邊寬5.18米。光福塔踞山臨湖,景色旖旎,猶如一幅洗鍊的中國畫展現在遊人面前。登臨塔山縱眼四望,但見高處峰巒攢簇,低處層林疊翠,湖光山色,相互掩映,給人以「不在畫中,似在畫中」之感。

司徒廟位於鄧尉山山塢的梅林叢中,相傳東漢大司徒鄧禹晚年就隱居於此。廟裡供奉著鄧禹塑像,院內有當年鄧禹種植的漢柏四株,已歷1900餘年,清乾隆帝下江南巡視曾多次觀賞,並賜四株古柏為「清奇古怪」,洵為天下奇觀。明代《楞嚴經》、《金剛經》石刻保存在廟內。據此,江蘇省人民政府已將這組古刻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朱家角

朱家角鎮位於上海市青浦區中南部,緊靠澱山湖風景區。東臨西大盈與環城分界,西瀕澱山湖與大觀園風景區隔湖相望,南與沈巷鎮為鄰(2001年與之合併),北與江蘇省崑山市澱東接壤。朱家角鎮東距青浦鎮6公裡,上海市中心48公裡。318國道貫穿鎮境。2000年全鎮總面積49.8平方公裡。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崑山縣。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崑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崑山縣。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鎮,改名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裡。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稱珠裡,下轄五十保一區之二十五圖、三區之十一圖,圖正為地方行政長官。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設市董。民國16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民國18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民國20年,改設第二區公所,為青浦縣8個區公所之一。淪陷時期,屬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三鎮六鄉。民國34年,恢復第二區公所。翌年,改設第二區區署。民國37年,屬青西特區。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設朱家角市,為縣轄市,下轄一鎮四鄉,原屬崑山縣的部分劃歸朱家角鎮。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區,轄五鄉一鎮。1954年,設朱家角鎮,為縣直屬鎮。1958年,與葉龍鄉合併,建立紅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年更名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鎮、社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5月,分設朱家角鎮、朱家角鄉。1991年1月,撤銷鎮、鄉建制,建立朱家角鎮,面積47.44平方公裡,人口39719人。2000年,總人口37845人,下轄6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民委員會。

早在宋、元時期,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裡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裡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裡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亙,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裡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高陽裡、冠蓋裡媲美可也。」至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裡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裡多,店鋪千餘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

朱家角鎮的手工業歷史悠久,明代中葉,就因盛產棉布名聞四鄉,紡紗織布成為家庭主要手工業,農家「工紡織者十之九」。清代,鎮上各種手工業店鋪、作坊、工場林立,且較具規模。民國時期,開設有造船業、水木業20餘家。至解放初,鎮上還有鐵鋪等手工作坊133家,涉及26個行業。朱家角鎮工業起始於清末,機器碾米廠、油坊紛紛建立,糧油加工業迅速發展。至解放時,尚有碾米廠7家、油廠2家,煤球廠、電燈廠、麵粉廠、鐵廠各1家,從業人員達400人左右。解放後,特別是1958年以後,大辦工業,興建了各種工廠企業。工業有儀表、冶金、塑料、造紙、釀酒等5家市屬廠,食品、油脂、印刷、儀表、服裝、家具、制繩、碾米、飼料等12家縣屬廠,電器、儀表、水泥、烘漆、絲織、燈具等10餘家鎮屬廠。1988年,全鎮廠房面積達24萬平方米,職工5639人,產值16912萬元,利潤2425萬元。澱山湖酒廠的蜜清醇、上海黃酒、澱山湖啤酒深受消費者歡迎,義仁泰食品廠的的醬油、乳腐等產品遠銷海內外,著名土產有美味醉蟹、鱔燠面、五香燻魚、滷汁豆腐乾等均已恢復生產供應,市場更加繁榮。

 

4木瀆

概述

木瀆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在靈巖山頂建館娃宮,並增築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由此得名。

三國時,木瀆已是三吳重鎮。東晉時司空陸玩為陸遜後裔,曾建宅於靈巖山館娃宮舊址,後舍宅為寺,木瀆成為佛教勝地。宋代,據《元豐九域志》記載:「北宋設木瀆鎮,屬吳縣,鎮以瀆名。」,當時木瀆已是蘇州城西諸鄉鎮的中心。至明代,木瀆為吳縣六鎮之一。清朝中葉,木瀆已是吳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揚繪有一幅乾隆年間姑蘇繁華風貌的寫實性圖卷《盛世滋生圖》,其中木瀆部分竟佔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瀆,為這裡的山水風光而傾倒。民國時為木瀆區公所駐地。

如今,木瀆交通便利,城鎮發展迅猛,為江南首屈一指的旅遊重鎮,被譽為上海的後花園。木瀆還是江南教育重鎮,木瀆高級中學為全國示範高中,而木瀆中心小學更是已有百年歷史。

園林古鎮

木瀆作為一個著名的園林古鎮,也同樣有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名勝。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為臺灣嚴家淦先生之故宅,佔地十六畝。一株古廣玉蘭冠幅寬廣,濃蔭蔽日,相傳為乾隆下江南夜宿沈宅所栽;楠木大廳尚賢堂為明代建築,體量寬敞,氣宇軒昂,江南罕見。更有特色的是四季小園布局疏密曲析,高下得宜,局部處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約,顯示了營造者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被現代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稱為「江南園林經典之作」。

歷史上乾隆曾六下江南,六次來到木瀆,而虹飲山房是他每次必去的地方:虹飲山房是清乾隆年間江南著名私家園林,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勝過其它園林。乾隆六次下江南必到木瀆虹飲山房,在此棄舟登岸,遊園看戲;劉墉等隨臣二度下榻於此,留下了一個個傳奇而動人的故事。虹飲山房由秀野園和小隱園二處明代園林聯袂而成,清末,小隱園為一代「刺繡皇后」沈壽故居,秀野園現為木瀆聖旨珍藏館。

山塘街

山塘街是木瀆的經濟中心,在那兒也有一處名園,那就是古松園:古松園在山塘街,因園中有一株500多年的明代羅漢松而得名。古松園乃清末木瀆富翁蔡少漁舊宅,布局緊湊,保存完好。磚雕門樓深雕綴飾,形神有致;古松堂方椽上刻有八隻琵琶,以喻「八音聯歡」,如此造型在江南園林建築中絕無二例;鳳凰樓為東山雕花大樓的前期作品,建築和雕刻藝術如出一轍。後園小巧雅致,旖旎多姿。駐足雙層長廊,可近攬古松翠色,遠矚靈巖山景,令人頓生塵外之想。後園西側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沈壽傳人----姚建萍刺繡藝術館。

林則徐弟子馮桂芬的故居——榜眼府第也十分有名:榜眼府第在下塘街,為林則徐弟子、近代政論家馮桂芬故居。馮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二名進士,故邑人稱其宅為「榜眼府第」。榜眼府第為前宅後園結構,佔地近十畝,是典型的清代園林建築風格。「江南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為其主要特色。花園以池為中心,亭、軒、廊、榭、橋和黃石假山散落其間,高低錯落,綠樹掩映,充滿了詩情畫意。

靈巖山

木瀆還有一處勝景,那就是靈巖山:靈巖山風景區位於「秀絕冠江南」的靈巖山麓。景區內有吳王姑蘇臺、清代狀元畢沅的靈巖山館、清代大詩人張永夫紀念館等名勝,樓臺亭榭依山勢而建,九曲長廊因地形而走,清池涓流,岸曲水回,自古便是吳中著名的旅遊勝地。順山而上,可尋訪館娃宮、西施洞、琴臺等春秋遺蹟,朝拜東南第一佛教名剎靈巖山寺。

另外在木瀆古鎮西北,向以怪石、清泉、古楓「三絕」馳譽天下的天平山,和山塘街上的明月寺,也是不錯的去處。

 

5南潯

南潯位於湖州市之東,與江蘇省吳江縣交界,歷史悠久,經濟發達,人文薈萃,環境秀美,且名勝古蹟甚多,在明清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名鎮和旅遊勝地。明萬曆年至清代中葉,蠶絲業和手工業、繅絲業的興起及商業的發展,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鎮上的巨富豪紳,幾乎都靠經營蠶絲業發跡,俗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隻金黃狗」。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之說。南潯歷史上園林眾多,自南宋至清代鎮上大小園林達27處。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實江南所僅見。

至今倖存的有嘉業堂藏書樓、劉氏小蓮莊、陳氏穎園和張氏適園。南潯自古以來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崇文重教,僅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名、京官56名、州縣官57名。近、現代在全國有影響的專家學者有80多名。南潯還有保存完整號稱「江南第一古民宅」的張石銘舊宅;有民國奇人張靜江故居;有湖州市首家絲商建立的公所絲業會館;有江南至今罕見的沿河民居建築群百間樓;有記載著動人傳說的「南潯三古橋」(通津橋、洪濟橋、廣惠橋)。旅遊互聯免費預訂南潯古鎮優惠門票( www.NETTVL.com)

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讚頌洪都,如果借用此語概述南潯鎮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也相當貼切。她地處蘇杭嘉湖的中心點上,南宋以來已是「水陸衝要之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原因潯溪河而名潯溪。後來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鎮,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潯。明萬曆至清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得半個鎮」之說。南得之所以一躍成為江浙雄鎮,主要是因為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南潯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潯鎮升級為市。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古鎮上,有著號稱「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類如《紅樓夢》中寧國府、榮國府那樣八家公爵似的,號稱「八牯牛」的大富之戶,以及擁有充滿了民間嘲諷意味的,號稱「七十二隻金黃狗」的豪門、財主。

南得鎮是江南水鄉名鎮之一,也是馳名中外的「輯裡湖絲」的故鄉,文化悠久,人才輩出,風景優美。現總面積34.27平方公裡,其中鎮區為3.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4萬4千多。鎮上名園古蹟甚多,歷史上最盛時期有大小園林20餘座,現存有小蓮莊、穎園和嘉業堂藏書樓等,明代百間樓風貌奇特,清代張石銘和張靜江故居別有情致。江南水鄉的南潯不單外美,而且內秀,富有濃鬱的文化氣息,是旅遊小憩之勝地。南潯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初見成效,基礎設施、新區拓展、投資環境等硬、軟體建設進展順利。已充分顯示出經濟建設、對外開放、小城鎮建設方面的「龍頭」作用和輻射功能,是湖州市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窗口」。

 

6甪直

簡介

神州水鄉第一鎮——甪直(Lùzhí),這是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費孝通對江蘇省蘇州市甪直鎮的高度評價和讚譽。甪直鎮作為神州水鄉古鎮的佼佼者,的確名不虛傳,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歷史。特別是她的古老文化,名勝古蹟、古橋、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銀杏樹令人讚嘆不已。

當人們來到甪直,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甪」究竟是怎麼來的,這裡為什麼叫甪直?據《甫裡志》載:甪直原名為甫裡,因鎮西有「甫裡塘」而得名。後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來,沒有戰荒,沒有旱澇災害,人們年年豐衣足食。

環境特色

當人們進入古鎮,就會感悟到一種舒適感,一種甪直古鎮特有的新奇感。鎮上河水清清,環境幽雅,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歷史景觀,鴨沼清風、分署清泉、吳淞雪

甪直浪、海芷鐘聲、浮圖夕照、漁蓮燈阜、西匯曉市等被先人們概括的「甫裡八景」雖然歷經歷史的磨難,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們當年的恢宏的風採。

水多、橋多、是甪直鎮的另一個特色。甪直歷來享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裡的古鎮區原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72座半,現存41座,造型各異、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平頂橋,也有裝飾性很強的雙橋、左右相鄰的姊妹橋和方便鎮民的平橋,其中兩橋相連成直角的雙橋有5處。很多有識之士都感慨的說,看了甪直,實際就等於參觀了一個古代橋梁的博物館,其橋梁的密度,遠超過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旅遊景點

保聖寺

建於公元503年,據今1495年歷史的甪直保聖寺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江南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仍然保存完好。寺內仍有200多間建築,保持了一流寺廟的格局,號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寺內現存建築有二山門、天王殿、古物館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為寺題抱柱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裡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後講「保聖寺的羅漢塑像,筋骨見胸,脈絡在手,儘管受著宗教題材的束縛,而現實感卻以無限的迫力向人逼來,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種崇高的美」。

保聖寺內的「鬥鴨池」、「小虹橋」和「清風亭」,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陸龜蒙先生留下的遺蹟,他曾做過湖州、蘇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貧、生活艱樸、常與農民一起耕種田地,並首先發明了農民翻土耕地的牛犁,當地的農民特別敬重他。

保聖寺歷代興廢,最盛時,殿宇5000多間,僧眾千人,範圍幾達半個鎮。及至明代成化年間,現在的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但見天王殿氣宇軒昂,單簷歇山式屋頂,戧角起翹採用立腳飛簷式,顯示江南佛殿式風格。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築特點的昂嘴鬥拱結構。據古建長專家陳從周考證,這座天王殿是明代崇禎年間在宋代殿基上重建起來的。梁式為前後三步梁,上加駝峰。柱礎為覆盆式石礎,刻有「壓地隱出神童牡丹花」圖案,這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的遺物。殿內原有高大的四天王(即四大金剛)泥塑,抗戰期間毀於侵華日軍之手。現殿內展覽當地出土文物。

天王殿北行,即是庭院。院內有兩大件文物,一是青石經幢,二是鐵鐘。青石經幢立於西側,它的全稱叫「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經幢是唐代創始的一種佛教石刻,由蓋、柱、座組成,柱上刻佛像、佛名或經咒。保聖寺原有唐宋經幢各一,現只存下這一座和另一座的一塊八角形刻經石了。保聖寺的經幢,系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建,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重立,刻有陀羅尼經咒,由於年代久遠,不少字跡已無法辨認。細看起來,這座經幢是由多塊石柱堆建而成,每塊石柱上面都有盤蓋,盤蓋大於柱經,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有遮雨和裝飾作用。這座經幢共分為七層。這座尊勝陀羅尼經咒石幢,無論其年代還是藝術價值,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鐵鐘,既是佛寺的鎮山之寶,也是佛寺的歷史見證。保聖寺的這座寺鐘,鑄於明末清初,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鐘上銘文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等吉言。佛經上有「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的說法,鼓鍾也是行善的一種壯舉。

庭院之北,就是在大雄寶殿原址上建立起來的古物館,內有世界聞名的「塑壁羅漢」。

銀杏樹

古銀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徵之一。這不僅是甪直這個歷史文化名鎮古老的標誌,而且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輝。目前鎮上有銀杏樹7棵,其中在保聖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據今已1300年樹齡,高度50米,樹身三位男子也圍不住,她雖歷經千年風霜,但仍能挺拔、健壯。著名教學家、文學家葉聖陶先生在甪直執教期間寫的《高高的銀杏樹》一文中,對甪直古銀杏的評價是「形象高大,意志堅強,氣魄宏偉」,因此葉老先生在臨終時關照其親屬要將他的全部骨灰安放在四棵銀杏樹(甪直保聖寺)的地方,所以現葉老先生的墓就安在甪直,當地政府還專門建了葉聖陶紀念館,以供人們瞻仰遊覽。

古街巷

當人們目睹該鎮的古街、古房和深巷時,有領略了甪直古鎮的另一種風味。鎮上現有主街道9條,街面都以卵石及花崗石鋪成,街坊臨河而築,前街後河,人在橋

甪直上走,船在水中行。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業興旺,遊客絡繹不絕。不論臨街的住宅,還是臨河的民房均為黛瓦粉牆、木門木窗、青磚翹脊,大多為明清時代的房子,牆壁上還帶有花紋。古鎮區有58條巷子,最深的巷子長達150米,裡弄內的房屋有3進、5進、6進,最深的為7進。

遺址

除此之外,甪直鎮還有很多古代名人的遺址舊跡。鎮東有北宋的白蓮花寺,鎮西有孫妃墓,鎮北有吳王夫差的行宮,鎮南有西漢丞相張蒼的陵墓。

修舊工作

最近二年來,鎮政府傾注了較多的人力、財力和精力,對古鎮進行了大量的修舊如舊工作,恢復了沿街河棚和《沈宅》《萬盛米行》、《蕭宅》等一大批古民宅和歷史景觀,整修了古街道和古橋、駁岸,同時利用古民宅布置了《王韜紀念館》、《蕭芳芳影視藝術館》、《吳東水鄉婦女服飾館》等景點,使古鎮的風情、風貌得到了嶄新得體現。漫步古鎮,領略小鎮風光,觀賞古橋駁岸,看看漁船人家,真是別有風韻,情趣無窮。

 

7烏鎮

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吳江縣,為二省三府七縣交界處。陸上交通有縣級公路姚震線貫穿鎮區,經姚震公路可與省道鹽湖公路、國道320公路、318公路、滬杭高速公路相銜接。烏鎮距桐鄉市區13公裡,距周圍嘉興、湖州、吳江三市分別為27公裡、45公裡和60公裡,距杭州、蘇州均為80公裡,距上海140公裡。

烏鎮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氛圍濃鬱的水鄉古鎮。春秋時期,烏鎮是吳越邊境,吳國在此駐兵以防備越國,唐代即為小鎮,距今已有1300年的建鎮歷史。

 

8同裡

同裡位於周莊西面10公裡處,距蘇州城也只有18公裡,古鎮外四面環水,鑲嵌於同裡、九裡、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建築依水而立,有「東方小威尼斯」之稱。

同裡的主要特色是水多、橋多,明清建築多,名人雅士多,主要景點可以概括為「一園」、「二堂」、「三橋」。退思園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2003年,同裡榮獲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5年又入選「CCTV中國魅力名鎮10佳」。

主要景點:嘉蔭堂、崇本堂、耕樂堂、退思園、陳列館、羅星洲、松石悟園、珍珠塔景園、陳去病故居、古風園

 

9西塘

西塘:細雨朦朦春風迎面(資料圖片)

「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有聲。」江南給人的印象,總是離不開水的身影。水是江南的精靈,水一般的恬靜悠然,水一般的清新溫潤,是江南最具魅力的符號。每次視線中出現「江南」、「水鄉」這樣的字眼,人們心中便滿是水的影子,仿佛置身於雨霧編織成的夢中。那夢境空靈而朦朧:細雨朦朦中,斑駁老牆凝重如墨,溼漉漉的青石板路蜿蜒伸向遠方,一棵老柳樹爆出的新枝舞動在暖暖的春風中,靜靜流淌的小溪上,魚兒追逐著岸邊桃樹落下的片片花瓣......

——————轉自《西塘印象》

陽春三月,江南草長,群鶯亂飛。萋萋的是夢裡的鸚鵡州,歷歷的是雲端的漢陽樹。

西塘的景色真美。

仿佛只有嘉興才是江南,西塘是江南的瑰寶,曲折委婉的煙雨長廊,古樸典致的青石板橋,這「二十年前舊板橋」,不止二十年,有位詩人不無惆悵的吟道「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多少恨?!悠悠的漿聲藹乃,迢迢的流水蕩漾著千百年的哀怨,紅紅的燈籠掛了長長的一街,昭示著門檻裡內斂的喧囂。

西塘進去的時候是不用門票的。有一個熱情的居民邀請我們去他家裡看看,結果一進去,才知道是要買門票的。那是一個版畫之家。主人向我們展示了他一屋的版畫作品,許多都曾在全國的比賽中獲得金獎,陽刻刻工精巧,陰刻精緻無比,如此濟濟一堂的藝術之作,幾乎照亮了整個不大的房間,想不到這樣一個小鎮上還隱藏著這樣一位民間藝術家。最吸引我們眼球的是一幅名為《春》的陽刻,S建議買下來,我笑道:「你已經喜歡到想據為己有了?那買來送於你。」於是買下,好友並無帶包,先存放在我包裡。後來竟忘了,甚至再也沒有機會再送給她,現在一直保留在我家裡,也許就當成難忘的唯一紀念品了。

從那裡出來,我們便聰明的悟出,私人住宅參觀要門票,而各景點的旅遊是買聯票來的划算。自然買了聯票。一路逛了民俗文化博物館、種福堂,薛宅,西園,其實沿途的景點都大同小異,而我們的目光都是欣喜而充滿好奇與讚譽的。

最有意思的是王莊裡有座假山,山洞繁多,山上有座醉雪亭,在遊客如織的周日顯得比較冷清,我不由道:「若能上去坐坐,該有多好呢」,好友二話不說,便尋找上山的路。可等我們走近一看,這看似尋常的假山,根本沒有一條明確的上山之路,難怪能上去的人那麼少!可我的朋友S真的太聰明了,在洞裡繞了兩個圈,便馬上選出一條捷徑,我很快就到了山頂亭裡。此刻時間已近中午,所以我們勝利的果實也沒有好好的分享,匆匆的就下山了。現在有時想起西塘,經常能想起來那個亭子來,覺得人生也如此,拼盡全力得到了之後,又能怎麼樣?佔有隻有那一剎那的瞬間,總是會放手的。

吃飯向來是我的大難題,我們又特別想吃頓好的,最好能在風景一邊獨好的水上餐廳吃,可人太多了,沒有一個空位,可憐我們等了好久,也不見有人離開,無奈肚子空城計唱的響,只好先買兩個糯米雞來吃,吃過後,也找不到一個可休息的地方,不得不在路邊的老人亭小憩,不得不在路邊寒磣著,好友大約也不想這樣,我們於是起身再尋找水上餐廳的空位,但真的很不巧,仍一個空位都沒有,許多人在用餐後閒適的剔著牙神聊,賴著不走。最後,我們只好在臨河的小飯店,吃了一頓象樣的中餐,依然記得S用非常好聽的嘉興話叫道:麻辣豆腐!雖然我是不吃辣的。

最後,我們去划船,我們倆的船是駛的最快的,也是最好的。幾次快要碰到別人的船隻時,S輕輕用槳一撥,便安然無恙,顯然是箇中高手,連同水上的船老大們都紛紛投來讚許的目光,我好生得意啊,岸上的居民們見船隻駛的好,或見我們兩個年輕人竟也能駛的如此得心應手,調侃般的對我們唱起了民歌,船靠岸後,我們沿著河散步一圈,才戀戀不捨的打算回去。我們一起坐在古樸而顛簸的三輪車上,一直坐到車站。偏偏回嘉興的車遲遲不來,我們空站了,漫無邊際的聊天,腿都酸了。

10古鎮周莊

周莊位於蘇州城東南,崑山的西南處,古稱貞豐裡。春秋戰國時期,周莊境內為吳王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舍宅200餘畝捐於當地全福寺為寺,始稱周莊,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莊鎮北白蜆江水運之便,通番貿易,周莊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遂為江南巨鎮。至清康熙初年正式定名為周莊鎮。

周莊鎮為澤國,因河成街,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雖歷經900多年的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宛如一顆鑲嵌在澱山湖畔的明珠。

周莊最為著名的景點有富安橋、雙橋、沈廳。富安橋是江南僅存的立體形橋樓合璧建築;雙橋則由兩橋相連為一體,造型獨特;石橋牢固而又質樸,建於明代,由一座石拱橋和一座石樑橋組成,橫跨於南北市河和銀子浜兩條小河上。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圓一方,錯落有致,宛如一把大鎖將兩條小河緊緊地鎖住。沈廳為清式院宅,整體結構嚴整,局部風格各異;此外還有澄虛道觀、全福講寺等宗教場所。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築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返樸歸真的遊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遊。」

古鎮區內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築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建於元、明、清代的古橋梁,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

周莊的風味食品

周莊有許多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沈萬三愛吃的肘子和豬蹄,它起源於明代沈萬三家,是用來招待貴賓的必備菜餚,當地叫萬三肘子和萬三蹄。做法是用大號砂鍋,經過一天一夜的煨煮,火候極為講究,要經數旺數文,以文火為主。煨煮熟爛要適度,過爛了易碎,破壞原形,煨煮好後皮色醬紅,整隻蹄膀可保持原狀。吃的時候是用蹄膀中的一根細骨代刀。當地的餐館中都有出售,當地的居民在過節時也都吃萬三蹄。

其它特色食品還有萬三糕、童子黃瓜、蝦糟、三味圓及當地的水鮮等。周莊還有一種水生植物蓴菜,用來煮湯,鮮美可口,西晉文學家張翰比喻懷念家鄉的「蓴鱸之思」,就是指蓴菜和鱸魚做成的「蓴菜鱸魚羹」。

 

相關焦點

  • 成都這座千年古鎮,被命名為火龍藝術之鄉,更是十大古鎮之一
    在成都以「休閒與遲到」聞名的休閒旅遊城市,不僅在經濟、交通、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引領西部城市,在旅遊行業也十分活躍,每年的遊客數量在全國所有城市都是非常名列前茅的,成都這個城市不僅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還有更古老的民居小鎮,不會讓遊客失望的城市。
  • 在千年水鄉塘栖古鎮,體驗不一般的江南風情!
    運河流水,煙雨長廊 魚米之鄉,花果之地 有一種小鎮慢生活 在塘栖古鎮遇見 文學大師豐子愷曾經稱讚 「江南佳麗地,塘栖水鄉是代表之一」 今天便帶大家走一遭
  • 合肥市資訊|三河古鎮是典型的水鄉古鎮,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
    合肥市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三河古鎮是典型的水鄉古鎮,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交匯而得名三河古鎮是一座典型的水鄉古鎮,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交匯而得名古鎮內薈萃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水鄉古鎮特色」。這裡集合了江淮地區獨有的八古景觀,即古河、古橋、古圩、古街巷、古茶樓、古民居、古廟臺、古戰場。這裡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初具雛形,素有「遊在黃山,食在三河」之譽。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名。大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三河隸屬"揚州"範圍。
  • 「五一」去哪兒耍?先來看看「2020天府綠道休閒旅遊節」西線的精彩...
    第二條線路:天府國際慢城景區—竹藝村—重慶路—街子三郎隴海旅遊度假區、三郎櫻花基地—元通古鎮;春夏在交接,春朝把芸苔煮了,晾在竹竿上,為夏天的粥。在這條既有古樸鄉村風,又有新鮮文藝範兒的線路上,崇州市竹藝村是很多都市人的嚮往之所,暖陽拂面,與家人、好友在春日裡露營野餐,為生活增加一些儀式感,連心情仿佛也變得開闊起來了。
  • 成都歷史最悠久的水鄉古鎮,已有2000多年,從古至今依然繁華
    說起四川的古鎮,成都邛崍的平樂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時期,平樂就已經以集鎮的形式存在,雖經歷了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但如今的平樂古鎮仍然鮮活的展現在世人眼前。
  • 五一打出「七張牌」 蘭州推出15條精品旅遊線路
    蘭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現場中國甘肅網4月29日訊 (本網記者 張蘭琴)4月29日下午,蘭州市文旅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圍繞「黃河牌」「避暑牌」「文化牌」「鄉村牌」「遊樂牌」「美食牌」「紅色牌」這「七張牌」,根據不同遊客需求,精心設計推出15條精品旅遊線路,為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和人們的出行計劃多了一個選擇
  • 四川一假古鎮,佔地220畝,規模與周莊匹敵
    旅遊業的興盛也是國內很多人消費觀念的變化,以前國內旅遊的人不是特別多,出去旅是非常有名的地方,在這些地方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隨著國內旅遊業的發展,市場上出現了很多人工旅遊景點,很多開發人員都想在旅遊業中佔有地位,在這些人工旅遊景點中,古鎮是比較特殊的類型,其中的建築基本上是現代建築的仿造建築,比很多天然的古鎮建築布局合理龍潭水鄉在四川省成都市,這是人工假古鎮,古鎮總投資20億元,建設工期長達4年,相關人員投注心血,該古鎮還被評為中國4A級觀光地,國家對該古鎮的認可,龍潭水鄉總佔地面積220畝,
  • 水鄉古鎮的別樣探秘體驗:走進周莊生命奧秘博物館
    去周莊除了逛水鄉古鎮,還有什麼值得體驗的特別去處?周莊生命奧秘博物館值得一薦。這座不久前開門迎客的博物館與周莊景區遊客服務中心近在咫尺,是全球最大的集真實海洋動物、陸地脊椎動物、人體塑化標本收藏、科研、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想要來一場生動、深度的生命探秘之旅嗎?不妨就去周莊吧!    鯨魚的「四肢」在哪裡?
  • 水往高處流的「怪坡」、最窄弄堂……這些景點讓你必發朋友圈|五一...
    五一期間,逛吃完的童鞋們是不是要來這邊挑戰下?打卡留念朋友圈必發點哦!   古代「學霸之家」·一門三進士的胡家花園   宿遷沭陽的胡家花園由明代進士、抗葡英雄胡璉於嘉靖年間建成,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胡氏家族「一門三進士」而聲名遠揚。
  • 「美美與共,振『鎮』有聲」 2020首屆長三角古鎮一體化發展大會在...
    大會以「美美與共,振『鎮』有聲」為主題,在全球疫情大背景下,圍繞長三角古鎮生態綠色發展和古鎮文化挖掘等主題,邀請了長三角三省一市文化和旅遊廳局領導、行業專家及重點古鎮代表分享探討、共商發展。長三角古鎮籤署一體化發展聯盟打造世界古鎮文化旅遊的目的地長三角區域歷來經濟發達、人文薈萃、古鎮密集,這裡有著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最具特色的江南水鄉古鎮文化。
  • 四川這座「人造」古鎮,耗資20億打造,如今遊客稀少淪為「空城」
    中國歷史悠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眾多文化底蘊,隨著古鎮熱的興起,已經成為一股新興的旅遊市場力量,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現在,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許多城市也投入巨資興建新的「古鎮」,許多外觀平淡無奇的假古鎮,但遊客卻不買帳,這裡舉的四川省古鎮為例,成本為二十億元,現在,這裡成了為數不多的「空城」,這裡是龍潭水鄉,請大家一起來調查。
  • 中國古鎮商業化的弊端,旅遊業為古鎮,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長期以來,各城市的老城是人們旅行必去的景點, 這些古鎮一般有百年歷史,文化基礎深厚,其中平遙古城、麗江古城、西渡宏村、開平碇樓和村落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旅遊業給古鎮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古鎮也受到了翻修和保護,原著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有了一些改善。
  • 塘超小徑,勾起記憶裡的水鄉情
    塘超小徑項目起於古鎮八字橋,沿石目港,途經塘栖村
  • 厲害了安徽,花80億打造4A級古鎮,網友:沒三河古鎮好玩
    安徽已經成為我國著名的旅遊大省,省內旅遊資源豐富,特別是名山數不勝數。例如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都是5A級旅遊景點。當然,安徽還有5A級古鎮三河古鎮。不知為何,作為5A級旅遊勝地的三河古鎮,這齣廬劇的發源地是典型的水鄉古鎮,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門票免費,但仍然不溫不火,甚至還受到遊客的吐槽,現在安徽又投入80億打造4A級古鎮,效果如何。這就是鳩茲古鎮,位於蕪湖市經緯二路,以鴿子鳥多而得名。自古就有「天下徽商,在箱根興盛」的說法。
  • 河南的古鎮遍地都是賣東西的,越來越沒意思!未來的出路是什麼
    近幾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河南的古鎮類旅遊景點越來越多,差不多每個地級市都有一兩個。確實,河南的古鎮非常多,多到讓人們難以理出頭緒。比如,網絡上經常提到的河南十大千年古鎮:開封朱仙鎮、禹州神垕鎮、滑縣道口鎮、社旗賒店古鎮、淅川荊紫關鎮、永城芒山鎮、鄭州古滎鎮、舞陽北舞渡鎮、洛陽關林鎮、西華逍遙鎮等等。再比如,新建的古鎮就有:鶴壁桑園小鎮、駐馬店皇家驛站、許昌曹魏古城、南陽仲景養生小鎮、鎮平國際玉城等,為河南增添了許多旅遊資源。
  • 今日春光明媚,要走一走藏在杭州水鄉深處的塘超小徑
    再資深些的遊客,則會沿著運河北上,一直到塘栖,這座當年的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在這裡,藏著另一處水鄉小徑,一頭連著塘栖古鎮,一頭連著江南三大賞梅勝地——超山。這天,被雨水浸泡了個把月的杭州終於放晴。單問者也攜友人,探一探春,問一問這一條藏著杭州水鄉深處的塘超小徑。很多人對江南水鄉的印象,就是烏鎮,就是周莊,就是西塘,就是塘栖街上的老建築和小河。
  • 合肥唯一5A級景區,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有「皖中水鄉」之美譽
    說起安徽,許多人都會首先想到黃山,畢竟作為安徽的旅遊名片,黃山在全國都是一個響亮的所在,而對於省會合肥,卻並沒有那麼深的印象。合肥地處江淮之間、環抱巢湖,自古就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代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
  • 3天的「五一假」感覺好虧 還好雲南這些景區可以0元玩到爽(內附茶藝師培訓中獎名單)
    五一是非常適合出遊的雲南作為旅遊大省可以玩的地方實在很多並且,有好多的免費景點也是很贊滴開放時間:全天地址:昆明市空港經濟區嘉麗澤溼地交通:中信·星耀水鄉2月13日正式與嵩明縣興業城鄉公交合作,開通直達中信·星耀水鄉景區的旅遊專線公交車。
  • 水鄉美景一線牽 餘杭有條塘超小徑
    6月4日,初夏時節,從空中鳥瞰杭州餘杭區丁山湖的鄉村旅遊步道
  • 蘇州一古鎮已發展成為著名旅遊景點!同裡古鎮:醇正水鄉舊時江南
    大家好我是吹夢,今天給大家介紹同裡古鎮,同裡古鎮風景優美,四面環水,由15條河流將古鎮縱橫分割成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