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自建"綠色發電廠"?滬首個光伏發電家庭基本自給自足
一幢6層公寓的頂樓,10塊銀色的光伏面板被安裝在屋頂平面處。這個總面積約30平方米的小天地,就是黨紀虎無汙染的「發電站」。
去年國家頒布「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允許個人安裝光伏設備發電,自發自用後可把富餘電力「賣給國家」。家住松江區九亭鎮的黨紀虎,成為本市首個「試水者」。
今年1月下旬起,黨紀虎家已經利用光伏設備發電400餘度,其中160多度電被實時上傳至城市電網,約等於減排了277千克的二氧化碳、種植了14棵樹木。除去春節耗電量較大的幾天,平均下來基本能實現每日自給自足。
截至3月中旬,上海提出有關申請的已有近20人,6戶家庭完成光伏發電設備併網。然而,在居民住宅中推廣光伏發電併網項目是否已經一片坦途?
取得一紙同意書有點難
雖是「試水」,但在昱能光伏科技集成公司任職的黨紀虎對這片「水域」並不陌生。
去年末,他以個人身份向市電力公司松江供電公司遞交了公用住房屋頂發電項目申請。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房產證、物業公司動工許可證(證明)、個人身份證複印件以及併網逆變器參數等。
由於是第一次,區級供電公司無前例可循。黨紀虎遇到的第一個檻在物業。因為居民樓的屋頂是公用資產。對普通的公寓樓來說,屋頂屬於公共面積,安裝光伏面板必須取得同樓2/3以上業主的同意,並由物業公司或居委會或業委會出具證明書。為此,黨紀虎花費了好幾天在樓道一家家串門,說服業主籤名。好在小區裡年輕住戶多,大家都很支持小黨的環保嘗試。最終,全樓12家住戶中,9戶同意光伏面板「上屋頂」。
松江供電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自開放申請以來,公司接到了不少諮詢電話。但在得知申請的條件之一是要獲取樓道居民的籤名同意書,許多居民打了退堂鼓。也有部分居民直接前往物業公司諮詢,物業公司給出了不支持的態度,並表示不願意主動參與業主之間的協調工作。
「對公寓樓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整幢樓的用戶共同出資安裝光伏設備,產生的電量平均分配到每戶居民的家中。」松江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投資相當於三口之家11年電費
經過黨紀虎的努力,1月5日,電力部門上門勘察並安裝智能電錶;1月9日,電力部門開始勘察及施工;1月11日,併網發電。
黨紀虎最終在樓頂安裝了10塊容量為250瓦的光伏面板,每塊面板的購買價格大約2100元。為了防止施工造成屋頂漏水等,黨紀虎沒有在頂上開槽,而用了水泥塊來固定光伏設備。他說,每塊光伏面板能通過附帶的逆變器把直流電變成交流電,然後通過電線從頂樓傳到一樓家中。在他家裡,還設了一個小配電箱,安裝了相應的通信控制系統。加上運送成本、人工成本,前期投入總共花去2.5萬元。這還不包括安裝儲電設備的花費。按普通三口之家每天用10度電算,這筆開銷足以支付約11年電費。
松江供電公司有關人士說,國家電網上海電力公司為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業主提供接入系統方案制定、電能計量裝置安裝、併網驗收和調試等全程服務,全部免費。但由於本市還未出臺相關配套優惠政策,目前普通居民用戶申請安裝項目,需自行承擔全部光伏設備的購買、安裝費用。
有關設備「到哪兒買」,又是一個問題。記者採訪了解到,居民提出申請後,電力部門目前並不直接提供光伏設備產品,而是推薦一些生產企業和安裝企業,居民需要自行與企業溝通採購事宜。黨紀虎告訴記者,目前很少有生產企業願意將產品賣給居民這樣的「散客」。
個體嘗試更需政府引導
對黨紀虎而言,若要通過向城市電網上傳電量收回成本,其路漫長。
去年出臺的《關於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併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暫行)》提出,建於用戶內部場所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發電量可以全部上網、全部自用或自發自用餘電上網,由用戶自行選擇,用戶不足電量由電網企業提供,上下網電量分開結算,電價執行國家標準。目前,針對居民用戶的光伏發電回收電價還未正式定價。而根據國家發改委2011年7月發布的通知,當時針對企業的光伏發電回購價為每度電1.15元。若以此為標準,至少7年後,黨紀虎才能將2.5萬元的成本收回,其中還未算入光伏設備的維修費用。
在推廣光伏建築一體化的德國的弗萊堡沃邦區,當地政府實行用電、發電「雙電錶」計價,即:以高於火電的單價,回購居民建築所發的「綠電」,讓居民在自發自用之外,還能併網賺錢,受此鼓勵,當地5000餘位居民都樂於讓自己的住宅變身「綠色發電廠」。「個體嘗試更需政府引導」,黨紀虎們期盼著通過示範運用和政策扶持,讓國內也能出現這樣的節能環保社區。
(來源:解放日報 選稿:項穎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