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象:上帝毀滅所多瑪城的真意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18 澎湃新聞
羅得的妻子回頭張望,立刻變成了一根鹽柱

        上帝滅所多瑪一事,載《創世記》十九章。悲劇末尾有一細節,歷代注家歧見紛紜。這也難怪,聖言儉約,內中的深意,便是聖人也道不盡呢(創19:16以下):

       羅得一家四口,被天使攥著手帶到城外:逃命去吧!天使叮囑羅得,「不許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壩裡停步;要一口氣跑到那邊山上,否則你[們]也一起滅亡」!逃到小鎮蕞爾,太陽剛升上地平線。突然,漫天落下燃燒著的硫磺,頓時,所多瑪與俄摩拉一片火海:耶和華夷平了整條河谷,連同所有的人畜草木。「[羅得的]妻子[忍不住]回頭張望,立刻變成了一根鹽柱。」

       問題是,既已出離了耶和華眼裡的邪惡之城,救主為何不許獲救的「回頭看」呢?假設天使對家長的警告適用於全家(故拙譯作複數:「你們」也一起滅亡),羅得妻看到了什麼?犯了上帝的什麼禁忌?

       這「回頭」一節,遂成了聖史上一個謎團:經師串解論辯,神學家證之於信條,表現在西洋文藝,更是佳作迭出。當代學者的詮釋,波蘭學者柯瓦柯夫斯基(Leszek Kołakowski,  1927-2009)有一則寓言《羅得妻》,我以為於國人極有批判思考的意義。依其描寫,那倒黴的婦人所犯的死罪,是回望了自己的過去;而至高者的計劃,卻是要逃生者忘掉「舊我」,終結歷史,「做一個不同的人」

(柯拉柯夫斯基:《上帝幸福否?》[Is God Happy? Selected Essays],Basic Books,2013,311頁)

。這可說是一種戲仿式的諷喻;我們先敷演他的故事,再作分析。另外,柯氏的文筆是學院派頭,未免枝枝蔓蔓,掛些繞彎兒的大詞,這些都替他修剪了。

       所多瑪覆亡的原因,聖書記載不詳。傳統說法,居民「十分邪惡」云云(創13:13),柯氏指出,實際是敵人散布的謠言。歷史的真相是,所多瑪人創建了一個捍衛自由平等、廢除死刑的憲政之邦(Rechtsstaat)。不用說,這是今人所謂的「普世價值」第一次照亮人類的心智——是的,比啟蒙大哲康德構想他的「憲政國」與「永久和平」,早了三千六百年不止(參《摩西五經 / 聖經年表》)——撮其精華,便是城邦頒行的三條法令:

       一、凡否定人人生而自由、要求監禁他人者,判無期徒刑。

       二、凡否定人人平等、要求不平等者,判服苦役,剝奪所有權利。

       三、凡要求恢復死刑者,判處死刑,立即執行。

       就這樣,一個偉大的理想改變了世界。可是不久,所多瑪的執法人員熱忱過度,這幫綽號「Stasi」的秘密警察到處搞監聽,鼓勵群眾檢舉,形勢就亂了。因為難免有人管不住嘴巴,漏出對普世價值的不滿情緒,不抓不判行嗎?還有工作態度懶散、穿著暴露或者愛打探小道消息的,也可能妨礙憲政的落實。這等人一旦引起Stasi注意,多半得帶走調查。

       但是,最大的亂子還是Stasi自己。依照分權制衡的原則,為保障程序正義,城邦厲行改革,將執法權拆開設了甲乙丙三部,分別負責維護自由、平等和生命權。不想那些人立了山頭就不肯合作了,一天到晚勾心鬥角,彼此竊聽盯梢整黑材料,無所不用其極。群眾則積極配合,揭發隱藏在各居民區的不法分子——聽說要顛覆所多瑪,誰不支持打擊呢?才一年,全城人口四分之一因反對廢除死刑被處死了;四分之一因敵視自由而失去自由;四分之一因質疑平等而進了苦役營。餘下的四分之一,找不出一個不是在執法部門支薪酬的。

       這一切,早有使者稟報天庭。高踞寶座的那一位一聲驚雷:耶和華的太陽底下,跟罪人講自由平等?死刑若可廢除,置我的救恩於何地?遂遣兩名六翼神子下凡督辦,儘快糾正所多瑪人的錯誤思想和邪惡行徑。那天黃昏,神子來到城門口,只見一人叩鼻於地,正是聖祖亞伯拉罕的侄兒羅得(創19:1)。

       那羅得卻是個外來戶,希伯來人。自從遷居平壩,本地人倒不曾攪擾;但他走的是上帝的道,「住在他們中間,那些無法無天的事,日日目睹耳聞,他的義靈沉痛極了」(彼後2:8)。他把客人接至家中,命兩個女兒去門外站著,萬一有Stasi闖來,可擋一擋。天使得悉憲政的亂狀,又悲又喜:喜的是居然覓著一個義人,此行不負天父的囑託;悲的是,普世價值竟如此腐敗,這座城只有降天火懲治了。於是向羅得透露了耶和華的旨意,叫他帶上家人,天亮前出城逃命。而後,便如經書所述,一家人逃到蕞爾,贏了救恩;不幸的是,羅得妻破了誡命,回頭張望了那憲政之邦。

鹽柱

       羅得嚇壞了,抱著鹽柱,拼命喊天使。晚了!天使擺擺手,我們特意警告過,可她就是不聽,只想回去過她的舊日子!

       不,不,羅得苦苦哀求,她沒有想回去啊,絕對沒有,她只瞅了一眼!

       一眼?說得輕巧。不想走回頭路,會瞅那個?

       所多瑪都燒光了還不許看?為什麼?羅得絕望了。他從神子的眼裡,看到了天庭的判決:

       不行,朋友。過去的屬於過去,給它招魂,是大惡,必死!

       為什麼?希伯來人還在囁嚅。

       因為新日子開始了。凡是沒用的有害的不正確的知識,通通要消除!

       可我們剛剛從所多瑪跑出來,那邊有哪樣是瞧不得的?

       神子微微一笑:那就更不該死抱著舊事物了,是不是?最好把它忘了。沒等答話,似乎想起了什麼,又道:你呀,是義人也是舊人,心裏面存了太多的舊思想,一下割了又禁受不住。夫人也是,硬要看自己的「舊我」灰飛煙滅,丟了性命不是?所以你慢慢改造吧。

       義人急了:這不矛盾嗎,我的好天使?我老婆究竟犯什麼錯?先頭說是因為走回頭路,現在又講她自己找死,跟什麼「舊我」一塊兒完蛋……

       矛盾呵呵,神子的翅翎亮得刺眼,聽著,那是我主的奧秘!

       義人有點語無倫次了。爭辯了一陣「舊我」的概念屬性,忽又害怕了。天使讓他放心,只要不回頭,忘卻舊制度,換上天庭恩賜的新的法治思維,父女就不會有危險。他還想替妻子喊冤,乞求一個悔改的機會。但一看神子面露慍色,就閉了嘴,拉著兩個女兒,往山上挪步,「哀哭著,爬進了他的新地」。

       故事結束,作者鋪陳「教訓」(morals),摹仿那邀天火的法令,也列了三條:

       一、莫以為過去歸我們所有;過去灌注於人的整個存在,我們屬於過去。

       二、天庭之所以禁止回首往昔,是為我們的好,因為人回頭會變成鹽柱。

       三、回首即死,舊思想又割不掉,故而僅剩下一種選擇:帶著「舊我」生存,同時卻假裝沒帶--作者說,這樣的人在自己周圍其實不少:「不少」萬歲!

       這一句口號,便是柯氏的夫子自道了。他年輕時是華沙大學的黨員尖子,事業蒸蒸日上,三十二歲晉升了教授,執掌現代西方哲學史教席。《羅得妻》一文,出自他一本戲仿聖經故事的小書《天堂的鑰匙》,作於1957年。由於涉嫌影射當局,未及發表就被禁了。於是流入所謂「地下文學」,抄本傳出「鐵幕」,西方媒體視為「波匈事件」的餘音,鼓譟一時。1968年,柯氏「因政治活動」遭解職。旋即出國,先後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最終落腳於牛津大學萬靈學院,任高級研究員,至退休。

一生坎坷的波蘭學者柯瓦柯夫斯基

       然而歷史詭譎,充滿了反諷。如今的讀者,倘使學一學羅得妻,便會看到:相隔半個多世紀,那同樣的禁忌——寓言所諷刺的「上帝」的洗腦計劃、「新地」對集體記憶的操控——在作者的祖國,在「告別革命」的「小時代」,都變本加厲了;而且越發「聖潔」,不容置疑。這冷酷的現實,「今屬惡魔,昨之神聖」(蒙田語),恐怕是柯氏當初沒有料到,後來也不願面對的。他晚年的著述漸趨懷疑主義,著力反思天主教傳統。儘管仍堅持馬克思主義解釋不了蘇東社會主義,以為商店裡琳琅滿目的中國貨全是「勞改營的奴隸製造」(《上帝幸福否》,68、321頁),但對私有化市場化的「自由平等」已經不那麼確信。結果,發議論就像是抱著鹽柱,試圖跟天使評理了。

記憶

       寓言末尾的「教訓」,第三條不棄「舊我」,意謂拒絕遺忘。回頭,因此被賦予了本體論上行動的意義:人的社會存在離不開人的集體身份意識。其建構要素,按柯氏主張,除了自我指涉的語詞(名號、人稱代詞及委婉表達),還有身體尊嚴和記憶,包括歷史認同、溯源(藉助宗教、神話),並據以期望未來(同上,251頁以下)。

       此說不無道理。拿來分析《羅得妻》,卻揭示了那「教訓」有一悖論:它沒法長在寓言身上。一篇故事,無論紀實虛構,講給人聽,要人相信,其敘述也有一個「身體尊嚴和記憶」,即「是」與「真」的問題。前者取決於故事的結構(人物、情節、對話等),後者須交代故事的源起、有無見證;當然,兩者都依託特定的、廣義的文學傳統。比如,就聖史(寓言的底本與戲仿對象)而言,所多瑪災變的「原始敘說」,可來自三個倖存者即羅得父女。如果從天使到訪、遇見義人說起,則「合法見證」唯有羅得一人(詳見下文);女兒所知,大半是父親事後告訴的——至於神的啟示,通常須有中介,由先知術士或祭司見證,情況不同,此處不論。不過寓言說得明白,羅得的記憶,恰是上帝計劃改造的對象。天使的意思,矯正記憶,讓它「升級」,方可改寫歷史,屏蔽所多瑪憲政的真相。如此,這災變故事作為諷喻是否邏輯自洽而當「真」,便有兩種可能:

       其一,羅得所傳不實。屬實的話,他就沒有忘記憲政,而全能者的計劃竟失敗了。上帝失敗,他的義人會願意?不會的。他寧可違背「教訓」放棄「舊我」,把真相埋在心底。反之,那真相若能傳世,至少應有耶和華遇挫的暗示,而非如寓言宣稱:義人屈服,接受洗腦,「哀哭著,爬進了他的新地」。

       其二,羅得沒有說謊;慘劇的始末、許多細節都源於他的回憶。只是,不知不覺在「耶和華的太陽底下」,經過清理「汙染」,他的故事做了聖史的一個插件,用以播放所多瑪的罵名。所以這篇主觀真實的回憶,讀者是不可照單全收的;須仔細分析,搜尋線索,才能觸及被遮掩的真相,哪怕真相已成碎片——

       也許,所多瑪在傾覆前從未發生過大規模的迫害,執法亦不靠「警察」。然而,自由平等尊重生命,在至高者看來,僅是「主內」會眾的關愛義務;異教外邦,是註定了受詛咒下火獄的。這樣,那憲政之民不甘偏僻,欲在今世實現大同,乃是公然挑戰救主的宏圖。天庭震怒,硫磺火海,也就不奇怪了。

       也許,所多瑪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一如聖祖築祭壇的石肩、希伯倫(創12:6, 13:18),有自己的神廟跟律例,有虔誠而好客的居民,有熱鬧的集市和商旅。但它的傾覆並非神跡,是一場地震引發大火,燒毀了河谷裡的文明,之後廢墟下沉,形成死海,如一些學者論證(創13:11注)。不知何時起,流傳開了一個邪惡之城遭焚滅的故事,宣揚的是以色列的聖者及聖法大能……

       總而言之,羅得不回頭不堅持追憶,我們便無從追問聖史的真相。這也意味著,從所多瑪憲政的寓言推不出作者關於不忘過去的「教訓」。

羅得

       讀者或許會問,既然如此,上帝幹嗎還拯救羅得?首先,他是義人,該救。而且如同挪亞,特許攜家眷一起得救,以彰顯耶和華的忠僕蒙恩。所以聖怒將至,天使關照羅得:你在城裡還有什麼人?兒子、女兒或者別的家人?帶上他們,趕快離開!義人慌忙出門,去喊兩個女兒的未婚夫。可是他們不信,只道是開玩笑(創19:12-14)。

       拯救起於揀選。天父揀選義人,是要他見證所多瑪的罪行與末日。這第二條理由,繫於聖法,才是解經之關鍵。故羅得的準女婿不走、妻子忍不住回頭,皆屬可殺;殺了,救主的宏圖不變。唯獨義人是必救的。由此想到一個問題,是那「教訓」的諷喻所忽略的:假使羅得豁出去,也往後看,又如何?會不會剎那間鹽化?

       我看未必。羅得妻變鹽柱,是上帝降罪的神跡,意在警告逃生者,回首即死。然則,站在天庭的立場權衡利弊就會發現,若羅得回望,殺他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壞了救恩與公義。因為降罪之為神跡,根據聖法,只能由羅得來見證,婦孺是無資格的(申17:6-7)——可知他的待嫁女兒獲救,非關做見證,是大奧秘另有安排。

       是的,聖怒之主需要一個執義的忠僕,加入自己,向萬世做邪惡之城的見證(民35:30)。誠如後來在另一座城,耶路撒冷,另一位人子,「聖潔無瑕而無咎」,在被仇敵釘上十字架之前,也曾祈求差遣他的天父一同見證他的犧牲(約8:18)。因此為救恩計,羅得是一定要留性命的,不然所多瑪的覆亡就不合聖法,不配「萬軍之耶和華因判決而受尊崇,至聖之上帝為公義而顯聖」(賽5:16)。

       而那「蒼天鋪開作帷幕,大水之上搭寶殿」(詩104:2-3)的,事前已認定了忠僕敬畏。上山途中,他確實沒敢回頭;進了山,找巖洞住下,醉酒亂倫同女兒生子(創19:30以下),也自覺地不談往事。似乎,從此就選擇了遺忘,連「鹽柱」二字也不願提起,他將帳篷扎在了救恩的「新地」,一心一意,誦習聖言。

       但是,羅得回頭的可能性仍在。因為,遺忘若是出於自覺的選擇,而非僅僅是敬畏至尊,他便保留了人祖食禁果得來的自由意志,及辨善惡的理性的智慧。只消拿出足夠的勇氣,「無滯於外物」,如猶太哲人麥蒙尼德(Mosheh ben Maimon, 1135-1204)所言,他是可以回首,即重拾舊憶而發掘真相的。誠然,回望是冒險,是試探上帝;是不顧天庭誡命,拔出那根戳在心底的鹽柱。而投眼所見,「新地」之外,記憶的禁區多麼慘澹!說是充斥著所多瑪的罪惡,早已傾覆,卻又滅絕不了。而當義靈從遺忘中驚醒,勇敢地面對死亡,自推開救恩的擔保那一刻起,人,就恢復了尊嚴。因為那忘卻了的,開始了新生,極像先知的詠贊(賽26:19):

       你的死者必重生,

       他們的屍身必復起;

       醒來呀,歡唱吧,入居塵土的人!

       因你的露珠是晨光之珠,

       大地必將幽影娩出。

       所以,羅得不必囿於那教訓他的寓言,把「舊我」藏著掖著,偽裝遺忘。他完全可以做到:一邊見證救主的神跡,一邊邁出「新地」,為我們回顧那「憲政之邦」沉淪前的「邪惡」,聖書為證:那所多瑪人建設的「耶和華的樂園」(創13:10)。

       不,耶和華決不會伸出小指,給死海之濱再添一截鹽柱。這不是天父頭一趟寬赦人子,仁愛澤被千代(出20:6)。何況羅得並無推卸做見證的責任;回頭,也未見得冒犯聖名。罪人獲新生,大地娩幽影,難道不是大仁愛的顯現?

       還有,那背起十字架的犧牲者曾說,待到審判之日,有些城因為不知悔改,「要比所多瑪和俄摩拉還慘」(太10:15,路10:12)。可見,聖言至慈,那今世遭焚滅的,罵名再大,仍有值得垂憐的。那麼所多瑪路上的第一根鹽柱,她能否承仁愛,返來,與義人團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萬惡之城所多瑪城被滅和羅得離開所多瑪城
    希望看到的朋友珍惜我的勞動成果,謝謝今天 講所多瑪城被滅和羅得離開所多瑪城走了的兩個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瑪,羅得剛好在城門口坐著,看到那兩個人就起身迎接說:請兩位到我家洗洗腳,住一晚再走。都帶上離開這城,我們要毀滅這城,因為這城罪惡的聲音達到了上天,創造主排我們來毀滅這地方。
  • 聖經中提到的「淫城」所多瑪,被考古學家發現
    (Sodom)」(當初上帝就認為索多瑪是個罪惡淫亂之城,最後就以天火焚毀這個城市) !所多瑪與蛾摩拉 (Gomorrah) 兩個罪惡之城的故事在《聖經 - 創世紀》及《可蘭經》都有出現,內文中都有一段是在敘述3個由上帝派下來的天使
  • 聖經創世記第十九章國度查經 神按照祂的公義 毀滅所多瑪蛾摩拉
    a 二位天使察看並確認了那城的罪惡之後,在毀滅那些城和全平原時,按照神的公義,將義人羅得一家,從罪惡之城救了出來。(創十九1~29)1) 來所多瑪城察看罪惡的二位天使,在羅得切切的請求下,才同意羅得接待他們。(創十九1~3)1-3節 二位天使晚上到達所多瑪時,羅得正巧(恰巧)坐在所多瑪的城門口,這裡聖經沒有說在城門口做什麼,就不用去刻意解釋。
  • 城市和頹廢:警惕現代的「所多瑪」
    城市或者因「城」而「市」,或者因「市」而「城」,不管哪種,本質上都是人類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人類早期,因為生存方式主要是漁獵而食,以至居無定所,三五成群,隨地而棲。群居的力量促使人類聚集的數量越來越多,從村落到都市自然形成。但凡人類選擇作為定居的地方,都是資源豐富,交通方便有水有食物的處所。
  • 馮象:上帝為什麼要後悔?
    文載2015年3月號《書城》雜誌,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原標題為《後悔》。        沒有什麼比上帝後悔更可怕的了。《創世記》六章,上帝說:我要把我造的人,連同鳥獸爬蟲,從大地上通通消滅。當初真不該造他們的!       可是,造物主全能全知,宏圖預定一切。
  • 考古學家疑發現「罪惡之城」索多瑪 聖經中曾被上帝焚毀
    據參考消息網10月15日報導,臺媒稱,經過數十年的挖掘後,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終於找到了聖經裡著名的「罪惡之城」(也有媒體稱之為「淫城」。觀察者網注)「索多瑪」(Sodom)。考古學家在約旦的塔哈曼(Tallel-Hammam)地區找到一處青銅時代的「巨大」的古城遺址,跟聖經裡描述遭上帝以天火毀滅的「淫城」索多瑪吻合。
  • 系統論法理學的可能性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然而,即使有二手導引書作前導,無論從盧曼的任何一本原典入手,都會遭遇到如迷宮般的概念與命題,盧曼帶讀者進入他思想世界的方式,就是先讓你跟先入為主之見保持距離,先疏離,再理解!所以要讀懂系統論,就必須以系統論的方式,才有辦法,這是著重系統自我指涉的系統論,對於讀者的要求。
  • 愛心中藥人,溫暖一座城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愛心中藥人,溫暖一座城 2020-12-01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辭舊迎新 守「滬」平安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辭舊迎新 守「滬」平安 2021-01-02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尋「豐臺藍」背後的秘密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探尋「豐臺藍」背後的秘密 2020-08-20 1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通報表揚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通報表揚 2020-09-01 2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08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所多瑪人想害羅得,天使只是幌子,原因竟是寄居的羅得想做官?
    這次的結果就是亞伯拉罕得到了威名,而羅得卻一無所悟,繼續住在所多瑪城。但很快所多瑪城就成為上帝要毀滅的城市之一。其實文中多次提到所多瑪和蛾摩拉是罪惡極大的城,想來羅得是知道的,但是他卻一次次把自己的帳篷往所多瑪城靠近,最後乾脆住進了城內。難道羅得也是貪戀世俗的代表嗎?
  • 商標法 - 商標法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商標法 2020-05-07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1-01-08 21: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09-14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系統論法學的中國表述_思想市場_澎湃新聞-The Paper
    近十幾年來,高老師對哈貝馬斯和盧曼等重要社會理學大家的思想展開了系統深入的解讀,並在清華開設講壇,令學界矚目,領我國當代研究社會理論法學風氣之先。名師出高徒,高老師的學生也雨後春筍般登上社會理論法學舞臺。魯楠、陸宇峰、泮偉江、馬劍銀、餘盛峰、張文龍、楊靜哲等青年才俊,個個身手不凡,圈內一時異彩紛呈。
  • 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 2020-11-20 17: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2020-11-25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科學研究是硬碰硬的事情 2020-07-03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