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從業6年的時間當中,接待了無數想要減肥的人群,而要解決肥胖問題,我可以給你一份食譜,你只要嚴格去做就會有非常理想的效果,當然你也可以去網上找一些靠譜的食譜去做,也許在短時間內也會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你能明白導致肥胖的真正原因,其實胖子這個稱號也許也不會和你有直接的關聯。
1.脂肪的轉化過程,你一定要知道
我們身體當中有7大營養物質,其中5種直接參與了人體的構造,能量轉化和細胞更新。它們分別為: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糖);維生素;礦物質。
在還是古猿的時候,大自然當中最難以攝取到的是就是碳水化合物,這類營養素大多存在於樹上的野果,除了古猿要吃,食草動物也要吃,所以,在人類不斷的進化過程中,身體基因為了適應這種能力,就開始把攝取的糖分存儲起來。這個儲存的過程在現代醫學上叫做節約基因。
這個陌生的名詞也是我在本節著重要講到的內容,因為這個基因恰恰和脂肪囤積有關。
糖在身體內的產生嚴格意義上來說有2種轉化路徑:1.蛋白質轉換成糖,2.碳水化合物轉化成糖。
一.蛋白質轉化成糖:肉類進入身體,通過層層消化以後會把蛋白質轉化成胺基酸,然後肝臟會啟動糖異生作用,把胺基酸轉化成糖類給人體使用。這種作用往往是你在極度飢餓的時候,胺基酸轉化成糖給我們人家來維持血糖的穩定。
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節食減肥的時候,你掉的往往都是肌肉,因為肌肉都是蛋白質結構,而蛋白質是由胺基酸來構成的。所以在這個轉化過程中身體不會出現脂肪。
二.碳水化合物轉化成糖:澱粉,精細白米白面,糖漿,果醬,甜品這類無異於直接吃糖。糖攝入的量基本可以確定熱量的攝入。糖類進入身體會出現2種轉化模式:1.被身體日常的勞動和運動變成所利用掉。2.用脂肪的形式存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而事實上,我們現在上班的路上是坐車,做地鐵。上班的時候基本上是以腦力勞動為主。
所以,脂肪根本無處可用。在古代節約基因可以讓我們維持身體的熱量,而現在,這個節約基因反而變成了一種對健康的威脅。
2.肌肉細胞和脂肪細胞
身體數據在尖端的儀器上會有3個指標:1.肌肉量;2.脂肪率;3.內脂脂肪指數。這3大指標會比體重更有權威性,身體永遠在找一個平衡點,肌肉比較健碩的人,他們的基礎代謝也會比較高,在攝入相同熱量的情況下,身體轉化成脂肪的概率就會略低。
如果你是一個脂肪含量比較高的人,你再怎麼去運動健身,要練出肌肉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對於身體來說,你第一步要做的首先是減脂。
所以,才有先減脂後增肌這種說法,很多人的概念中減肥就是去大量的運動,而運動強度過大,你的食慾會被打開,再加上在減肥期間你本來就吃得少,從精神層面來說,對你的堅持產生了一定的挑戰。
脂肪率減少以後,你再去做增肌訓練,這樣的效果更好,時間會更短。
3.為什麼脂肪最容易囤積在腹部
人體肌肉分布上,四肢的佔比最高,其次是後背和胸部,最後才是腹部。從胃到小腹這個部位,是身體肌肉最少的地方,這也就是代表了脂肪最容易在這裡堆積,其次腹部又是消化道的核心位置。我們身體的支撐來自肌肉和骨骼,如果這個部位的肌肉量不夠,身體必須用另外一種物質來填充,這就是脂肪。
所以,經常在鍛鍊的人深有體會,當你每天堅持在鍛鍊的時候,馬甲線人魚線在一個周期以後會慢慢出現,可是一旦停止一個月,線條就會慢慢消失,脂肪又會重新佔領高地。
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明星有著非常迷人的身材,而背後是他們每天風雨無阻,年年如一日的鍛鍊和飲食。
我用一個形象的例子:一個水杯500毫升,如果你裡面倒滿了油,水就倒不進來,如果水滿了同樣脂肪也不容易倒進去。如果倒滿的這杯水你一直不去管它,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會慢慢減少蒸發,水容量下降,油又可以倒進來了。
我是曉峰,6年營養學臨床經驗,科學減肥看我的文章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