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臨近寒冬,各類禦寒的床上用品開始被擺上各大超市的顯眼位置。然而在熱賣的同時市民們發現,在售的床上用品除了使用絲綿、羊絨、鴨絨等傳統填充材料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床上用品掛上了「高科技」的招牌,以大豆纖維蛋白、蘆薈纖維、珍珠纖維、牛奶纖維等多功能材料取代傳統填充材料。「美容養顏」「安神助眠」床上用品被賦予了強大的功能,有的甚至宣稱可以補充蛋白質。但專家卻表示這些「高科技」材料其中大部分都沒有一個檢驗標準,「神奇」的功能又從何而來?
蓋了不到一星期就起球
「我買這床被子可是花了不少錢呢,可才蓋了不到一個星期就起球了,難道是我用得不好,但是這質量也真是說不過去啊。」家住貴州路的李大爺告訴記者,幾天前在電視購物頻道上看到一款號稱具有保健功能的被子,添加有大豆蛋白纖維等複合材料,具有神奇的療效,不僅保暖性好,能夠促進頸部及背部血液循環,緩解腰背疼痛,並且還能輔助治療頸椎腰腿痛。
保暖性能好的被子,蓋上後還能順便治病,李大爺想這真是再好不過,於是便毫不猶豫地花了799元錢買了一套,「熱心」的商家還送給老人一個高科技磁療枕。貨物到家後看著這床並不厚實的被子李大爺犯了嘀咕,「被子看起來並不是很厚,當時就想這麼床被子蓋上能暖和嗎?」李大爺告訴記者,蓋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這床被子開始起毛球並且根本沒有商家所宣稱的保健功能,就連基本的保暖性也不具備。就這樣蓋了一星期後,李大爺的腰椎和頸部不但沒有體會到被子的保健功能,還因為被子保暖性不夠而感冒了一次。
經過協調因為使用不足一月,商家同意退貨,當被問及被子的質量問題及保健療效時,商家只是籠統地說了一句 「可能是由於室內太乾燥導致」。
「高科技」用品充斥市場
隨後記者走訪了島城多家大型商場、超市的床上用品專區,記者看到除了傳統的絲綿、羊絨等材料填充的枕頭、被褥外,還有很多床上用品的外包裝上印著「竹炭纖維」「大豆纖維」「蘆薈纖維」等「高科技」名詞。而這些使用高科技材料填充的床上用品,價格也要比普通材料的床上用品高出兩到三倍,一床普通的絲綿雙人被價格在80元到150元之間,更有的價格低至30元左右,而一床高科技被褥價格則在400元至2000元不等,在香港東路上一家大賣場記者看到一床大豆蛋白纖維床上三件套,標價達到1999元。
在關注傳統床上用品的同時,不少購物市民也被這種高科技被子吸引,「這床被子多少錢啊,有沒有這麼神啊。」一名購物市民詢問超市的導購員。
在詢問了一番後,該市民以499元的價格購買了一床蘆薈纖維的保暖被。但也有市民表示對這些高科技床上用品並不感冒。
神奇功能五花八門
保暖禦寒是床上用品的基本性能,而在這個基本性能之外,高科技床上用品還被賦予了多種神奇功能,有的功能讓人驚嘆。在貴州路上的一家大型商場,售貨人員向記者熱情推銷一款由蘆薈纖維製成的枕頭和被子,「我們這兩件全部都是由蘆薈纖維製成了,質地順滑而且透氣性特別好,還能聞到一股清香味,關鍵是這被子含有蘆薈活性物質,長期使用還有嫩膚作用。」售貨員對記者說。記者隨手摸了一下這床被子,被子的質地的確順滑,但厚度卻不得不讓人懷疑它的保暖性能,對此售貨人員表示,使用這種被子最好是家裡有暖氣,至於售貨人員說的蘆薈清香味,記者聞了很久也並未聞到。
在四方區的一家大型超市,一款珍珠纖維製成的枕頭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個枕頭裡面全是由珍珠絨填充的,含有珍貴的珍珠活性成分,具有美白功效。」售貨員向眾人宣傳。而一款由大豆蛋白纖維製成的被褥則被售貨員賦予了 「可補充蛋白質」的神奇功效。這些五花八門的神奇功能有何憑證,記者趁機詢問服務員,但服務員卻支支吾吾地說不出來。
多功能材料利潤驚人
【探因】
在市民消費行為日漸謹慎的情況下,「高科技」床上用品如何異軍突起,佔領島城各大賣場?對此業內人士徐先生認為,除了炒作高科技概念外,高科技床上用品巨大的利益也是商家們爭相生產的理由。製作高科技床上用品成本幾何?一床大豆蛋白纖維製成的被褥平均售價為500元至1000元不等,其主要填充物大豆蛋白纖維約需要1.25kg至1.5kg,詢問了幾家生產提供紡織纖維材料的廠家,得到的大豆纖維平均報價為90元左右每千克(其中最高120元,最低80元),以此計算,加上被面一床由大豆蛋白製成的高科技被子其原料成本價不超過200元。
「再生纖維大都是以動植物下腳料為生產原料,利用生物技術製成,在誕生之初由於受客觀條件限制,生產成本大產量不高,因此行業使用的不是很多,但近幾年由於再生纖維環保性及特有的一些優良特性,國家在技術和各個方面給予再生纖維生產企業大量支持,生產成本變小產量提高。」徐先生表示成本的降低使得許多企業看到了其中存在的利潤空間,而近幾年國內市場棉麻價格的時漲時落,也讓一些廠家使用價格更穩定的再生纖維材料。
檢測無標準監管存漏洞
【說法】
功能五花八門的 「高科技」床上用品果真具有其宣傳的神奇功效嗎?市立醫院皮膚科專家表示,要想達到美容養顏的功效,一般需要將護膚品直接擦到皮膚上等待其吸收,或將紡織材料長期依附在皮膚上,但這基本沒有可能,再者接觸皮膚的只是被面,其製作材料多為棉布或滌綸材料,因此這些高科技材料是否具有宣傳時的功能無法驗證。
青島市紡織纖維檢驗所實驗室負責人劉主任表示,在蘆薈纖維、珍珠纖維、大豆蛋白纖維等種種纖維材料中,目前只知道大豆蛋白纖維是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提取的球蛋白,同時依附於腈綸的一種複合纖維材料,至於其它一些纖維材料,劉主任表示,目前對於這些紡織纖維材料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檢測標準,因此其是否具有補充蛋白質、美容養顏的功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定論。(記者 王曉先 實習生 趙瓊潔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