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人口普查」什麼樣?漢朝要登記身高膚色,明朝建了960間...

2020-12-06 瀟湘晨報

11月1日正式開啟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已經進入比對複查階段。

人口普查,是國際上國情國力調查的流行做法。要摸清人口「家底」的話,必須有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泱泱大國,要做到普查對象全面覆蓋、普查數據真實準確完整,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區不漏房、房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的要求,人口普查員要完成的工作量相當巨大。光是湖南省就投入了30多萬名人口普查員,走進千家萬戶開展面對面訪問和登記。

「人口普查」不僅僅是現代才出現的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我國在人口統計調查方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經驗豐富。傳說中,大禹治水的時候就開始了人口調查——「禹平水土,定九州,計民數」,之後的漢朝「案比」,明朝「戶帖」,都達到了當時的領先水平。有戰火紛飛、遷徙奔走,也有兒孫滿堂、豐衣足食。歷代人口普查留下的並非只是冷冰冰的數據,還是整個社會發展變遷的縮影。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的「人口普查」是怎樣進行的呢?是普查員挨家挨戶上門調查統計人口,還是由平民百姓自己向官府申報呢?

江革行傭供母的故事,其中就講了江革帶母親去戶口登記和核查的事情。

東漢孝子背著母親去縣衙登記戶口

11月下旬,湖北廣水一位94歲的老奶奶,為了激活社保卡,在兒子兒媳陪同下到銀行進行人臉識別。老奶奶年歲已高,身材矮小,夠不到多功能櫃員機的攝像頭高度。於是,老奶奶被抱起來,雙腳懸空離地,才能勉強進行人臉識別。

引發輿論譁然的這一幕,其實,在古代的人口統計中,也發生過。

《二十四孝》中的《行傭供母》,講述了東漢江革孝順母親的故事。這個故事來源於《後漢書·江革傳》:「江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少失父,獨與母居。……建武末年,與母歸鄉裡。每至歲時,縣當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搖動,自在轅中輓車,不用牛馬,由是鄉裡稱之曰『江巨孝』。」文中說到的「案比」,是指「案戶比民」,也就是漢朝的戶口登記與核查。

在人口統計方面,漢朝的「案比」要求比較嚴格,不僅指定了時間也指定了地點,還要求本人去到現場接受核查。按照《後漢書·禮儀志》中描述的場景——「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場面相當壯觀。於是,即便江革的母親年事已高,也要前往案比的縣衙所在地。江革擔心母親坐車的時候,如果是牛馬拉車的話,會有顛簸。為了讓母親能夠舒服一些,江革甘當牛馬,自己拉車。於是,鄉裡人稱他為「江巨孝」,後來,孝感動天的他還被朝廷請去當諫議大夫。

在「七人普」中,如果被抽中「長表」普查登記的話,需要填寫48項指標,其中,住戶項目有19項,主要是了解居住情況,比如本戶現住房建築面積、本戶現住房間數、住房所在建築有無電梯等;個人項目有29項,主要是了解受教育、就業、婚姻生育和健康情況,比如生活來源、初婚年月、過去一年的生育狀況等。

漢朝的案比項目也不少,編制戶籍時,不僅要登記每戶男女人口、姓名、年齡、籍貫等情況,還比現代人口普查多了一項——「相貌」,也就是身高和膚色。比如,據《居延新簡》記載:「戍卒南陽武當縣龍裡張賀年卅長七尺二寸黑色」。這裡面包括的信息就有職業、籍貫、年齡、身高、膚色等,大意就是,這個戍守邊疆的士兵叫張賀,出生在南陽郡武當縣龍裡,30歲,身高七尺二寸,膚色黑。

登記身高和膚色,不僅可以防止造假,還可以順帶發現美女。漢朝的案比帶有選秀的功能,遇到13~20歲的少女時,如果顏值比較高,就記錄得特別認真。據《後漢書·皇后紀序》記載:「漢法常因八月筭人,遣中大夫與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陽鄉中閱視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麗,合法相者,載還後宮。」據說,漢朝第一美女趙飛燕,就是在案比時通過選秀入宮,豔驚天下的。趙飛燕與楊貴妃並稱「環肥燕瘦」,唐朝的李白也有詩為證:「十五入漢宮,花顏笑春紅。……寧知趙飛燕,奪寵恨無窮。」「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最早的比較完整的人口統計數據,出現在西漢末年的漢平帝時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湖南經濟通史》也引用了《漢書·地理志》的數據說,漢平帝時期湖南地區的人口是71萬餘人,只佔全國總人口的1.2%。其中,長沙郡43470戶,235825人。

不過,以古代的交通條件和統計能力,能夠把戶口數和人口數精確到個位數,還是令人生疑的。更不用說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的大禹,西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一書裡說,所謂大禹「數萬民」就是統計人口,還言之鑿鑿地說,當時統計的數字是13503923人。這種說法大概也就只能列入神話傳說了。

明朝建了960間房來存放「戶口本」

戶籍制度在封建社會,與徭役直接相關。在歷朝的開國皇帝中,明朝的朱元璋應該是最為重視人口統計的。

早在起兵抗元期間,每次帶兵攻克城池,朱元璋就向老百姓發放「戶由」,戶由上面記錄了民戶的姓名、籍貫、田土、房產等。為了取信於民,據《國初事跡》記載,朱元璋還「俱自花押」。

到了坐穩江山之後,朱元璋開始推行「戶帖」制度。戶帖可以說是今天的戶口本的雛形。戶帖由戶部印製,上面記載了每戶的人口、籍貫、年齡等信息,不僅有勘合字號,還有戶部的官印。戶帖一式兩份,一份歸戶部,一份由百姓自己保存。

印製的戶帖,雖然記載很詳細,但是容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也不好修改。於是,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又推出了「黃冊」制度,黃冊「以人戶為母,以田為子,凡定徭役、徵賦稅用之」。後來,又編制了登記田畝的「魚鱗圖冊」,魚鱗圖冊「以田為本,以人戶為子,凡分號數、稽四至,則用之」。

黃冊不僅記錄人口信息,還要標明和區分戶籍種類。明代有民戶、軍戶、匠戶、灶戶等戶籍分類,不同的戶籍對應不同的賦役。按照當時的規定,每十年編制一次黃冊,由戶部統一指揮,地方官府具體負責,稱作「大造黃冊」。地方官府以裡為單位,每裡製作兩冊,派遣官吏下鄉逐戶核查、填寫信息。這兩本冊子,一本留在地方官府,是用青紙做封面;另外一本上交戶部,是用黃紙做封面,後來就稱作「黃冊」。

每次上交的黃冊越來越多,為了找地方存放,朱元璋選定了南京的後湖(今玄武湖),建造房屋專門存放黃冊。到了明末,玄武湖黃冊庫房多達960間。

據統計,明朝一共大規模造了27次黃冊,每次6萬多冊,南京玄武湖黃冊庫至少收藏了179萬冊。可惜的是,到了明朝末年,為了抵抗清軍的進攻,明軍就地取材,把黃冊當作守城物資,有的拿去填充城牆,有的拿去製作火藥引信,一下就毀掉了一大半。到了清初,黃冊更是大量散失,甚至在路邊論斤賣。清朝桐城詩人方文的《負版行》描述了當時的場景:「不知是何大書冊,路旁堆積如蘆柴。行人紛紛來買此,不論何書只秤紙。官價每斤錢七十,多買少買隨人耳。借問此是何版圖?答雲出自玄武湖。」令人唏噓不已。

不過,雖然官方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造黃冊,「費民間無限金錢,不過置之高閣」,也沒有得出令人心服口服的人口數字。史學界一直不太認可明朝的人口統計數量。《明實錄》記載的明朝人口巔峰總數是6015萬人,《中國人口史》認為,明末崇禎三年人口可能有1.9億,崇禎十七年大約是1.5億。《湖南經濟通史》在考證明朝萬曆年間湖南地區人口時,也是採取估算的方法,估計湖南地區的戶數在90萬戶至95萬戶之間,人口為500萬左右。

就連明朝官修書《大明會典》在說到黃冊時,先是肯定了之前的成績:「國初核實天下戶口,具有定籍,令民各務所業。」然後毫不諱言地指出:「其後休養既久,生齒漸繁。戶籍分合及流移附屬,並脫漏不報者多,其數乃減於舊。」由此可見,修造黃冊確實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康乾30年裡湖南人口增長了4倍多

縱觀封建王朝時期,官府管理戶籍統計人口,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派差和稅賦,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沿襲舊例。

清軍入關後,基本參照明代戶籍管理和戶口統計制度,確立了對州縣賦役戶的戶籍管理和戶丁編審的一套制度,凡「編審責成州縣印官察照舊例造冊」。所謂的「察照舊例」就是參考明代制度。

一開始是三年進行一次人口統計,順治五年(1648)規定,州縣賦役戶丁「三年編審一次……凡造冊人戶,各登其丁口之數而上之甲長,甲長上之坊、廂、裡長,坊廂裡各長上之州縣,州縣合而上之府,府別造一總冊上之布政司……總其丁之數而登黃冊」。後來變成了五年進行一次人口統計,順治十三年(1656)規定,州縣城鄉賦役戶丁每五年編審一次。

明末清初,社會動亂不已,湖南地區也是烽火連綿,按照《善化縣誌》的描述,「殘毀瓦礫,荊榛千裡,如一青嶙,白骨所在皆然」。另據《長沙縣誌》記載,湖南地區當時有「彌望千裡,絕無人煙」之說。戰亂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人口劇減。據《清朝文獻通考》考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湖南地區人口只有121萬餘人。而在明朝隆慶六年(1572),湖南地區的人口有191萬人。百餘年間,人口少了三成多。

不過,清朝初年人口的減少,除了戰亂的影響外,瞞報數據也是一大原因。幾千年來,一直奉行的是按照人口繳納賦稅的制度,人丁越多,賦稅越重。為了逃避賦稅,瞞報人丁是常有的事情。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下旨說:「人丁編審,按康熙五十年徵糧丁冊定為常額,其新增者謂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格外開恩的「永不加賦」,從經濟利益上消除了人口增長的約束機制。

到了雍正元年(1723),又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正式取消了人頭稅。每戶繳納賦稅多少隨田畝而定,不再受人丁增加的影響。

人口增殖一旦擺脫了賦稅和差役的制約,再加上農耕業的技術發展,人口數量就像脫韁的野馬狂奔起來。

以湖南地區的人口統計為例,康熙五十年(1711)只有1550595人,但是到了乾隆七年(1742),就增至8445179人。僅僅隔了31年,人口就增加4倍多。再到後來的道光三十年(1850),湖南地區人口突破了2000萬,達到20614000人。這樣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遠不是自然增長的概念所能解釋的事情。

1931年2月8日,刊登在湖南《大公報》上的湖南人口統計。

民國查出了「四萬萬同胞」

民國時期,當時人口統計成員主要是警察。但並不是警察挨家挨戶地上門調查,而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點進行登記。民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口調查數據至今眾說紛紜,但「四萬萬同胞」的說法卻異常響亮,這是怎麼回事?

1912年,中華民國剛剛成立,北京政府內務部就進行了一次人口清查,被認為是中國有史以來人口普查項目最詳細的一次,不僅將各省的人口數按性別、年齡每5歲一組,從1歲至110歲編列,甚至對死於傳染病的人數也按每5歲一組,這是此前從未有過的統計方式。這次調查結果一直拖到1916、1917年才陸續發表,但卻只有蘇、浙、贛等19省和綏遠、京兆兩特別區的數據,安徽、廣東、廣西等個別省卻未調查,因此得出的41964萬人難以讓人信服。

1928年,面對混亂的人口數據,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啟動人口調查,但這次調查卻還是「帶不動」。原本規定1928年底就要截止,但到1930年7月底,也只有16省和南京、上海、北平、漢口、天津5個特別市「交作業」,而其中還有3省交的卻是「缺斤少兩」。沒辦法,內政部只能對沒交作業的12省進行「合理估算」,估出了全國人口474787386人。

這是民國政府第一次「官宣」全國人口總數,也是「四萬萬同胞」一詞流行的最重要依據。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在1953年,新中國開始了第一次規模巨大的全國範圍的普查,這是中國第一次有了現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回到目前進入緊張比對複查階段的「七人普」,湖南人比較期待的數據應該至少有兩個吧,比如,中國有多少人,湖南有多少人。此前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末湖南全省常住人口6918.38萬人。這次是不是可以正式突破7000萬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連結

那些形形色色的奇葩統計

由於人口統計任務繁重,有些朝代也出現了偷懶的做法。

唐朝玄宗開元年間,人口統計和管理就比較混亂,據說有的地方政府「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就是做做加法,在之前的戶籍數據上略作修改,然後就報上去。

宋朝為了方便統計,乾脆只統計壯年男子,「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女口不須通勘」。不統計女性、老人、小孩的一個後果是,後世在研究宋朝人口時,只能估摸著推算。《湖南經濟通史》根據宋朝崇寧元年的統計數據,估計湖南地區的戶數是1194577戶,以戶均5人來推算,人口是5972885人。

元朝忽必烈時期,設置了一整套獨到的人口統計方法。官府通過驗人戶、收成的多寡,分上、中、下三等戶,每等再分為三級,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稱為「三等九甲」,都登記在鼠尾文冊中。之所以叫「鼠尾冊」,是因為當時在統計造冊的時候,把丁糧多的大戶、富戶編在前面,方便負擔重役;把丁糧少的小戶、貧戶編在後面,方便負擔輕役。前面的大戶如虎頭,後面小戶為鼠尾,故稱為「鼠尾冊」。

馬可·波羅來到元大都的時候,就對神奇的東方古國的「鼠尾冊」盛讚不已。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這裡的習慣是,城市中每個自由民,包括住在城裡形形色色的人,都在門上寫明自己、妻子、孩子、奴婢以及住在家裡各人的名字,還要寫明所養動物的數目。如果有人去世,就將名字抹掉。如果有孩子出生,就添上名字。這樣,君主就能夠知道城市人口的確數。」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儲文靜

【來源:瀟湘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專訪李曉超:人口普查首次電子化登記,數據質量貫徹普查始終
    2010年,我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為133972萬人,而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中國經濟數據顯示,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140005萬人,中國大陸人口首超14億。除了數量上的增長,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減少等結構性變化也值得關注。「人口情況是基本國情,目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轉折期,需要通過人口普查,摸清人口狀況,服務宏觀決策。」
  • 人口普查多套房要怎麼登記?有兩套房子都要登記嗎
    如果有多套房,常住地不在戶口所在房,人口普查中會不會重複登記?能不能在網上自主替換人口信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即將開始,針對市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石家莊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戶口所在地與常住地不一致 兩邊信息都要登記  「我有兩套房子,會不會重複登記?」
  • 鉤沉|回顧歷史上的人口普查,由古至今不斷「進化」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您好,我們是社區居委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員,這是我們的工作證。」2020年11月1日零時,隨著普查標準時點的到來,河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進入正式登記階段。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其實,中國進行人口普查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時代。
  • 【關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普查長表登記月底前完成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郭玲報導)「您好,我是咱們新聯村的人口普查指導員小鄭,需要向您了解一些家庭信息,感謝您的配合!」在農業產業基地裡,高新區(新市區)青格達湖鄉新聯村人口普查指導員鄭利南認真核對著村民的信息,並按照程序嚴格登記。  在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烏魯木齊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在進行長表登記。
  • 鍾洪江參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現場登記
    央廣網西安11月5日消息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正在全國開展。11月4日下午,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鍾洪江在西安高新區都市之門參加人口普查現場登記。這次普查採取電子化登記方式。登記過程中,鍾洪江按照普查登記要求,認真接受普查員詢問並逐項作出回答。普查員使用電子採集設備將相關信息錄入普查系統,鍾洪江確認無誤後,在申報人籤名欄中籤下自己的名字。登記完成後,鍾洪江向兩位普查員了解這次人口普查登記工作,並代表黨工委、管委會向奮戰在普查一線的4600名普查人員致以誠摯的問候。
  • 今天 全省逾3000萬戶家庭迎來人口普查正式登記
    我是人口普查員。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今天正式入戶登記。」11月1日一大早,成都市武侯區華興街道南橋社區人口普查員吳博,敲開了南橋新居A區一家住戶的大門。當天,全省近60萬人口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開始正式入戶,訪問逾3000萬戶家庭,查清超過1億登記人口的基本情況。
  • 2020人口普查廣州出租房怎麼登記
    出租房屋住房情況問題:  出租房屋中房東戶口未遷的,將房東和承租人作為兩戶登記。  房東只填寫未出租部分的住房面積和間數,如果房屋全部出租,則H5住所類型選擇「無住房」;承租人填寫實際承租的住房面積和間數。
  • 「您好,我是人口普查員」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正式開啟
    11月1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正式開啟。武漢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介紹武漢共有3萬多普查員、1萬多普查指導員上門登記。這些人口普查員是如何工作的,來看記者的現場報導。「您好,我是吉林社區的人口普查普查員,這個是我們人口普查的一封信。」中午12點,江岸區永清街道吉林社區的工作人員來到轄區居民家中,進行入戶登記、比對複查工作。
  • 2020廣州人口普查大學生怎麼登記
    大學生怎麼登記?  1、大學生在校外租房或回家居住的,應按其實際居住情況進行登記。  2、學校集中組織登記時,不應簡單參照學籍,而應考慮學生的實際居住情況,對於長期在校外居住的學生不應將學校視為其現住地。
  • 人口普查查工作需要填什麼 2020全國人口普查要填寫什麼內容
    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普查對象: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四、普查方式:由政府人口普查機構派普查員到住戶家中進行登記,或由住戶自主填報普查短表。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入戶登記時應出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口普查機構統一頒發的工作證件。
  • 全國人口普查登記 「大國點名」,你喊「到」了嗎?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正有序開展,將於12月10日完成登記——  「大國點名」,你喊「到」了嗎?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正在中國全面推進。  普查採取了電子化方式開展登記,有利於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數據質量。李曉超介紹,普查短表首次採用普查對象自主填報方式,開發了自主填報程序,允許使用移動終端掃描二維碼聯網的方式自行申報個人和家庭信息。  「自主填報比一問一記要快,兩三分鐘就完成了,小區的普查員也很貼心,和我們預約晚上或周末入戶,讓上班族很省心。」
  • 老物件講述人口普查那些事
    周繼厚以流傳至今的徽章為線索,輔之以宣傳畫、老照片、紀念冊、筆記本等收藏品,探尋中國人口普查的歷史脈絡。據周繼厚研究,中國的人口普查起源於古代流傳至今的戶籍制度。戶籍制度與人口普查具有天然聯繫,但與近代意義的人口普查又有區別,主要功能演變為管理制度。
  • 全國人口普查租戶信息怎麼登記?出租屋信息怎麼填
    全國人口普查租戶信息怎麼登記?出租屋信息怎麼填怎麼填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入戶工作今天(10月11日)正式展開,今年將首次採用「入戶登記」與「住戶自主填報」兩種形式共同進行,你對人口普查了解多少?
  • 張國清劉寧夏德仁參加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
    >登記完成後,張國清向普查員詳細了解我省開展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有關情況,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奮戰在普查一線的全體普查人員致以誠摯的問候。張國清說,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問題始終是一個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新時代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千家萬戶,關係國計民生。全省各地區各部門要高度重視這次人口普查工作,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要發揮示範作用,帶頭支持、帶頭參與人口普查登記工作。
  • 2020人口普查填錯了要怎麼處理?信息錯誤怎麼辦
    2020人口普查填錯了要怎麼處理?月11日至12月10日期間進行。  公告明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普查對象為,普查標準時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自然人以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國公民,不包括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員。  普查內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
  •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正有序開展,將於12月10日完成登記...
    黃繼明攝(人民視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正在中國全面推進。700多萬名普查人員在普查一線逐戶逐人進行登記,各地居民也積極配合普查工作,申報普查內容,依法履行責任和義務。普查員的日常工作是怎樣的?作為居民,參加普查是怎樣一種體驗?「七普」目前有哪些進展?「七普」數據最終將發揮什麼作用?本報記者近日到一線探訪了普查員。
  • 當人口普查員是什麼樣的體驗 記者帶你感受
    當人口普查員是什麼樣的體驗記者帶你感受泉州十二時辰中的他們利用間隙抓緊整理信息泉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對於人口普查工作者來說,「大國點名」以來,每天都是不平凡的。普查指導員、普查員放棄假期,加班加點,按照工作方案,奔赴普查登記第一線,在社區、在小區、在居民樓裡,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通過一天裡的不同時點,記者記錄下普查員的辛勤付出。
  • 縣委書記劉浩帶頭接受人口普查登記並為普查宣傳代言
    【導語】當前,襄汾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11月2日上午,縣委書記劉浩以普通市民的身份,接受了社區普查員的普查登記,填報了相關信息,並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宣傳代言。【解說】劉浩在辦公室熱情接待了社區普查員。按照普查登記的要求,在普查員引導下,在電子採集設備上認真核實了姓名、公民身份證號碼、受教育程度等相關信息,順利完成了普查登記。
  • 【人口普查】緊扣標準時間節點,推進人口普查工作——洛龍街道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登記工作全面啟動
    2020年11月1日0時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節點,洛龍街道緊扣標準時間節點在11月1日上午9時全面啟動街道轄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正式登記工作。 上午9點,參加洛龍街道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57名普查指導員、普查員,在9名村級指導員的帶領下按照街道正式登記工作方案的安排進入到街道轄區176個普查小區對13927戶53805名普查對象進行正式入戶登記,逐一核實、錄入轄區住戶的姓名、居民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民族、學歷、遷移流動、住房情況等相關信息。
  • 珠吉人口普查長表登記接近尾聲,你是那幸運的10%嗎?
    目前,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長表登記工作已接近尾聲11月16日開始,珠吉街人口普查員針對本街被抽查到的8000餘戶家庭進行長表入戶登記。據悉,珠吉街各社區均有10%戶數納入長表登記範圍。調查戶名單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一提供,不得更換,必須嚴格按照抽中住戶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