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呢?
古漢語解釋為「與天相對,本意為物質,後逐漸引申為土地、大地、地表等。」
那對於電氣設備行業工程師來說?他們眼中的「地」是什麼呢?
電工說:「地是大地,即地球。」
硬體工程師說:「地是電路的基準電壓,是其他點電勢的參考點。」
結構工程師說:「地是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
……
沒錯,他們站在自己行業角色的立場所表達的觀點都是符合「地」的定義的!
地的類型有哪些呢?
有「安全地」,即我們常說的大地,地球。
2.有「系統地」,即信號迴路的電位參考點,也稱「工作地」。
3.有「模擬地」,即模擬信號的地,連接模擬元器件接地引出端形成的地線。
4.有「數字地」,即數位訊號的地,連接數字元器件接地引出端形成的地線。
5.有「電源地」,即給電源供電的地,連接電源負極的引線形成的地線。
知道了地的基本含義與種類以後,那我們為什麼接地呢?
為什麼接地?
接地的根本目的有三點:
建立零電位參考點,即基準參考點,主要用於電路迴路;保護接地,保證人們的人身安全,即不被觸電;防雷接地,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以及安全可靠;我們需要注意實際的地一般不是等電位的,會有微小區別,另外電路中的電流永遠走最小路徑最小迴路阻抗路線!
介紹完為什麼接地以後,那我們怎麼接地呢?
接地技術
接地有哪些關鍵點呢?
總的原則是接地阻抗越小越好,接地環路越小越好!
怎麼做到接地阻抗越小越好呢?
首先阻抗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阻抗與導線的長度,橫截面積,導線介電常數有關,公式為:
R=ρ*L/S(其中ρ是介電常數,L是導線長度,S是橫截面積)
即導線阻抗與橫截面積成反比,與長度成正比,因此我們的地線需要「短而粗」!
怎麼保證地環路面積越小越好呢?
根據面積公式S=L*D(其中S表示長方形面積,L表示長方形長度,D表示寬度),
可知我們要保證L與D都越小越好!
為什麼需要接地阻抗越小越好呢?
因為阻抗越小同流越順暢,越迅速,並且損耗也越小!
為什麼需要接地環路面積越小越好呢?
主要是防止EMI幹擾問題!
特別是對於高頻迴路,變化的電場會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然後電場磁場相互激發,形成電磁輻射!並且迴路面積越大,電路工作時對外產生的電磁騷擾越大,迴路面積越大,電路工作時抗電磁幹擾的能力越小。
減小地環路有哪些對策呢?
1.改變接地方式:
2.採用隔離變壓器:
3.採用光耦合器:
4.採用共模扼流圈:
上面講了基本接地技術以後,我們再聊一下地的拓撲結構!
地的拓撲結構:
一般地的拓撲結構有:
浮地:即電路的地與大地無導體連接。其優點是電路不受大地電性能的影響。浮地可使功率地(強電地)和信號地(弱電地)之間的隔離電阻很大,所以能阻止共地阻抗電路性耦合產生的電磁幹擾。其缺點是電路易受寄生電容的影響,而使電路的地電位變動和增加了對模擬電路的感應幹擾。
2. 單點接地:所有電路的地線接到公共地線的同一點,進一步可分為串聯單點接地和並聯單點接地。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地環路,相對簡單,但是地線往往過長,導致地線阻抗過大。
其中單點接地又分為串聯接地與並聯接地兩種。
對於串聯單點接地優點是簡單,但是存在共阻抗耦合。
對於並聯單點接地優點是共阻抗耦合,但是線路複雜。
3.多點接地:所有電路的地線就近接地,地線很短,適合高頻接地。缺點是存在地環路。
4.混合接地:在地線系統內使用電感、電容連接,利用電感、電容器件在不同頻率下有不同阻抗的特性,使地線系統在不同的頻率具有不同的接地結構。因此採用混合接地方式,充分利用各種接地的優點,將電路按照信號特性分組,相互不會產生幹擾的電路放在一組,一組內的電路採用串聯單點接地,不同組的電路採用並聯單點接地。
最後我們舉例幾種生活中遇到的幾種接地情況,如下圖示:
通常,在電路設計中,我們會把模擬地與數字地分開,功率地和信號地分開。因此可以採用不同的接地方式。
掌握了基本的接地技術,相信對大家的電路設計會十分有幫助。
我是硬體十萬個為什麼解說,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