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速飛行會怎麼樣

2020-08-28 空靈soyoung

想要超光速飛行,首先得測量光速到底是多少,擁有曲速引擎就是超光速引擎?超過光速會怎麼樣?被撕裂嗎?

光是宇宙的速度極限,也是我們藉以認識宇宙的一個關鍵數據。不過,為了確定這個數值,科學家們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

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得相信,我們之所以能看見事物,是因為眼睛發出了光線。大英雄亞歷山大宣稱,因為我們一睜眼就能看見遙遠的星星,說明星星發出的光不到眨眼工夫就已進入我們眼中,所以光速必定是無限大的。11世紀,巴斯拉數學家艾爾哈贊發表了自己的《光學專著》,其重要性堪比牛頓的《數學原理》。艾爾哈贊在這本書中稱,取決於光所穿越的介質的不同,光的速度也不同,並且光速是有限的。光在空氣中穿越的速度,大於它穿越水和玻璃的速度。


超光速

超光速是指根據愛因斯坦理論,超越光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真的超光速,那肯定會時光倒流或者其他的事情發生!

人類對光的認識不斷增長。13世紀,英國人羅傑·培根利用艾爾哈贊有關光的理論來支持這樣一個理論:光速很快,比音速還快,但並非無限大。當時還有一種觀點:光在空曠太空中的穿行速度可能是無限大的,但是在介質中光速會減緩。到了17世紀,像德國科學家克卜勒和法國哲學家德斯卡特斯之類的科學名人,堅持認為光速無限大。克卜勒指出,實際情況必定如此,因為空曠的太空不會阻攔光的穿越。德斯卡特斯的結論則是基於實際觀測:如果光的穿行速度是有限的,那麼在一次月食期間,太陽、地球和月球就不會排成一線,但實際情況相反,反過來就證明了光速是無限的。


憑藉我們今天對光速的認識,我們知道在上述兩項實驗中光的往返時間只有大約十萬分之一秒。這低於人體最快的反應時間,所以觀測者測量不到任何遲延。與之對比,行星之間的距離如此之大,以至於光在兩顆行星之間的旅行要花好幾分鐘時間。為了測量光速,根本要求是找到某種合適的參照物。

在巴黎,喬萬尼·卡西尼一直在觀測木星的衛星(簡稱木衛),它們都在各自軌道中一會兒消失於木星背後,一會兒又重新出現在木星前方。他的測量結果有差異,他把這歸因於光速是有限的。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隨即也投身於此。他在1676年注意到,依娥(木衛一,也是最靠近木星的衛星)重新出現在木星前方所花的時間,在地球靠近木星期間少於地球離開木星期間(地球與木星之間存在相對接近和相對遠離的運動)。這證實了卡西尼的猜測——當地球向木星靠近時,地球與木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光線穿越的距離也越來越短,因此到達的時間也相對早。相反,在地球離開木星的過程中,光線穿越的距離增加,到達得也相對晚。羅默的測量以及他對地球運動相關性的發現,使得他被認可為光速有限的證明者。1690年,荷蘭數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使用羅默的估計值,算出的光速是大約每秒22萬千米,即為現代這一數值的70%。

測量光速故事的下一步再度涉及天文學,具體而言,是涉及光的像差。什麼是光的像差呢?不妨用一個大家熟悉的現象——在雨中移動以保持乾燥——來說明。當你靜止時,雨滴是垂直下落的(沒有風的時候);而在你往前走時,雨滴卻好像是從你前方的某個點落下的,你得把雨傘往前傾斜一點才能不被淋著。現在,把降落的雨想像為來自遙遠星球的光線,把你在雨中的移動設想成地球在太空中的運動。那麼,由於上述現象即像差的存在,這顆恆星的視位置會不斷改變。

1729年,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詹姆斯·布蘭德利發現了像差現象。他測量了天龍星座的一顆恆星,發現它的視位置首先南移,然後北移,周期為6個月。儘管這一運動的幅度只約為0.01°,但運用18世紀的設備卻已經能測到了。布蘭德利由此算出,光速約為地球在軌道中速度(即圍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的1.02萬倍,即光速大約是每秒29.5萬千米。這一數值距離現代光速測定值只有約2%的誤差。

為了測定很高的速度,要麼需要像天文學中那樣的遙遠距離,要麼需要測量極小時間間隔的能力。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菲佐在後一方面找到了一種在地球上測量光速的方法。他在一隻迅速旋轉的齒輪的齒縫間發射光線,8000米外的一面鏡子把光線反射回來。如果光線通過齒縫,它會被看見;但如果它擊中鋸齒,它就不會被看見(顯示為黑暗)。他改變齒輪轉速,由此就能確定光線往返所花時間。由於鏡子與齒輪之間的距離是已知的,菲佐得以推算出光速大約為每秒31.3萬千米。1862年,法國科學家利昂·傅科運用相似理念,但改用旋轉的鏡子來測量光線偏轉的角度,由此算出的光速是每秒29.9796萬千米,與現代光速值——每秒29.9792萬千米已經相當接近。

1865年,蘇格蘭數學家和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發表了自己對電磁波的研究結果。按照他的理論,光是電場和磁場中的一種波——電磁波。在任何一種電磁波中,一個電場消失,一個磁場出現,反之亦然,不斷重複。自由空間對電磁波的阻力,被稱為自由空間的介電常數;自由空間對磁場的阻力,則被稱為自由空間的導磁常數。在麥克斯韋理論中,光速是與這些數值有關的。電場和磁場來回振蕩的容易程度,決定著電磁波穿越的速度。這些數值的乘積,與光速平方成反比。

由此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克卜勒在幾百年前的推測是正確的。按照麥克斯韋的理論,如果空間沒有任何阻力,光速就確實會是無限大的。但事實上,空間是有阻力的。19世紀末,根據麥克斯韋方程式算出的光速數值是每秒29.9788萬千米,與現代光速值——每秒29.9792萬千米更加接近了。

1887年,美國人艾伯特·麥可森和愛德華·莫裡嘗試測量地球在「以太」(當時被相信瀰漫於所有空間的一種介質)中的穿行速度,方法是測量光在兩個垂直方向的速度差。他們使用了半透明鏡子,它們能讓光偏轉90°,卻又不受阻礙地繼續前行。沿著光的路徑反射兩根光柱,並且重組它們,任何速度差都會通過兩個波的異相而顯現——波峰和波谷之間的不匹配會顯示為一系列明暗條紋,稱為幹涉圖像。

麥可森和莫裡的實驗裝置很靈敏。讓他們大吃一驚的是,該裝置證明了光速是一致的,不取決於任何方向。接著,這讓愛因斯坦確信以太並不存在,或者並不以當時人們相信的形式存在。這還讓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他的狹義相對論。感謝愛因斯坦——對光速的精確測量,讓他提出了對時間和空間本質的新見解。

尤其是,愛因斯坦的理論暗示,真空中的光速是自然界的速度極限值:沒有哪個有質量的物體能達到真空中的光速,而任何沒有質量的微粒在真空中的速度都必定是光速。然而,光在通過一種透明介質(例如水和玻璃)時會減速;有可能讓粒子(例如電子)穿越介質的速度快於光穿越介質的速度,但仍然低於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速的絕對極限值。

電磁波的速度與光速符合,這證明可見光、無線電波、X射線及更多的波都是波長和頻率不同的電磁波。在雷射器發明之前的20世紀50年代,多名科學家使用空腔共振器對電磁波的頻率和波長各自進行了測量,得到的波速是每秒29.7992萬千米,誤差是每秒3千米。我們不妨對此做一種現代版的演示。把一條巧克力放入沒有轉盤的微波爐中,在微波強度最大的點位,巧克力被加熱的速度也最快。兩個連續「最熱點位」之間距離是微波波長的一半。用微波頻率(一般是2450兆赫茲)乘以波長,得到的就是光速——儘管它比20世紀50年代實驗室測定的光速還是要慢些。

現代超長距離光速測量涉及發射無線電信號到不同的飛行器,這些飛行器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被精確測定,其中要考慮太陽和各行星引力。用這種方法測定的光速準確度,可達一千億分之二。麥可森-莫裡技術的現代版本使用的是雷射柱,它們的頻率一直非常精確。當雷射柱被分成兩條路徑並且重組後,能夠解碼幹涉圖像以確定光的波長。波速就是波長和頻率的乘積。1972年,這導致光速測量的精確度高於二千五百億分之一。

今天,使用更先進的高度穩定雷射和利用原子鐘測量時間間隔,科學家得到的光速測量最精確值是每秒29.979 245 8萬千米,不確定值僅為每秒1米。其中,秒可以通過原子鐘來精確定義,光速中的不確定性主要是由定義1米的準確度帶來的。1983年,科學界同意把光速「固定」在上述值,於是米的定義就是:真空中光在1秒裡穿行距離的299 792 458分之一。

在過去的幾百年中,物理學家們一直致力於測量光相對於宇宙時空的速度,而今天的科學家則不同,他們是從光速中確定宇宙時空的特性。


在考慮深空旅行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巨大的距離。離地球最近的恆星除太陽外就是比鄰星,它距離地球40萬億千米之遙。請注意,40萬億就是4的後面跟著13個0哦!這樣的數字真是「笨重」,所以科學家創造了光年這個距離單位。1光年是指一束光在真空中(也即宇宙空間)1年中走過的距離,等於9.5萬億千米。就算是以光速從地球出發和旅行,也需要4.2年才能飛到比鄰星。科學家之所以選擇光速,是因為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19和20世紀進行的多項實驗顯示,光速看來是你能穿越空間的絕對速度極限。

迄今為止,地球人建造的最快的飛船是歐洲空間局(簡稱歐空局)的「太陽神」系列探測器。20世紀70年代中期,它們以超過每秒7萬米的速度飛過太陽。這與每秒約30萬千米的光速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比鄰星是地球的近鄰,所以才稱為比鄰星。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距離是比鄰星與地球之間距離的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甚至幾十萬倍。如果要讓深空旅行變得可行,就必須找到能繞過光速限制的方法,蟲洞的用處就在於此。實際上,蟲洞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基本話題。

相關焦點

  • 超光速飛行
    大部分科幻電影和小說裡都會出現超光速的飛船,因為宇宙確實是非常的龐大。
  • 卓越科學——超光速飛行感覺
    《關於超光速飛行的身體感覺》乘坐在可以進入宇宙九維時空隧道超光速的跨星際跨宇宙飛行的星際飛船(UFO)裡的活體生命身體的真實感覺=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完全不會感覺到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轉又在圍著太陽公轉還是螺旋式高速飛行在宇宙太空之中的事實完全一樣的性質
  • 如果永遠無法實現超光速飛行,人類該怎麼辦?愛因斯坦已指出明路
    具體怎麼樣呢?我們不妨用銀河系來舉例說明,銀河系擁有數千億顆恆星,幾乎每一顆恆星都有自己的行星系統,而即使是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用光速飛行也需要大約4.22年才能抵達。如此看來,如果人類無法實現超光速飛行,就很可能會被困在宇宙中的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遺憾的是,我們的物理體系明確地指出,凡是有靜止質量的物質,都不可能超過光速。事實上也是這樣,在過去的日子裡,我們從未觀測到任何可證實的超光速現象,這就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永遠無法實現超光速飛行,人類該怎麼辦?
  • 人類可以藉助實現超光速飛行嗎?
    為什麼仍然我們會說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呢?首先,光速確實上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快速度,我們經常提到的一些「超光速現象」,例如「宇宙膨脹的速度」「量子糾纏」,甚至還有人說思維的速度也超越了光速,其實這幾個現象並不能算是真正的超光速。
  • 可超光速飛行,實際上卻不被看好
    飛行了四十幾年的旅行者二號成功突破太陽風頂層,進入了星際空間。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二個成功走出太陽系的探測器,並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造訪過四顆氣態行星地探測器。然而太陽系在天文學上的距離僅有2光年,就是這樣的一個距離人類的探測器都需要飛行四十多年,那麼具有16萬光年的銀河系,如果按照這個速度來算,那麼就需要320萬年。
  • 超光速飛行,離我們還遠嗎?
    超光速(faster-than-light, FTL或稱superluminality),即大於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299792458m/s)。會成為一個討論題目,源自於相對論中於局域物體不可超過真空中光速c的推論限制,光速(真空中大約為3億米/秒,光速定義值c=299792458m/s=299792.458km/s)成為許多場合下速率的上限值。狹義相對論認為,任何物質速度如要超過光速,則其質量會無窮大,需要的能量也無窮大。
  • 美國科學家研製「曲速引擎」,「超光速飛行」真的存在?
    不過2014年,美國科學家宣布,計劃研究這種可以使得宇宙飛船在太空中進行「超光速」飛行的裝置,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人類的宇宙飛船真的能在太空中進行超光速的飛行。但是事實上,這樣的科幻電影的設定並不是編劇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在很久的時候就出現過一定的科學假想。
  • 曲速引擎能讓飛船實現超光速飛行,讓人類實現自由探索宇宙
    可是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我們知道,物體的速度極限是光速,超越光速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就表示宇宙飛船無法實現超光速飛行呢?當然不是,雖然物體的速度極限的光速,但在宇宙中確有超光速現象存在,空間是可以實現超光速飛行的,如果能夠研究出一種通過空間來飛行的引擎,那超光速也就變為了可能。
  • 超光速飛行能夠實現嗎?只要掌握了它,或許就可以縱橫宇宙
    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提出不同的答案。可是衡量一個科技文明實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標準那就是速度。交通工具速度的快慢跟科技實力的強弱有著密切的關係,跟人類文明實力的強弱也有著密切的關係。古時候的人類文明,由於缺乏科技,人們的出行基本靠走,快一點的交通工具也不過是馬車。以這樣的速度自然無法走遍世界,無法真正詳細地了解這個世界。
  • 超光速飛行或成現實 NASA擬發布科幻式研究
    人類可以實現超光速飛行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可能開發出可達到超光速的宇宙飛船引擎。據稱,一名科學家透露,航空航天局將很快發表有關研究論文。而且曲速引擎產生的動力可能使飛行器獲得超光速。這也是它飽受科學界指責的第二個原因:不符合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原理。但是研究者檢測到曲速引擎會產生超光速的光子,提示引擎周圍的時空可能發生變化,因此能到達超光速的結果。
  • 超光速旅行之曲率飛船的飛行原理,讓空間推你前進
    今天和大家了一個還未實現的東西,曲率飛船——超光速旅行的必備工具。在我們看過的許多科幻電影裡比如說《星球大戰》與《星際迷航》,超光速旅行用的辦法一般都是被曲率飛船。顧名思義,曲率飛船就是一種讓時空彎曲的的飛船。之前我們講過,愛因斯坦認為,我們所生活的空間是可以彎曲的,就好比一張桌布一樣,而引力也是因為空間的扭曲而產生的。曲率飛船就是一種通過讓時空彎曲獲得動力的交通工具。
  • 曲速引擎可將飛船前面的空間壓縮,或許能實現超光速飛行
    2011年8月5日,美國發射了木星探測器&34;,它是迄今速度最快的探測器,受木星巨大引力的影響,它的飛行達到了73.6公裡每秒,但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這個速度無異於烏龜爬行,要知道光的速度每秒為30萬公裡。
  • 9.9級曲速引擎實現超光速飛行,科學家卻感到失望
    1500年,人類的壽命連它的十分之一都沒有,所以探測宇宙,科學家經常會感到失落。即使是光速,也不敢說能探索完整個宇宙,要知道宇宙膨脹的速度早已超過了光速。人類想最大程度地探索宇宙,唯有超光速飛行這一條路,畢竟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真的存在超光速飛行嗎?愛因斯坦認為沒有,光速就是宇宙極限,除非現有的科學理論都是錯誤的。
  • 一根銅針以光速撞擊地球,地球會被毀滅嗎?達到超光速又會怎樣
    當一根銅針以光速撞擊地球,地球會受到什麼影響?前提是銅針是不會解體的,裡面的分子和原子也不會解體。根據相對論的說法,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它的質量會開始增長,具體增長到什麼程度誰也不知道,我們假設它的質量是無限大的。當銅針開始加速時,它攜帶著的能量也會暴增。別說是一根銅針了,哪怕是一根頭髮,它的動能也是無限大的。
  • 科學家找到3種超光速飛行的方式,人類擁有這種速度後會怎麼樣?
    這其中就涉及到了有關光速飛行的理論,即便我們知道人類成功實現這個夢想後,依然無法順利達到星際空間,也從來沒有放棄過相關嘗試。不過,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們曾經表示,亞光速已經是人類的極限,並且超越光速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其實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超越光速的幾種方式,只是由於技術條件有限,無法將其應用到太空飛行方面。
  • 真假超光速
    飛船上的人雖然覺得自己的時間沒有什麼變化,但他會感覺飛行距離變短了,地球人看到的1千米,太空人則感覺或許只有0.1千米。同樣,距離變短的程度也是與飛船的速度有關。那麼在上面那個例子中,假設星球B距離地球上千光年,但太空人卻能到達星球B再返回。在地球人來看,時間過了幾千年,太空人活了或許有幾千歲!
  • 太空幾乎是真空的,如果火箭一直加速,能否超光速?
    既然太空沒有阻力,如果讓火箭在太空中一直加速,它會超光速嗎?火箭自帶氧化劑,燃料可以在無氧的太空中燃燒。燃料經過燃燒之後,會從火箭尾部噴射出高速氣流。根據牛頓第三運動定律,高速氣流會給火箭施加一個反作用力,讓火箭朝著反方向加速。
  • 超光速十代筆記本電腦怎麼樣 - 電腦測評
    2020第四季度新發布的超光速第十代筆記本電腦,最近一直深受大家的關注,作為一款輕薄本性價比也是非常高的,這款系列將會成為今年筆記本電腦性價比的新寵兒,對超光速筆記本電腦感興趣的趕快來了解一下吧!
  • 一根針以光速和超光速撞擊地球,分別會帶來啥後果?答案讓人害怕
    這就是有質量的物體在接近光速時會遇到的情況,我們無法真正實現光速飛行,只能去接近光速,在接近光速的過程中,物體的質量會變得越來越大,因為小數點後有無數位,當物體達到99%的光速和99.99%光速對比,質量就相差了很多。
  • 一個人以光速飛行一分鐘,回到地球後,還能見到家人嗎?
    一個人以光速飛行一分鐘,回到地球後,還能見到家人嗎?,也只能選擇亞光速的速度來進行,但是不管怎麼樣,這一分鐘都是相對於這一個人來說的。但是,即使是亞光速的速度,也依舊會因為時空扭曲的原因,導致航行的空間發生時間上面的膨脹,而依舊會讓飛船和外界出現一個非常大的時間差異,在飛船上面的這一個人,依舊過得非常的迅速,但是對於地球上來說,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