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蠊
德國小蠊俗稱油婆子。它的生活史周期在6種蟑螂中最短,適應性最強,分布最廣,在我國甚至全世界,都是重要的家棲衛生害蟲。
1、辨認特徵
德國小蠊是室內蟑螂中體型呈茶褐色,雌蟲色略深,成蟲和若蟲前胸背板都有2條平行的黑褐色縱條。翅發達,雄蟲的伸近腹端,雌蟲的超過腹端。
2、地理公布
德國小蠊遍布全世界以及我國的各省(區)。它在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為優勢種,也是其他地區醫院、賓館、飯店等和火車、船舶上的常見種。
3、生活史
雌雄蟲通常接近同時成熟,在成蟲期的第7—10天中交配。雄蟲一生可多次交配,但雌蟲只一次。雌蟲在交配後2—3天就能產生出卵莢。卵莢7—9毫米長,略中彎形,較其他種類的為細。
德國小蠊生活史的一般數據,包括雌蟲一生產卵莢數、卵莢內卵數、卵期天數、若蟲蛻皮次數、若蟲期天數、成蟲壽命及生活史周期。但是這些數據,可因環境條件而有較大變化,例如若蟲期在不良條件下可長達125天。在6種常見蟑螂中,德國小蠊產卵莢數最少,最多為8個,但每個卵莢含卵數最多,平均35個。
影響生活史最大的環境因素是溫度和食物。例如在19攝氏度時,若蟲期可長達147多天,而在31攝氏度,只需41.7天。溫度也影響卵的孵化率。
4、生態習性
德國小蠊需要溫暖、水分和食物。在住宅,它以侵害廚房和浴室為主,也見於飯館、機關食堂、食品加工廠及船舶等等。
它以各種有機物為食,尤愛發酵的甜味食品。這種蟑螂,特別是帶莢的雌蟲和若蟲,對水的需求尤較食物為迫切。如有水源,就是沒有食物,成蟲一般能存活1月有餘,但若蟲只能存活10天左右,如缺水,也無食物,則成蟲在2周內死亡,若蟲能存活的時間更短,受饑渴的個體,在白天也會從棲息場所爬出,到處覓食。因此搞好上述場所的衛生,也有利於對它們的防治。
德國小蠊由於蟲體較小,常在縫隙中棲藏,尤其是木質家具的縫隙和角落,更是它們經常棲藏場所。這是因為木質材料的保溫和保溼性能較好。但是在大賓館的廚房中,木質家具已少見,它們也可侵入金屬櫃櫥、瓷磚縫內棲息。
德國小蠊是較耐寒冷的蟑螂。它的成蟲和高齡期若蟲也偶見於室外,可在室外垃圾中生活。
這種蟑螂由於生活史短和適應性特強,以及由母蟲攜帶著卵莢內的卵,胚胎發育受到較好的保護,孵化率高,所以,它們的繁殖率很高,居常見6種蟑螂之首,因此,它是城市蟑螂中最難防治的一種。德國小蠊的繁殖最快,危害也是最嚴重的,而且德國小蠊對某些蟑螂藥已經產生抗性,藥物對它來說沒有一點效果,它也是蟑螂中最難滅除的一種。目前全球公認的好用的蟑螂藥是殺蟑膠餌,它不但能有效地滅除蟑螂,而且還可以讓蟑螂滅絕斷根,另外還可以保持長達一年以上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蟑螂藥一般都是安全對人無害的,也是目前環保的蟑螂藥。
美洲大蠊(俗稱大蟑螂)
1、辨認特徵
美洲大蠊是室內最大的蟑螂,,一般體第27—40毫米,但也有較小或更大的個體。雌蟲和雄蟲約等大,但雌蟲較為肥胖。體呈紅褐色。前胸背板有一大的黑袍色蝶狀斑,斑的中線向後延伸成「小尾」,中線前方有一「T」形黃色條紋;後緣呈灰黃色,色斑較寬。成蟲翅發達,雄蟲的伸達腹端。
若蟲色澤一致,高齡期的前胸背板出現條紋。
卵莢較小,長僅8毫米左右,深褐色。
2、地理分布
美洲大蠊主要是熱帶和亞熱帶的種類,但它的分布伸達溫帶北部。在我國已有這種蟑螂報告的有河北、北京、吉林、遼寧、內蒙古、山東、河南、河北、江蘇、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雲南、貴州以及新疆等省(區)。它是廣東、廣西、海南以及福建南方諸省(區)的優勢種。
3、生活史
雌蟲在羽化7天後才與雄蟲交配,交配後1周左右開始生產卵莢。卵莢形成後在花1—2天內即產下。在室外,卵莢產於潮溼和隱蔽的場所,先在人參軟的土上挖洞,然後產卵其中,再有碎土掩埋;也有產有潮溼糜爛的木頭裂縫中。在室內,雌蟲選擇潮溼隱藏場所,由口中的分泌液直接粘在牆角、雜物堆中或物體表面上。在下水道和蓄糞池中,卵莢都產在井口周圍的磚塊上。
在產卵莢的高峰期,雌蟲每周可生產一個卵莢。
美洲大蠊的生活史周期長,通常歷時2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完成一個世化。它生活史的一般數據可因環境條件而有較大變化,例如若蟲期有時可長達22個月之久。
本種蟑螂生殖的特點除生活史周期很長以及可有較大變化外,具有孤雌生殖現象,即雌蟲可以不經交配受精也能產生卵莢,其中的卵可孵出若蟲。
4、生活習性
美洲大蠊喜溫溼環境,在21—33℃為活躍,而以28℃為最。與此相聯繫,它們棲生最適合的場所是飯館、食品加工廠、食品雜貨店以及麵包房等,但也常侵害其他有食物的場所和地下室、下水道等。
它的食性很廣,幾乎可以靠任何有機物而生存。它愛好腐敗的有機物,有時可見群集在垃圾堆和糞便上覓食。在室內,它除了齧食各種食物外,也可咬食書面,衣服、鞋襪子等。當缺乏食物時,它們也可以自相殘食和吃掉自己產出的卵莢。
在溫暖地區,美洲大蠊可終年在室外,如垃圾堆、廁所、下水道、柴堆、樹皮下等生活。在溫帶,它們在夏季可在室外很好生存。
澳洲大蠊(俗稱紅蟑螂)
1、辨認特徵
澳洲大蠊也是大型蟑螂,成蟲體長24—24毫米,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體呈紅褐色。前胸背極與美洲大蠊近似,也有黃色邊緣,但蝶狀斑無中線向後延伸的「小尾」,前緣也無「T」形黃色條紋。前翅前緣基部有一金黃色條紋,這是本種蟑螂的重要鑑別特徵。
第一齡若蟲與黑胸大蠊的近似,但前者的中胸有1對淡色點,容易辨認。長大的若蟲深褐色,胸節和腹節兩側有淡色點。
卵莢長10—11毫米,寬約5毫米,深褐色,外貌近似美洲大蠊,但含較多的卵,外表有痕跡可見。
2、地理分布
澳洲大蠊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在我國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區)有記載。
3、生活史
雌蟲長出卵莢後一天即產下。
4、生態習性
本種蟑螂比美洲大蠊更需要溫暖的環境,因而它的分布受到一定的限制。它們在室內的棲生房舍與美洲大蠊近似,兩者有時在廚房等處混居。
它除以含澱粉物品為食外,也喜歡咬食植物。
澳洲大蠊除在熱帶和亞熱帶外,在室外不易生存,在室外,它們常見於剝落的樹皮下以及腐爛的植物內等。
在福建,它的密度高峰出現於6月。
褐斑大蠊
1、辨認特徵
褐斑大蠊的成蟲棕褐色,體長25—30毫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不太明顯的赤褐色錨狀斑。翅發達,伸達腹端。
本種大蠊外形與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比較近似。它與美洲大蠊的主要區別在於尾須的形狀,前者的短而末端鈍,後者的較長而未端很細削。此外,褐斑大蠊雄蟲的肛上板短小,而美洲大蠊的長大,中央有一深凹口。
兩者的幼蟲容易區分,褐斑大蠊的觸角有白色標記,中胸背板有一半透明區;第一齡若蟲的腹節背板乳白色。中型的若蟲有些腹節背板有乳白斑,而澳洲大景的色澤一致。它與黑胸大蠊若蟲的區別見後者的描述。
卵莢12—16毫米,明顯比美洲大蠊的為長。
2、地理分布
褐斑大蠊廣布熱帶和亞熱帶。在我國,它主要分布於南方,包括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在福建省的分布尤廣,在各種蟑螂組成中僅次於美洲大蠊。
3、生活史
雌蟲交配後經9—27天開始產生卵莢,攜帶卵莢不超過1天。1隻雌蟲少則僅產1個卵莢,多則可達21個。
4、生活習性
褐斑大蠊與美洲大蠊和澳洲大蠊同樣需要溫溼環境,比後者尤喜溫暖條件。它通常見於貯藏食物的場所、食物雜貨店、住宅等。在住宅,它主要棲生在廚房,常於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黑胸大蠊混居。
本種大蠊食性廣泛,能以很多種的有機物品為食。
它在夏季可棲居室外,如枯樹幹、樹皮下等場所。
黑胸大蠊(又稱凹緣大蠊、煙褐蟑螂)
1、辨認特徵
黑胸大蠊一致黑褐色,有油狀光澤,體長20—30毫米,與褐色大蠊接近。翅發達,雌雄的都超出腹端。
幼小若蟲與澳洲大蠊和褐斑大蠊的近似,但可根據中胸背板和觸角色澤來判別。本種大蠊的中角背板幾乎全部淡白色,第二腹節背側緣也作白色,第二腹節背側緣也作白色,而澳洲大蠊的僅有乳白色,褐斑大蠊半透明。黑胸大蠊觸角的基部分節通常暗黑色,中間可有白環,而褐斑大蠊觸角的基部分節白色。這3種蜚蠊幼小若蟲觸角末端都作白色。大齡若蟲一致深暗色,容易和其他2種的區別。
2、地理分布
黑胸大蠊主要是亞熱帶種類,但在我國分布很廣,僅次於德國小蠊和美洲大蠊。發現有這種蟑螂的省(區)包括河北、北京、吉林、遼寧、江蘇、上海、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新疆等。它是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城市居民區內的優勢種。
3、生活史
成蟲成熟後即行交配,交配後15—20天產出第一個卵莢,雌蟲攜帶卵莢約一天即產下。產卵的方式與美洲大蠊的類似。粘貼在家具角落、雜物堆以及書籍中等,也可產在鬆軟地上、地板縫內等。晚秋產出的卵莢到翌年才能孵化。
4、生態習性
黑胸大蠊的室內的棲息地很廣,與德國小蠊近似,並以廚房為主,多棲居在碗櫃、桌子抽屜角落、爐灶邊縫以及水池下等。在居室中,它可棲居在衣櫃、書架,甚至在縫縫補補中發現。
本種大蠊的食性廣泛,喜食香甜物品,如麵包、餅乾、西瓜皮等等。它也有外棲的習性。在室外,它們棲居在垃圾堆、木材堆以及空房等處,以植物、腐敗物質等為食。
黑胸大蠊有時在晚上可受光的引誘而飛入室內。
日本大蠊
日本大蠊原產日本,過去常與東方蜚蠊混淆。
1、辨認特徵
日本大蠊是較小的大蠊,體長20—25毫米,深褐至黑褐色,稍有光澤。雄蟲的前胸背板前窄後寬,略呈三角形,背面有不規則的汪凹陷,雌蟲的寬大,中央具錨狀紋。雄蟲翅長,超過腹端;雌蟲的不發達,僅伸達不到腹部之半。
幼小若蟲通常一致暗黑色,長大的若蟲的前胸背板後側緣有一色澤較淡的區域。
卵莢與美洲大蠊的近似。
2、地理分布
本種的分布較窄,迄今僅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的海參崴有記載。在我國,它主要分布在北方,包括河北、天津和遼寧等省市。在遼寧省的瀋陽、撫順、鞍山以及大連等城市,它是住房中的優勢。近年,在湖北、廣西等省區也有發現。
此外,日本大蠊在江蘇、山東和湖南也有發現。
3、生活史
雌蟲在羽化後5—9天就可交配,交配後3—6天產出第一個卵莢。在瀋陽地區,完成一個生活史周期約需1年。
4、生態習性
日本大蠊和本目其他室內種類一樣,大多棲居在溫暖、潮溼和陰暗的場所,主要侵害食堂、居民廚房、菜窖以及室外的倉庫、廁所、暖氣溝、禽舍等。隱藏在碗櫃、牆縫、衣櫃、煤箱、垃圾堆、木柴堆等處。它的食性廣,但喜食澱粉和糖類食品。
在冬季,本種除在溫暖的環境外,主要以若蟲越冬,少數也有以成蟲和卵莢越冬。
在我國的北方,日本大蠊在4月開始活動,6月出現密度高峰,這主要是由越冬若蟲和成蟲活動所形成。密度在7月由於成蟲死亡而下降,但是8月,又卵莢孵出大量若蟲而又出現一高峰,從9月起密謀逐漸下降,一般在10月,逐漸進入越冬。季節消長呈雙峰型。
(本文轉載自網絡)
信陽市綠康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微信號:lvkangchongkong,期待您的關注!
公司主營業務:專業有害生物病媒防制、滅鼠滅蟑滅蚊蟲、專業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等
公司地址:信陽市溮河區五星路審計胡同市審計局西20米
聯繫電話:18937601777 181376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