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6上市3個多月後,曾在發布會上吸睛無數的「小米6亮銀探索版」終於面向用戶開賣。
在雷軍口中,儘管亮銀配色有著三體「水滴」的既視感,鏡面設計顏值頗高,但無奈量產工藝實在困難,發售數量僅有100臺,顯然無法滿足米粉們的購買需求。
耐人尋味的是,類似的亮銀色並非是小米6首先嘗試,早有蘋果iPod Touch和索尼Xperia XZ Premium的成功先例,現在華為nova 2 Plus也推出了亮黑色、亮銀色的魔鏡版,均未出現小米6一般的「難產」尷尬。
同是類似的鏡面設計,究竟有怎樣的不同?
下面我們就嘗試從工藝角度為大家解讀。
iPod Touch:拋光再拋光
在數碼消費領域,亮銀色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2007年,蘋果率先在iPod Touch的不鏽鋼背殼上實現了鏡面效果,配合著圓潤的機身弧線,有著驚豔的顏值。
而為了打造出這種效果,蘋果也是採用了金屬拋光工藝,用極其細小的顆粒打磨不鏽鋼,使其表面更加光潔平滑,呈現出鏡面一般的高亮效果。
但這種鏡面往往缺少保護層,很容易出現磨損和劃痕,由此也衍生了不少民間修復技術,包括用牙膏持續拋光,令人哭笑不得。
時至今日,拋光依舊是打造金屬鏡面效果的有效方法,工藝精度不斷升級。
就以蘋果最新的iPhone 7亮黑色工藝為例,已經採用了磁浴技術,將微米級的磁性顆粒溶解於載液當中,並利用磁性控制這些顆粒對浸入液體中的金屬表面進行打磨,相比傳統略顯粗大的拋光砂,磁浴可以達到微米級精度,不留任何紋路。
華為nova 2 Plus:雙金屬真空複合
近些年手機追求輕薄的鋁合金機身,相比於在不鏽鋼上實現鏡面效果,鋁合金有著更大的難度。
首先鋁合金容易被氧化而失去金屬光澤,不能長久維持鏡面的高亮效果。其次在於鋁合金硬度有限,更易被磨損和刮花,從而影響整體美觀。
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新的工藝也被引入進來,以華為nova 2 Plus的魔鏡版為例,利用雙金屬真空複合技術,在鋁合金表面附著了一層250微米的不鏽鋼層,讓不鏽鋼層接受後期的拋光處理,最終完美呈現鏡面效果。
而鋁合金作為基材,也繼續保證了整機輕盈的手感。
另外,華為nova 2 Plus還採用離子蒸鍍技術為鏡面鍍了一層保護膜,有效提升5倍硬度,讓鏡面不容易被劃傷。
索尼Xperia XZ Premium:菲林貼合
除了在金屬材質上實現鏡面效果,玻璃也是鏡面效果重要的載體。
相比於金屬材質,玻璃在光潔度與平整度有著先天性優勢,因此玻璃鏡面工藝的重點也都集中在著色方面,即如何將銀色附著在玻璃表面。
↑↑↑Xperia XZ Premium
索尼在Xperia Z5 Premium上率先嘗試了鏡面配色,後續又在Xperia XZ Premium上進行了復現,配合著日系方正的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
其銀色鏡面採用的是菲林貼合工藝,相當於在一塊透明的玻璃面板下,貼入一塊可完美貼合的鏡面貼紙,達到鏡面的效果。
菲林貼合工藝相對成熟,成本可控,廣泛應用在手機的玻璃背殼著色,比如三星S系列、Note系列。
但菲林貼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類比我們手機貼膜很難去覆蓋2.5D玻璃邊緣的情形,菲林貼合面對多曲面的玻璃也有些吃力,很難達到完全的覆蓋,並且極容易出現氣泡。正是因此,又催生了PVD電鍍工藝。
小米6:PVD電鍍
雷軍口中價值10萬的亮銀色小米6正是採用的PVD電鍍技術,這是一種真空鍍膜技術。
電鍍的過程中,數以億計的納米級顆粒在真空環境下附著沉積於玻璃內表面,多層真空鍍膜後形成鏡面效果。
相比於菲林貼合,PVD電鍍技術對於加工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要知道著色顆粒的直徑甚至小於頭髮絲的6萬分之一,此時一粒灰塵對著色的影響被無限放大,因此必須在無塵真空環境下完成。
然而對於小米6而言,這項工藝的挑戰不止於此。
小米6採用的曲面玻璃會造成顆粒附著的厚度差異,出現表面的光澤不一,導致良品率極低。
考慮到金屬會屏蔽信號的緣故,著色顆粒的選擇也很講究,小米也進行了諸多嘗試,最終才敲定了目前的方案,導致小米6亮銀版的成本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