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
1月3日,元旦小長假期的最後一天。筆者踱進附近的一家「星巴克」作一次休閒的「度假總結」。突然發現這家「洋氣」十足的咖啡店用上了紙質吸管。可不是?早在去年初,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就聯合下達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該《意見》明確,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這一規定被業內稱為「禁管令」。今年1月1日,這項禁令在全國範圍正式生效。
「星巴克」的變化說明,這項禁令得到了社會的及時反應。習慣使用塑料吸管的人,都該和它道聲再見了。
一根小小的吸管,輕若無物,簡單方便,是一些飲用品的「標配」。但如業內人士所言,塑料吸管的使用時間只有幾分鐘,但降解的時間可能長達500年;一根吸管看似無足輕重,但在14億人口的中國,累積消費掉的吸管則要用萬噸級來計數。據央視財經報導,2019年全國塑料製品累計產量8184萬噸,其中塑料吸管近30000噸。細小的事,乘以巨大的人口基數,那也會成為大事件或大問題。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不容迴避。
「禁管令」的率先施行,實則是為全面禁塑探路,提供一個緩衝。塑料吸管不能再用了,市場必須尋找到替代品。事實上,禁令之下,在各地主要城市的奶茶店、咖啡店都已經將一次性塑料吸管換成了紙質吸管,或改成了聚乳酸可降解吸管,還有一部分用可直接飲用的杯蓋來代替。在既定的目標之下,總能找到不錯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禁用塑料吸管如此,許多大事的辦成也是如此。這樣的經驗值得複製。
當然,全面禁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科技創新給出路,亦需要嚴格執法堵老路,更需要每一位國人自覺踐行。也許塑料吸管的替代品,用起來還有一些不方便,而且價格更貴。但我們需要明白,在良好目標的驅動下,不僅商家有義務嚴格執行禁令,每一位消費者也需讓度一些「不適感」。而且,有些「不好的體驗」也只是暫時的,我們相信很快就有新的技術或材料取而代之。
全面禁塑,勢在必行;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揮一揮手,不必帶上任何遺憾和眷念,告別塑料吸管,以乾淨自然的心態,以文明素質的自豪,迎接一個新的生活狀態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