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近日刊文指出,因受颶風影響,中美洲一些國家和地區至今仍有數十萬人擁擠在避難所,新冠病毒傳播風險極高。
「我們正面臨著嚴重的健康危機」,援助組織安地卡救援隊負責人索非亞·萊託納說:「不僅因為颶風襲擊,更因為人們在避難所裡對新冠病毒沒有任何防護措施。 」
11月,接連而來的強颶風埃塔和約塔給中美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災難。創紀錄的暴風雨,以及隨之而來的河水泛濫和山體滑坡摧毀了數以萬計的房屋,吞沒大片農田和基礎設施。
△颶風襲擊後,瓜地馬拉大面積洪水。(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如今颶風已過去幾周,但災難持續威脅著當地民眾的生存狀態。據《紐約時報》報導,颶風至少影響了500多萬人,其中150萬人為兒童,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瓜地馬拉等國都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克萊爾·努利斯表示:「今年遭遇嚴重的大西洋颶風季,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創紀錄的,最強颶風約塔已經是今年命名的第30個颶風了。」
村莊瞬間被毀 家園變成廢墟
颶風襲擊瓜地馬拉的小村莊奎加(Queja)時,巨響震動房屋,35歲的蘇克與家人正在共進午餐。「聲音就像炸彈爆炸一樣」,蘇克立刻跑出去,眼前景象猶如天崩地裂,整個村莊瞬間被摧毀,「房子突然就移動到我面前,迅速倒塌,很多人被困在裡面」。
和蘇克一樣,一些村民聽到巨響時跑出了房屋,人們穿過及膝的泥濘地,一直跑到乾旱的地方。逃出來的人是幸運的,很多村民都消失在暴風雨中。奎加村小學校長哭泣著說,颶風襲擊時學校裡至少有19名學生、2名老師不知所蹤。
暴風雨帶來了泥石流和山體滑坡,村莊很快被巨石覆蓋。官方統計死亡人數約為100人,但實際死亡人數遠超這個數字,瓜地馬拉政府放棄了搜救倖存者。
「這是我曾經居住的地方,」村民伊卡爾面對著被巖石和泥濘吞沒的家園說,「現在已經變成了墓地。」
△暴風雨帶來的山體滑坡,巨大的巖石覆蓋了瓜地馬拉的奎加(Queja)。(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據外媒報導,颶風帶來的強降雨使得宏都拉斯和瓜地馬拉多個城市造成水災,數十座橋梁、1400多條道路被摧毀,宏都拉斯機場也被淹沒。
食物短缺 疾病蔓延 數十萬人聚集避難所
颶風襲擊當天,蘇克帶著倖存的家人逃亡了四個多小時,來到附近一個村莊,他們在臨時避難所待了幾個星期。上周六,當地居民搶走了避難所僅有的食物,蘇克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我要給孩子們尋找食物,我們已經一無所有」。
△孩子們在避難所忍受飢餓,以水充飢。(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去哪裡尋找食物,村民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返回家園。儘管奎加村已被巨石覆蓋,通往村莊的唯一道路也充滿泥漿,但沒有選擇的他們只能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家園,在廢墟中尋找僅存的食物。
村民加西亞遊泳穿過一條泥濘的水道為鄰居們撿拾食物,他已經來回遊了四次,加西亞指著一群小男孩說:「他們必須學習,像我一樣去尋找食物。」
△村民返回家園,從廢墟中搬出玉米、豆蔻和咖啡等食物。(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據《紐約時報》報導,瓜地馬拉至今仍有數十萬人擁擠在避難所,除了面臨新冠病毒感染的高風險之外,其他因為缺乏食物、飲用水以及持續降雨帶來的疾病也迅速蔓延,流感、胃炎、真菌感染等疾病在難民中非常普遍。
難民北上逃亡 當地政府請求國際援助
為了尋求新的生路,大量難民開始往北逃亡,他們希望能穿越墨西哥,到達美國境內。難民們擠入手工製作的木筏,穿越暴風雨造成的龐大湖泊。為了通過一條寬闊的河流,他們跳進連接著高空滑索的鐵絲網籃,颶風襲擊前那裡曾是瓜地馬拉的一座橋。
△難民跳進連接在高空滑索上的鐵絲網籃過河。(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目前,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當局承認,他們已經無法應對颶風造成的巨大災難。
兩國領導人呼籲聯合國宣布中美洲為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因為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使得海水溫度升高,颶風變得更加猛烈,強降雨更具破壞性。
瓜地馬拉總統亞歷杭德羅·賈馬太請求得到更多的國際援助:「飢餓、貧窮和災難接踵而至,如果我們不想看到成群的中美洲人逃往別的國家,就必須在中美洲自救。」
瓜地馬拉總統還請求美國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暫停對瓜地馬拉非法移民的遣返程序,因為他們的家鄉正在面臨自然災害。
「這場災難的破壞程度是空前的,」美國南方司令部負責人克雷格·法爾將軍說,「新冠疫情的重擊,再加上這兩次大規模的颶風,這個地區估計需要十年才能恢復。」
△一架美軍直升飛機在瓜地馬拉的村莊卸下救援食物。(圖片來源:《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