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記者 齊娟
瘧疾是由按蚊傳播感染瘧原蟲而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我國亞熱帶地區主要傳播季節在5月-10月。境外輸入病例多來自非洲和東南亞國家。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在全球蔓延,新冠肺炎與瘧疾都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如果不仔細甄別很可能會誤診或漏診,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瘧疾(尤其是惡性瘧)患者被漏診誤診,有可能進展為重症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被漏診誤診,後果可能更嚴重,會導致更多的人感染新冠病毒。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為避免漏診、誤診,近日,疾控中心專家介紹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與瘧疾的鑑別。
流行病學特點
傳染源:都是主要來自現患病人和無症狀感染者。
傳播途徑:新冠主要是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瘧疾主要經媒介按蚊叮咬傳播或血液傳播。
易感人群:不同種族、性別、年齡和職業的人,對新冠和瘧疾都普遍易感。
潛伏期:新冠一般1-14天,多為3-7天;瘧疾根據類型不同,潛伏期長短也不同,間日瘧有長短潛伏期,短者一般為12-30天,長者可達1年左右,卵形瘧與間日瘧相仿,惡性瘧一般為11-16天,三日瘧一般為18-40天。
流行病學史
新冠
①發病前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②發病前14天內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
③發病前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境內其他有病例報告的社區,或境外疫情嚴重國家或地區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
④聚集性發病:14天內在小範圍內(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車間等場所),出現2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的病例。
瘧疾
瘧疾傳播季節在瘧疾流行區(非洲、東南亞)有夜間停留史;兩周內有輸血史。
臨床症狀
一般症狀
新冠跟瘧疾都有發熱症狀,而新冠除發熱外還有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瀉等症狀。輕型患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無肺炎表現。而瘧疾則是一般呈周期性發作,每天或隔天或隔兩天發作一次。發作時有寒顫、發熱、出汗等症狀。發作多次後出現脾大和貧血。
重症
新冠重症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後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症,嚴重者可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膿毒症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瘧疾重症患者可出現昏迷、重度貧血、急性腎功能衰竭、肺水腫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低血糖症、循環衰竭或休克、代謝性酸中毒等。
實驗室檢查
新冠
①一般檢查: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多數患者細胞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嚴重者D-二聚體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重型、危重型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
②病原學檢查:釆用RT-PCR或/和NGS方法在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下呼吸道標本(痰或氣道抽取物)更加準確。
③血清學檢查: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多在發病3-5天後開始出現陽性,IgG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④胸部影像學: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
瘧疾
①病原學檢查:採樣後,製作血塗片,顯微鏡下根據瘧原蟲形態確定惡性瘧、間日瘧、三日瘧、卵形瘧或混合感染。
②免疫學檢測:採用快速檢測試劑盒,質控區和檢測區同時出現色帶為檢測陽性;若僅在質控區出現色帶為陰性;質控區無色帶顯示,則此檢測無效。
③分子生物學檢測:對樣本提取瘧原蟲DNA,加入適當引物等試劑,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技術,在紫外線下觀察,出現瘧原蟲DNA特異條帶者為陽性。
診斷標準
新冠
①實時螢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
②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
③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和IgG抗體陽性;血清新型冠狀病毒特異性IgG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瘧疾
①曾於瘧疾傳播季節在瘧疾流行區住宿,或有輸血史;
②間歇性定時發作,每天、隔天或隔兩天發作一次。發作時有發冷、發熱、出汗等臨床症狀。發作多次可出現脾腫大和貧血。重症病例出現昏迷等症狀;
③用抗瘧藥作假定性治療,3天內症狀得到控制者;
④間接螢光抗體試驗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抗體陽性;
⑤血塗片査見瘧原蟲。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