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你不相信愛情了,回來看看這篇文章
一生所愛
——靈遁者
也許我到現在才意識到沒有人能教會我們愛,也許我們本來就會愛,這是高智商動物的一項技能,其實我更願意把高智商動物的愛稱為本能,應該和吃飯混為一談,但我好像沒有資格這樣去說,因為我自己大概沒有把愛當作吃飯一樣的本能。
你一生所愛是什麼?你一生所愛是誰?你一生所愛為什麼?周星馳在電影的那個橋段: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我愛你」。 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 我希望是一萬年!
西方有羅密歐與朱麗葉,愛德華八世和辛普森夫人,中國有四大悲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和《牛郎與織女》。但最近我看了三個不一樣的故事,讓我對愛有了新的理解。
在克羅埃西亞有兩隻白鸛的愛情轟動一時,也讓更多的人為之振奮。一個叫司德班·沃克奇的老人,收養了一隻受槍傷的母白鸛,老人細心呵護,白鸛恢復健康,但再也無法飛翔。沃克奇老人非常喜歡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所以就用電影女主角的名字馬琳娜作為這隻白鸛的名字。
有一天,老人起床後,驚訝地發現他給馬琳娜做的鳥窩裡面,來了一隻體型彪悍的雄性白鸛。這隻白鸛並沒有要佔據馬琳娜的鳥巢的意思,反而和馬琳娜非常友好。老人給這隻雄性白鸛也起了個名字,叫做克雷貝旦。馬琳娜每天和克雷貝旦出雙入對,卿卿我我,很是愜意。
可是你知道嗎?天冷了之後,克雷貝旦不見了,他的本能使他離開馬琳娜,飛往南方。馬琳娜一直望著南方,連魚都不吃了。老人很著急,不得不強行把魚兒塞進馬麗娜的嘴裡。
來年春天克雷貝旦又回來了,馬琳娜非常高興,不停地「嘎嘎」叫,立刻和克雷貝旦纏綿了起來。這個消息驚動了很多人,一些歐洲知名的鳥類問題專家甚至專程趕來,對克雷貝旦的遷徙路線進行了研究,最後得出結論,克雷貝旦是去南非過冬了。
南非距離克羅埃西亞8000公裡,也就是說克雷貝旦飛過了地中海,跨過了整個非洲大陸,來回飛了16000公裡,最終還是回到了「愛人」的身邊。如此往復持續了15年之久,你能想像嗎?
一直到2017年3月,老人和馬琳娜都焦急地等待著克雷貝旦的再次歸來,可是克雷貝旦黑色的身影卻一直沒有出現。經過對克雷貝旦以往遷徙路線的查詢,老人發現這條路線要經過黎巴嫩。而黎巴嫩對成年白鸛的盜獵非常多,老人心急如焚,他用克雷貝旦的羽毛做成了一支筆,寫信給黎巴嫩總統。這件事引發了世界媒體的關注,成了當時的頭條新聞。黎巴嫩總統也當即表示將嚴厲打擊鳥類盜獵者。
為了等待克雷貝旦的歸來,人們還在馬琳娜的鳥巢邊架上了攝像機,在克羅埃西亞很多地方實時播放,就連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市中心的大屏幕上也每天更新克雷貝旦的消息。全世界的人們都關注著克雷貝旦的命運,等待他的歸來。可是一天一天過去了,克雷貝旦始終沒有回來。
終於,奇蹟發生了!4月12日的一個白天, 正當大家覺得克雷貝旦肯定已經遇難了的時候,一個熟悉的黑色身影映入了屏幕!克雷貝旦回來了!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每個在場的人都哭了! 所有看到這一幕的人們都認為自己在冥冥之中受到了祝福,感受到了什麼叫愛。
克雷貝旦渾身血汙,雖然不知道它經歷過什麼,但他歷盡千辛萬苦還是再次回到了「妻子」身邊,這樣的愛情足夠打動所有的人。
我們對愛情的踐行似乎不如這隻白鸛,他經受住了誘惑,跨越了距離,也許有人會想,它不夠聰明,只知道找這隻叫馬琳娜白鸛。
還有一個故事很多人應該聽過,那就是50多年前關於海豚的研究。海豚非常聰明,是僅次於人類聰明的動物。它們在出生不到4個月時間內,就能通過鏡子認識自我,而人類還要比這晚點。實驗的目的自然是研究海豚到底有多聰明,是不是可以聰明到學會人類語言。
實驗是讓一個叫Margaret的女士與一隻叫Peter的寬吻海豚24小時呆在一起。他們當時在一個特殊改造全是水的房間裡,一起吃飯,娛樂,洗澡,睡覺,24小時不分離。實驗持續了10周時間,因為倫理問題而被迫停止。
在這個實驗裡,他們要教海豚說話。海豚可以用氣孔發聲。每天早上8點,他們的英語課開始。逐漸Peter學會了『one』, 『we』, 『triangle』, 『hello』到了後來,Margaret說『work, work, work』的時候,Peter就會馬上回答『play, play, play』。顯然它是頑皮的,顯然它完全懂Margaret。
可是,當實驗繼續進行下去的時候,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Peter開始變得越來越想跟Margaret親近,不好好上課,任何時候都想跟她玩耍。Peter每天用各種方法來吸引Margaret的注意力。他開始每天不停地在鏡子裡注視他自己的樣子,可能它在展示自己,也可能在對照自己的身體和Margaret有和不同。
在Margaret打電話的時候,Peter會在旁邊對著電話聽筒大聲叫喊。顯然他吃醋了。
在實驗第四周的時候,Margaret在她自己的日記裡寫到:「這一周,Peter對著我硬了好幾次。」
「我覺得他的欲望阻礙了我們這段關係,他開始把他自己擠進我的兩腿之間,繞著我遊泳,輕咬我身體的各個部分。」
靈遁者油畫
「Peter大概在對我求愛,他把他的肚子和丁丁對著我抽動,這是在教我跟他一起玩這個麼?」
後來,Margaret承認她當時開始對他有感覺,她享受他們在一起玩耍的時光。當他不在身邊時就會想念他。甚至到了現在她都無法稱他為「海豚」。他是Peter,在她眼裡他永遠是Peter。
正當她想跟Peter進一步發展關係時。實驗被突然終止了。科學家發現,實驗開始向他們不可控的方向發展。於是Peter被帶離了實驗室,被送到了另外一個機構的海豚池裡。
幾個星期以後,Margaret聽到了一個傷心的消息。Peter死了,死於自殺。
它潛在池子底下,拒絕上來呼吸,生生把自己憋死了。一隻海豚本能會遊泳,選擇將自己溺死,是多麼悲傷的事情啊。
靈遁者作品
動物學家在後來的報告裡說,「Margaret的智力,能足以讓她理性的思考著一切。可是對於海豚來說,如何能承受這種失去一生至愛的痛呢?」
50年後,這段實驗被解密。在保持了50年的沉默之後,Margaret終於對BBC說出了這一切。拍成了一部BBC紀錄片:The Girl Who Talked To Dolphins。
這就是Peter和Margret的愛情故事,準確來說是Peter一廂情願。如果站在Peter的角度,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它對人就沒有偏見嗎?我的意思是人總是認為自己是高貴的,不可能和「低等生命」有染。
當然從生物學角度來講,跨種族的生物結合是違背自然屬性的,應該杜絕,實驗終止的目的應該是想著對海豚和Margret都好。
人類對於愛,其實一直是帶有偏見的。就拿人與人來說,我刷到這樣一個抖音,一個黑人和中國女孩結婚了。下面的評論幾十萬條,基本都是不贊同這樣的結合。這是根深蒂固的思維,就像有人說我寧願一輩子單著,也不會和黑人結婚;也有人為人父母的說,我女兒敢這樣,絕對斷絕父女關係。
《愛的綠洲》這個電影看過嗎?一個是坐過牢的男人,一個是身體殘疾,且說話不利索的女人。看了這部片子,你會明白什麼叫因愛犯錯,因愛而瘋狂,因愛而勇敢。勇敢到逃獄,只為了替她砍掉窗戶下的樹枝,讓她不再害怕樹影,讓「綠洲」成為真正的綠洲。
肯定有很多觀看的人說:「為什麼這個女的沒有發聲,沒有說自己的是自願的。」我倒覺得導演這樣安排,沒有什麼不好。因為有些人真的說不出話來,也無法用手寫字,那麼她如何為愛發聲?還有一部類似的電影叫《喊山》,女主忘記了一些記憶,如何為自己發聲伸冤?很多愛即使你可以開口說話,也是說不清的。這就是為什麼在「綠洲」中男主角始終沒有為自己辯護,從來都沒有聽他說過一句:「我們是互相自願的。」因為沒有人相信他,人們的偏見似乎不會相信那種愛情。至於是「哪種」愛情,其實我也說不清楚。
但是女主她卻對那個男人說:「我想讓你睡我,因為你說我漂亮。」她說出來了,這就是愛的力量吧。愛有時候無所不能,有時候又一文不值,讓人悲傷。
有一點我要提醒你,如果你覺得世界上沒有真愛,那麼你真的很難得到愛。你一生所愛不是愛的話,是什麼?
牛頓沒有結過婚,但我相信他應該愛過某個女人,不然他就是帶著遺憾離開的;梅妻鶴子的林逋我們不懂,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曾經如何去愛過一個人。
兩隻白鸛像動物界的牛郎織女,海豚Peter溺亡了,綠洲中的主人公去坐牢了,但這都是愛,都是需要用生命去捍衛的,這些愛還不夠偉大嗎?願你一生所愛的人也愛你,願你一生所愛的事值得你去愛。
獨立學者,藝術家,作家靈遁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