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探索:
深海鮟鱇這種魚屬於鮟鱇魚目,正式的中文名稱是深海鮟鱇魚,但很多人俗稱它燈籠魚。鮟鱇頭部上方形似小燈籠的肉狀突出,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
從淺海到海底深淵,海洋中生存著超過300種鮟鱇魚,它們的共同之處是能利用"誘餌"來捕食獵物。所謂"誘餌",其實是一支由第一背鰭特化而來,會發光的釣竿,釣竿的末端有一個餌球。深海鮟鱇的這一特徵尤為明顯,鮟鱇魚形態各異,大小不一,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大得誇張的嘴巴,能很容易地吞下獵物,嘴巴裡長著倒針狀的牙齒,進入口中的獵物很難逃得出來。
觀察認知:
藝術創意:
課程類型 :創意綜合課
年齡:3-5歲
課時:90分鐘
教學目標:了解燈籠魚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環境,仔細觀察燈籠魚身體的造型特點以及形態,通過對各組成部分結構、造型、色彩及肌理效果的理解,結合自己的認知,大膽創作,展開想像力,將主體物表達出來。
教學重、難點:參考範畫和作畫步驟,將紙盤剪成燈籠魚身體的造型,水粉顏料著色,再用馬克筆點綴點、線元素對其進行裝飾,最後在周圍添加水草等豐富畫面構圖,過程中需注意裝飾元素的疏密關係和水粉顏料的乾濕程度,鍛鍊孩子的造型、筆控及創新思維。
繪畫材料:
繪畫步驟:
1.用黑色的勾線筆在藍色的背景卡紙上,畫出造型各異的水草、珊瑚和大小不同的泡泡豐富畫面:
2.將紙盤剪出燈籠魚的造型,粘貼在畫面並用水粉顏料著色,注意色彩的變化:
3.給燈籠魚製作鋒利的牙齒,待身上的顏料幹了之後,用黑色的勾線筆以點線面的構成方式,對其進行裝飾:
4.用超輕黏土製作燈籠魚的眼睛、魚鰭等:
5.在綠色的卡紙上畫出造型各異的水草,並剪下來粘貼在畫面上,可以簡單交代水草與燈籠魚之間的遮擋關係:
6.用水粉顏料表現燈籠魚「小燈籠」的光芒,充滿童趣的作品就完成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