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會看著天花板這樣想像,也許我們眼中的一粒微塵,便是一個宇宙。看窗外面狂風大作,雷聲滾滾,烏雲蓋頂,我又會這樣想:或許我們認為的龐大宇宙,只是浩渺宇宙之海其中的一滴。看向窗外邊的桂花樹,被風雨打得搖頭晃腦,心裡想著這宇宙可真是太奇妙了。
宇宙之外
伽利略在世的時候製作了第一個望遠鏡,第一次用來觀星,雖然都是太陽系內的行星,但這也是人類天文史上的一大步。17世紀初,人類才剛剛開始用望遠鏡觀測宇宙,至今不過400年而已。在之後的近300年裡,人類的目光僅局限在銀河系裡,雖也發現了遙遠的恆星,但是不敢確定到底是不是在銀河系之外。從1609-1924年,這麼久的時間裡,人類還不知道銀河系之外還有沒有星系。1924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利用當時世界上最大口徑的望遠鏡(2.5米口徑)發現了仙女星系裡的造父變星,因此才確定了仙女星系距離我們有多遠,這才發現仙女星系遠超銀河系的範圍,仙女星系也是如同銀河系一樣是一個龐大的星系。也是在此之後,人類才發現宇宙原來如此精彩。
看來,我們了解宇宙的時間並不久遠,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獲得了如今的成就,已屬優秀。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描述了宇宙的基本架構,特別是對於引力的闡述,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爆炸宇宙論描述了宇宙的起源與演化,暗物質暗能量的存在顯示出宇宙不像表面看起來那樣的簡單。100年前人類發現了河外星系,那多少年後,人類能夠發現宇宙之外呢?
有猜想認為,宇宙之所以在起始時大爆炸是因為能量的不穩定,但是這種能量的不穩定在真空中不可能獨此一例,也就是說這樣的大爆炸可能爆發過多次在不同的地方,我們的這個宇宙只是眾多爆炸點其中一個,即宇宙海洋裡的其中一滴而已,說白了宇宙可能有無數個。無數個宇宙自然有無數個規則,有的宇宙裡有星球有的就沒有,但是如果基數足夠大幾近無限的話,那肯定就會有相同的宇宙出現。
我們不能以上帝視角去欣賞宇宙的模樣,目前主流看法是宇宙是有限而無邊界的,怎樣去理解這句話呢,比如一個氣球,我們生活在氣球表面,無論是氣球裡還是氣球外,都是另一個維度的,我們無法感知,所以在氣球表面可不就是有限無邊界嗎。當然宇宙的形狀不可能真像氣球那麼簡單,這裡描述的只是比喻,主流看法認為宇宙的形狀與宇宙臨界密度直接相關,這個臨界密度就是物質的密度,之前的觀測數據得到的宇宙臨界密度是每立方米約5.7個質子質量,現在得到的是每立方米約6個質子質量,這表明宇宙可能是一個封閉的三維球面。
難道宇宙就是一個個球面,這著實讓人難以理解,特別是牽扯到維度時,讓原本趨向於簡單的幻想變得複雜起來,還不如之前那種簡單的幻想:宇宙之外是宇宙,宇宙就是一個個氣泡,無數個氣泡在宇宙之海裡。現在呢,有的猜想說宇宙是膜宇宙,還有說宇宙是循環宇宙,即反反覆覆的膨脹坍縮再爆炸,總之關於宇宙的猜測很多,關於它的模樣也很多,至於宇宙之外有什麼,在沒有確切的答案之前,不如依舊懷揣最初的那個幻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