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網】(記者 劉佳英 實習記者 王一妃)就像人老了會長皺紋,大多數老年人的視覺功能也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逐漸發展為白內障等常見眼部疾病。醫學界普遍認為,如果人活得夠長,白內障的發生率幾乎是100%,且一般年紀越大,罹患白內障的風險越高。
近日,莎普愛思涉嫌誇大療效一事,受到公眾廣泛關注。過去三年間,這款聲稱能預防、治療白內障的「神藥」,至少為其公司帶來了十億元以上的營業收入,暴露出公眾對白內障這一疾病的認識不足。
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2.85億視力受損人群中,近三成患有白內障而沒有做手術。來自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的數據顯示,中國60-89歲老年人中,白內障發病率高達80%,9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可達90%以上,足見白內障在老年人中的高發病率。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據國家衛生計生委預測,到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佔總人口17.8%,屆時白內障患者的人數可能更為龐大。也就是說,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只要家裡有老人或平時能接觸到老人,就有可能遇到白內障患者。
白內障可致盲
常見白內障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群,且與人體機能自然老化有關。
在人體眼睛構造中,存在一種類似相機鏡頭的雙凸面透明組織,由水和蛋白質構成,其學名叫晶狀體。就像光線需透過鏡頭聚焦,才能到達相機底片成像一樣,眼睛要靠晶狀體及周邊肌肉調節,才能聚焦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影像,使人看清周遭或遠或近的事物。
愛爾眼科教授李紹偉告訴財新記者,當人只有一二十歲的時候,晶狀體「非常清澈」,隨年齡增長,晶狀體以不易察覺的速度和程度逐漸變黃、變混濁,蛋白質逐漸變性,直到七八十歲以後,光線無法順暢透過晶狀體到達視網膜,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白內障。
但更具體的發病機理,還待科學界進一步研究。除與年齡相關外,日照、射線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白內障的風險。比如吹玻璃工人或鍛鐵、煉鋼工人,長期受紅外線反覆照射,容易引起晶狀體、視網膜受損,故該白內障類型又被稱為「吹玻璃工人白內障」。
在西藏、新疆等日照時間較長的地區,據和睦家醫院眼科主任王蘭介紹稱,其白內障患病率比其他地方要高。海南靠近赤道,紫外線輻射量較大,也是白內障的高發地區。此外還有先天性白內障、外傷性白內障等類型。
一般情況下,王蘭表示,白內障多表現為視力下降,看東西就「像隔了一層塑料布」,嚴重者甚至會失明。據世衛組織統計,全球3900萬盲人中,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病變是導致盲症的最主要原因。中國約有一半盲人,系由白內障引起。
歷許多著名畫家、攝影家都曾受白內障困擾,比如被譽為「光的追尋者」的法國畫家莫奈、美國印象主義畫家卡塞特等。美國史丹福大學眼科學教授麥可·馬莫爾在2007年發表於《眼科學文獻》上的一項研究中指出,莫奈後期畫作之所以朦朧模糊,多使用濃重色彩,部分原因可能在於白內障影響了畫家的色彩感受力。
如何選擇幹預時機
王蘭告訴財新記者,早期白內障患者症狀較輕微,視力下降程度不大,晶狀體混濁不嚴重。若疾病還未影響到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先觀察,期間無需藥物治療,但應定期做眼部檢查。
王蘭表示,一般患者只要得了白內障,視力就會走下坡路,只是進展快慢因人而異。如果老年人定期檢查,一來可及時發現常見的其他眼部疾病,二來也可在白內障已影響到患者生活時,一般視力達到0.5以下,及時開展手術。
目前手術是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有效方法。大多數情況下,如果晶狀體混濁程度、視力下降程度,已影響到白內障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醫生會建議患者做白內障去除手術,再植入人工晶體。更具體的手術時機因人而異。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眼科主任崔紅平對財新記者表示,以往教科書把視力下降到0.3作為實行白內障手術的標準,後來改為下降到0.5,但實際操作中要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因為有的人視力到0.5,就不好開車了」,「每個人對視力的要求不一樣」。
李紹偉則表示,以前白內障手術還不夠成熟,民間有白內障長熟了即晶狀體已經非常混濁,才能做手術的說法。但現在手術發展已經很成熟,當白內障已經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就可以做手術。等白內障發展到晚期已經非常硬的時候再治療,有些手術需要的能量更多,可能造成眼組織更多創傷。
李紹偉進一步解釋稱,晶狀體主要由水和蛋白質構成,外部被囊膜包裹,不和外界血液接觸,當白內障發展到晚期時,晶狀體可能會膨脹,導致晶體內蛋白分子外溢至囊膜外,引起青光眼、葡萄膜炎症等併發症。這時治療起來往往比較複雜,效果更差。
「麵包手術」何來
白內障手術曾歷經多次演變,至今已成為效果較為穩定的眼科手術之一。在臺灣,白內障手術甚至被稱為「麵包手術」,意指每個眼科醫生都需掌握的手術。
中醫較早的白內障手術,可追溯到數千年前的針撥術。18世紀至19世紀,手術顯微鏡的應用、角膜縫合技術的發展,逐漸令白內障手術發展到新階段,而後人工晶體的發明,又直接促成了白內障手術質的飛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飛行員眼中濺入座艙蓋碎片,卻沒有引起持續的炎症反應,這令醫學、科學家們想到,可利用高分子有機材料製成人工晶體,代替人眼內已經混濁的晶狀體。這奠定了現代白內障手術的基礎。
現有的人工晶體分很多種,常見單焦點型、多焦點型、散光型。李紹偉介紹稱,單焦點型「看遠處沒有問題」,但近距離視物,「看字看不清楚」,需佩戴200度至300度的眼鏡。多焦點型近視、遠視都可以。還有些人工晶體可過濾紫外線和部分藍光。
白內障手術方式則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相對傳統的囊外摘除術,另一種是正在普及並已佔據主流的超聲乳化術。據王蘭介紹,前者需在角膜上方做7mm-8mm的切口,把混濁的晶狀體核撈出來,吸出殘留皮質,植入人工晶體,再縫上角膜傷口。後者切口一般在2mm-3mm,原理是利用超聲波粉碎晶狀體,再把粉碎部分吸出來,植入人工晶體。
與白內障囊外摘除術相比,王蘭表示,超聲乳化術造成的切口更小,且不需縫合,對眼睛其他組織的傷害也更小。上世紀90年代,完成一例白內障手術大概要一個小時,但現在由熟練醫生做普通白內障手術,一般只需幾分鐘。
白內障手術術後恢復也很快。王蘭介紹稱,大部分白內障患者,做完手術一兩天內可恢復視力,正常看電視、看書,術後只需使用抗生素、激素等普通藥物預防術後感染、炎症的發生。而白內障手術全部併發症加起來的發生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幾。
特效藥待突破
然而,畢竟任何手術都有風險。儘管白內障手術已經比較成熟,藥物治療仍是科學界試圖實現的突破。
2015年7月,由張康等於《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晶狀體原本由緊密排列的蛋白組成,但如果這種結構受其他因素影響呈現紊亂和異常聚集狀態,晶狀體就會變得混濁,而羊毛甾醇對蛋白聚集有一定的調控作用,這或許會成為白內障藥物研發的突破口。
但上述發現目前尚處於研究階段。王蘭也認為,距離真正有效的白內障藥物上市,估計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除莎普愛思滴眼液外,網上還常見維生素C等能治癒白內障的信息。但作為較早質疑莎普愛思滴眼液的眼科醫生,崔紅平表示,「誰不想滴一滴眼藥水就能好」,可事實上很多聲稱能抑制白內障的藥物只起安慰作用。維生素C等類似的抗氧化藥物,理論上對包括白內障在內的許多疾病可能有一些延緩效果,但對白內障的效果是不確定的。
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見財新網報導:
白內障「神藥」巨額銷量背後:中國手術患者比率不及印度一半
莎普愛思緊急停牌 食藥總局要求啟動臨床有效性試驗
食藥總局:莎普愛思滴眼液廠家三年內上報療效評價結果
莎普愛思滴眼藥屢受質疑 「神藥」難替代手術
莎普愛思虛假宣傳爭議調查 毛利率95%廣告費遠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