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人類了解到地球不是宇宙中心之後就在不斷地對外探索,希望能找到地外文明存在的線索,滿足自己對外星文明的好奇。近些些年只要技術進步一點,人類尋找外太空文明的方式就改進一點。歲月在變,但是人類渴望尋找到外星生命的熱情卻不曾改變。
早在1972年和1973年,先驅者號計劃就各攜帶了一塊細小的先驅者鍍金鋁板,上面繪有一名男性及女性的身體構造圖像,以及太陽與地球在銀河系裡的位置等信息飛往了宇宙深處,期待外星高智慧生物捕獲探測器後能知道,在距離它們非常遙遠的宇宙某個角落裡,有一個叫做人類的地球物種存在。也許是那些年科學家們受到了某種感召,在之後的幾年裡他們對地外文明的探索方式又進行了幾次大的嘗試,這其中就包括了1974年通過阿雷西博天文臺向距離地球25,000光年的球狀星團M13發射無線電信息,以及1977年隨兩艘旅行者號探測器發射到太空的金唱片,人類努力向宇宙的各個方位和地區發出人類存在的信號,希望能獲得回應。
先驅者號鍍金鋁板
可是幾十年過去了,儘管人類依舊沒有放下太空探索的腳步,但是宇宙仿佛對我們人類一點都不感興趣,一直對我們保持沉默,從來不對我們做任何的回答。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在弄明白這個事情之前,我們首先要解決一個原始的問題:宇宙中除了地球上的人類,是否有可能出現其他高等的智慧生命嗎?
我們都知道生命賴以生存的核心要素是環境,只有適宜的環境才能誕生生命,而足夠穩定的環境帶來生命的進化,之後才會出現高等的智慧生命。那麼我們之前提的問題就可以轉化成,地球這樣的行星是宇宙中的特殊存在嗎?如果我們能找到類似於地球環境的其他星球,是不是就可以推斷出在宇宙的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出現跟我們一樣的高等智慧生命呢?
關於之一點,美國科學家通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多年的數據觀測,在2011年的時候公布了一項研究發現,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可能至少擁有20億顆類地行星。而更誇張的是,宇宙中與銀河系類似的星系有500億個左右!如果每一個星系都擁有20億顆類地行星,這將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量級。既然地球並不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那麼有理由推斷出高等智慧生命體的存在形式除了我們人類還有其他的可能形式。
既然宇宙中有可能存在其他的外星生命,為什麼沒有其他的文明體系回應我們的呼喚呢?這裡我們不做結論,不過可以提供幾種可能的猜想,大家不妨跟我一起來開開腦洞!
美國生態學家艾利斯·席瓦爾(Ellis Silver)曾經在他的書《HUMANS ARE NOT FROM EART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EVIDENCE》中提出,人類的起源並不在地球,而是在20萬年-6萬年前被外星人送至地球的,目的是囚禁在宇宙中犯了罪的靈魂,並希望他們在地球中學習悔改。
他指出人類經過這麼多年的進化,卻一直有許多不適應地球生態的特徵,例如人總是對地球重力感到不適,久站或者久坐之後會關節就會受不了,產生諸如腰痛之類的感覺。即便如此,人類進化後還是保留了直立行走的形態。
並且相比於其他動物,人的皮膚非常的脆弱,無法適應長時間暴曬,否則會引起皮膚損傷。另外人類分娩方式也非常的不利於生存,因為新生嬰兒頭部過大,導致生產過程非常的困難等等。這些特徵都用於佐證人類不是源生於地球,只是被流放到了這裡。而地球的重力,加上外太空沒有氧氣等,令人類只能留在地球,就如一個巨型監獄。
與之類似的還有一種動物園假說,同樣的也是說人類是被外星人關在了地球這個牢籠裡,只不過人類不是被流放,而是被飼養!人就像動物一樣是被限定在了地球這個區域圈養了起來,大概目的就是為了觀察人類。而為了不讓人類逃離,外星人將地外文明的一切信息都屏蔽掉了。所以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向外發送信號,都不會有回覆。
總結一下這兩種假說就是,我們人類是被關在了地球,而背後的主謀就是我們一直在苦苦找尋的地外文明。不是不存在外星人,是它們故意隱藏了自己,不被我們發現。
這個可能知道的就比較多了,在科幻小說《三體》中就提出,在宇宙的各個星際文明之間存在著這麼一條法則,叫做「黑暗森林法則」。
黑暗森林法則指的是,文明和文明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溝通,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任,一旦接觸,往往都是立即消滅對方。每個文明都好比一個帶槍的獵人行走在黑暗的森林之中,大家都盡力隱藏自己的存在,一旦發現了有其他的物體,為了保護自己,不管是什麼都會首先選擇開槍幹掉。所以為什麼外星人都不回復地球人,是因為怕暴露自己的坐標被其他的星際文明給毀掉。
相反我們人類好像就天真的很,一直在往外暴露自己,所以這些年科學界也不斷有反對的聲音,警告人們不要主動去聯繫外星人,因為我們無法確認地外文明對地球人類到底是一種什麼態度,萬一他們也是殘暴貪婪的,那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不就是引狼入室了!
首先這裡我們要探討一下,何為生命?我們怎麼去定義生命的形式?
我們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是通過我們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一旦超出這五感的範圍,我們就無法直接的察覺了。而我們對生命的定義基本也是在這個範圍內的,常規的認為生命首先得是「活」的個體,最起碼是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無論是靠我們眼睛還是藉助其他的儀器設備,一定要有視覺感。另外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意識,如果像石頭一樣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是不行的。
這裡我們大膽的假設一個問題,如果有一種物體,我們現在無法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有自己的意識,並且可以影響我們的物質世界,這算是生命嗎?
這就涉及到維度的問題了,我們現在能感知到的維度是三維(不包括時間),如果生命的存在形態是更高的維度,那麼我們將很難察覺。就比如我們說的精神信仰或者是意識等,就超出了三維世界的範圍。即便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確實是存在的,並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當然這個不算是生命,但是有一種東西卻是沒有實體也有意識。
說到這裡,有的人可能就會想到生活中的例子——神。在各種宗教的教義裡面,都有一種至高無上的存在,它就是神。雖然我們沒有誰說見過或者是實實在在的感受過神的存在,但是在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於自己信仰裡面的神。
神到底存不存在我們是無法驗證的,但是幾乎所有人類對此都保持著一個共識,那就是神是有自己意志的,並且它的智慧遠遠超過我們人類,它的能力幾乎是無所不能。這種認知是不是像極了低等級文明在高等級文明科技面前的卑微感。
如果外星文明就是像神的文明一樣存在於更高的一種維度,或者我們腦洞再開大一點,神就是一種外星文明的存在形式,那我們一直苦苦追尋的外星文明是不是就很尷尬了?
人類一直在期待著宇宙高等級文明的回覆,但是有可能它就一直在主宰著我們的世界,而我們卻還在眼巴巴的等待大型的宇宙飛船突然降臨地球,拿著我們看不懂的高科技與我們會面。這時我們是否要反思一下,我們等的到底是我們想像的結果還是宇宙真相,我們對整個宇宙又了解多少?
這裡給大家看一張非常有名的照片,叫暗淡藍點。這張照片是1990年旅行者1號在完成其首要任務之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出指令指示太空船向後看以拍攝它所探訪過的行星。在整張照片裡,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大小隻佔整張照片的0.12像素,而這張照片所拍攝到的範圍只是整個宇宙空間裡的一個小角落,由此可以看出我們地球是多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如果我們再進一步縮小到人類整個族群,又是多麼的微乎其微。
暗淡藍點照片
最後我想引用美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博士所著的《暗淡藍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中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再看看那個光點,它就在這裡。這是家園,這是我們。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每一個獵人與職員,每一個英雄與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每一個國王與農夫,每一對年輕情侶,每一個母親和父親,滿懷希望的孩子、發明家和探險家,每一個德高望重的教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每一個「超級明星」,每一個「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在這裡——一個懸浮於陽光中的塵埃小點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