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課堂上,很多人都學過一篇名為《山市》的文章,作者是「寫鬼寫怪高人一等」的聊齋先生蒲松齡。文章的內容是關於一次海市蜃樓的景象,文中景象變化多端,有時熱鬧繁華,有時清淨自然,無一例外都是人們從未見過的景象。對此,古代人感到非常奇異,稱其為「鬼市」。
究竟世界上出現的形形色色的海市蜃樓中的景象,是什麼地方的景象呢?為什麼沙漠、海洋、山林中都曾經出現過海市蜃樓?科學家對此現象又如何解釋呢?
科學家認為,當空氣的密度差異很大的時候,地球上的物體反射的光經過地球特殊的折射就會出現物體的虛像。也就是說,在沙漠和海洋等陸地大氣和天空大氣的密度差巨大的時候,某區域的物體受太陽光照射後把太陽光反射至大氣,地球大氣將這些反射光進行折射形成物體的虛像。因此,按照科學家們的解釋,海市蜃樓實際上就是一種大氣現象而已。
但很多的海市蜃樓景象是我們在地球上從沒見到過的城市場景和自然景觀,與現實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地球物體都不相同?那麼,這些海市蜃樓中被地球大氣折射的光到底是什麼物體反射出來的?
對此,科學家的看法不盡相同。部分人認為海市蜃樓是平行世界的景象,在某種渠道中通過地球大氣折射而出現在地球上。還有觀點認為海市蜃樓是一種能夠形成圖像的不知名能量場,就像磁場紊亂會出現幻想一樣。
我們不妨腦洞大開地設想,既然海市蜃樓多是在晴朗的白天出現,那藍天即是「投影幕」,而作為投影機的物體很可能是來自地球之外的「投影儀」,所以才會呈現出一幅幅從未見到過的景象。而且海市蜃樓中的實物或許是倒過來的,這樣的海市蜃樓是否變得更加有趣了?
不過,把海市蜃樓當作是地球之外投射出來的景象未免太不符合科學常理,科學中的一切都需要用數據和實驗說話,海市蜃樓的景觀究竟出自哪裡,還有待科學家們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