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鄭佳穎 通訊員 曹露婷
這是一本特別的綠色日曆:一天一問答,365天精心呵護你的眼睛。
12月22日,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學眼科醫院、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共同合作編寫的《2021眼科日曆》正式發布。
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還有浙二眼科中心11個學組的醫生代表,與錢報健康讀本團隊共同見證了眼科日曆的誕生。因為,這本散發著綠色馨香的日曆,是雙方的智慧結晶。
這是一份最新眼科百科全書:從出生到老年,一切和眼睛有關的問題,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吃枸杞能護眼嗎?我孩子配戴OK鏡會影響眼睛發育嗎?桌子上放一盆綠色植物,能護眼嗎?白內障可以預防嗎?護眼燈可以預防近視嗎?……
關於眼睛,你是不是有「十萬個為什麼」?
浙二眼科中心的醫生們,每天門診中都會遇到帶著大量問題而來的患者,但又苦於時間有限,無法一一作答。於是,他們決定:寫下來。
這是一本沉甸甸的知識處方,眼科醫生們厚積薄發,傾囊奉獻對患者們的關愛。
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領銜、浙二眼科中心11個學組近60位專家參與編寫眼科日曆。專家們各自分享「護眼秘笈」,白內障、眼屈光、角膜眼表、青光眼、斜弱視、眼底眼眶等領域,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關於眼科的種種疑問,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這是一本讓人「不舍撕不舍扔」的日曆。
從一年前開始,眼科日曆就開始在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客戶端上每天滾動推出,歷經一年多的沉澱中,這本眼科日曆的線上閱讀量近800萬,並且收穫了無數粉絲。有人留言道:原來眼睛也要防曬啊!有人留言說:替我的眼睛謝謝每天更新的眼科日曆!更多人留言:漲知識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從『看得見』的要求提升到『想獲得美好視覺』的追求。從孩童到老人,希望眼病防治理念可以深入千家萬戶。」姚克教授說。
這是一本見證醫媒聯手創新的日曆。
錢江晚報總編輯鄧崴表示,要特別感謝和錢江晚報·小時新聞一路同行的各位醫生,感謝他們為群眾送上了這本寶貴的眼健康「知識處方」。他同時欣喜地表示:「今天發布的這本眼科日曆,是醫媒聯手做好健康科普的又一合作成果。」
從斑馬魚愛眼客戶端上線到雲診室系列視頻科普,再到如今的眼科日曆,醫媒聯手探索健康科普新語境,浙二眼科中心和錢江晚報一直在路上。
2021,我們希望通過與浙大眼科醫院、浙二眼科中心的深入合作,進一步聚焦眼科領域,共同把斑馬魚愛眼APP、錢江晚報健康讀本、小時新聞雲診室打造成為更優質的眼健康科普窗口和服務平臺,為更多人送去光明。
這本珍貴的眼科科普寶典,可謂最佳的新年禮物。
那麼,如何獲得?在此,我們給大家提供了兩種免費領取方式:
1、掃碼進入小時新聞APP(下左二維碼),點擊「城市日曆」-「積分商城」兌換;2、掃碼添加斑馬魚愛眼微信客服(下右二維碼),諮詢領取。
沙曉通的門診來過一個孩子,父母帶他去做一種聲稱可以治療近視的訓練,然而之後的3個月,他的度數竟漲了100多度;王瑋接診過一位60多歲的阿姨,來看白內障,問診時她拿出一張A4的紙,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問題;林琳的患者中有不少是年輕女孩,她們做了醫美後,發現眼睛受傷了,後悔不已,連聲說:「早知道……」
沙曉通、王瑋、林琳都是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學眼科醫院的醫生。他們,正是這本厚厚的眼科日曆背後的醫生。關於眼睛365問的這部科普大作,凝聚著浙大二院眼科中心、浙江大學眼科醫院近60位醫生的心血。
每天門診中,眼科醫生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患者:有人帶著「十萬個為什麼」而來,有人一知半解延誤了治療,更有人因為認知誤區受到傷害。
「希望能讓大家便捷生動地獲取科學的眼科知識,少走一些彎路。」 王瑋說。
正如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所言:醫生不僅要能開醫學處方,還要會開知識處方。在他帶領下,這群特別有想法有愛的醫生,開出了一張張不同尋常的知識處方。
用最簡單的語言、最樸素的道理做科普,讓患者少受誤導少受傷害
這群有愛心的醫生,寫出最實用眼科日曆
科普就像一朵小浪花,保護一雙雙明亮眼睛
沙曉通是眼視光醫生。眼視光,也是眼科日曆中涉及問題最多的領域之一。
翻開2021年眼科日曆,多日和眼鏡有關的科普,都是由他執筆完成:剛近視要不要戴眼鏡?是不是戴了眼鏡就去不掉了?眼鏡是要整天戴,還是只在上課時戴?……
平日裡,來找沙曉通就診的大多是近視小患者,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家長們問得最多的。
在2021年眼科日曆的科普中,沙曉通儘量將每一條都做得接地氣:既解釋原因,又提供解決辦法。三言兩語,但一針見血。
「很多家長對近視的認識誤區還挺深的。」沙曉通感慨說,有時候,這種誤區會給小患者們帶來傷害。
沙曉通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八九歲的小患者,被父母帶來就診時,眼睛已經近視快300度。
「家長說之前兩個月帶他參加一個培訓機構的近視訓練,說通過這種視力訓練,就可以控制近視發展,不用戴眼鏡。」
這種近視訓練採用的方法包括紅光照射、穴位按摩等。沒想到兩個月過去了,花了三五萬元,孩子的近視度數不但沒有被控制住,反而漲了100多度。
做父母的後悔不已,但是孩子的視力已經不可逆。沙曉通也只能在心裡嘆息。這個時候,他就想,如果孩子家長能稍微了解一些關於近視的知識,就不會走這種彎路。
「關於青少年的眼視光,這些年我們做了很多科普,但每次門診還是會遇到這樣的患者。所以更促使我們要不間斷地持續地去做科普。」
倪海龍是浙二眼科中心視光部主任,十多年來,他一直帶領團隊做護眼公益講座:進校園、做講座、創作漫畫書籍……
對於那些近視的各種偽科學和謠言:青少年近視能治癒、近視度數能降低、近視戴鏡越戴越深……倪海龍每年都不厭其煩地去闢謠。
「這樣的科普就像一朵小浪花,落到一個孩子身上,就能保護一雙明亮的眼睛。」
看似簡單的問答,卻給他們帶去光明
王瑋是浙二眼科白內障學組的副主任醫師,她是最早一批參與眼科日曆創作的醫生。和很多同事一樣,王瑋每天的日常都安排得滿滿的。但她還是儘可能抽出時間,認真梳理出了許多關於白內障的科普知識。「我們宣傳了很多年,還是有不少患者覺得:白內障要長熟了,才能做。所以,他們來的時候,都是四五度的硬核,手術難度和風險較大,術後恢復慢,對手術效果也有影響。」
有一位60多歲的阿姨,找到王瑋時,雙眼白內障已經很嚴重,視力差到只能看到雙手在眼前揮動。
她說,大概10年前就知道自己得了白內障,但聽人說,滴眼藥水可以治療。阿姨問王瑋:「為什麼我滴了這麼久眼藥水,眼睛卻越來越看不清了?我還打電話問過廠家,他們說,讓我繼續滴就是了。」
王瑋有些哭笑不得,又惋惜阿姨被耽誤了這麼久。她為阿姨做了手術後,阿姨的視力恢復不錯。
這次的眼科日曆中,王瑋特意科普了「白內障可以預防嗎」的內容:白內障是伴隨年齡出現的一種眼睛自然老化現象,最終還是要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其實,很多患者是非常想了解關於眼睛的一些知識。」王瑋在門診時曾遇到一位老人,問診前掏出一張A4紙,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問題:白內障手術後能不能吃鴿子?術後要不要戴眼鏡?……
「有時候時間有限,很多問題不能一一作答。能通過更好的渠道,把這些眼科知識傳播出去,讓更多患者了解到,是那最好不過的。」
這也是王瑋參與眼科日曆的初心:用簡單的語言做科普,淺顯易懂;每天一頁,潛移默化。
網上信息太繁雜,醫生梳理出最實用答案
「很多患者其實連怎么正確地滴眼藥水都不太了解。」浙二眼科中心角膜及眼表疾病專業組的林琳副主任醫師說,曾經有一位老爺爺,將眼藥水瓶直接對準並碰觸到眼球,導致藥水瓶口一次次戳傷角膜,病情「越治越重」,「如果不是門診親眼見到,真是很難想像。」
林琳在門診時,會經常遇到一些二三十歲愛美的女孩子。
「她們做醫美,做美瞳線、做半永久眼線,卻不知道這些操作很容易引發乾眼、瞼板腺的炎症甚至是慢性萎縮等。還有人得了乾眼症,網上搜索一下,一對照,覺得自己眼睛發炎了,是結膜炎。」
林琳說,如今,看起來,大家獲得知識的途徑增多了,什麼都可以在網上搜索獲得答案,「事實上,網絡上的信息太繁雜,每個人的眼部情況又不盡相同,很難去分辨對錯,所以又極容易走進誤區。就像一些女孩子,給眼睛做醫美之前,看到網絡上的好評很容易動心,但卻不知道美麗之下隱藏的危害。」
迎風落淚是得了眼病嗎?眼睛乾澀,旁邊放個加溼器有用嗎? 眼裡紅血絲和眼妝有關嗎?……這些都是患者關於眼表和角膜方面時常問到的問題,實用性很強,又接地氣。
「我們多做一些這方面的科普,患者多了解這方面的知識,起碼能讓大家意識到,在給眼睛『動刀』等有創操作之前,先諮詢一下眼科醫生,評估是否適合,儘量少受傷害。」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