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午,望城區橋驛鎮一居民樓起火,書堂山消防救援站接警後,立刻趕赴現場處置。衝在最前的吳國良就是出警消防員中的一名戰鬥員。
除了「火焰藍」,吳國良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器官捐獻志願者。在前不久的生日當天,他收到了一張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這張卡片成為了他27歲最特別的生日「禮物」。
成為志願者的想法,數年前開始醞釀
吳國良18歲參軍,在離家三千多公裡外的新疆,他認識了和他同一批入伍的戰友小彭。年齡相仿的兩個大男孩在異鄉軍營裡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友。
「可惜,他的生命在25歲的時候就終止了。」吳國良告訴記者,2015年,戰友小彭在退伍後不久身患絕症。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病情再次復發,年輕的小彭離開人世。吳國良說,到現在他都不願相信小彭已經離開自己。
小彭在生前曾和吳國良聊起過器官捐獻的事,他希望自己過世後將身上能用的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看著他父母忍著悲痛,把他的眼角膜捐獻出去的時候,我心裡挺難受的,他的這個想法深深地影響了我。」那一刻,想要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的想法在吳國良的心裡開始醞釀。
「那時候我還在部隊,不知道該如何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加上平時忙,就沒有去詳細了解這些信息。」退伍離開部隊,吳國良在常德老家工作不久後,他就加入了消防救援隊伍。「我認為自己還年輕,有股勁不想浪費,就想繼續更實際地為人民服務。」他說。
成為「火焰藍」之後,吳國良有意識地去了解器官捐獻的相關信息。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一位戰友那裡了解到器官捐獻的申請途徑。在自己27歲生日前,他在微信上進行了登記申請。「上一代人可能很難理解這樣的行為,但我的父母知道我做了這個事情之後表現得很平常,他們總是在背後默默地支持我。」
「如發生意外,我願以另一種幫助他人」
吳國良告訴記者,望城是雷鋒的故鄉,雷鋒精神在望城消防一代代傳承。「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萬一發生意外了,我們能夠以另一種方式讓需要幫助的人更好地生活下去,這也是件挺不錯的事情。」在吳國良心中,成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也是對雷鋒精神的自我踐行。
去年9月,吳國良第一次走進火場。「那種撲面而來的大火帶來的灼熱確實不好受,特別是戴著氧氣面罩的時候非常難受,心裡也很緊張,一心只想把火滅了趕緊出去透口氣。」回憶起自己第一次出警的畫面,吳國良記憶猶新。
「每當出警,幫老百姓把火滅了,他們用肯定的眼神看著我們,對我們豎大拇指的時候,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吳國良覺得,既然自己是雷鋒故鄉的一名消防員,就必須把雷鋒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踐行在工作中,把社會責任時刻扛在肩上。
無論是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還是做一名消防救援站戰鬥員,吳國良認為自己都是在盡微薄之力,幫助他人。在書堂山消防救援站指導員單威眼中,他是「非常靠譜、踏實的小夥子」。「我只想用有限的生命做有意義的事;幫助他人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未來,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如此。」吳國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