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啟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暗物質和暗能量被稱為21世紀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晴朗天空中的「兩朵烏雲」,揭開暗物質、暗能量之謎,將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可能導致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3月18日,國家「973」計劃項目「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實驗預研」在京啟動。這標誌著中國科學家將向揭開「兩朵烏雲」之謎發起挑戰。

「隨著越來越多和越來越精確的宇宙學數據的獲得,暗物質、暗能量存在的證據變得越來越清楚。而伴隨著一系列更高精度的天文學觀測實驗的實施,預示著宇宙學研究的黃金時代已經開啟。」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所所長吳嶽良說。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天體物理研究的瑞士籍科學家弗裡茲·茲威基研究了星系團內星系的運動。星系團中的星系因被自身引力束縛,運動速度與引力必須達成平衡才不致出軌。而茲威基發現,星系團內星系遠遠不足以產生如此大的引力,一定還存在人類看不見的其他物質,並首次提出暗物質存在的可能性。

而暗物質存在的直觀證據是引力透鏡現象。當遙遠星系發出的光途經某個星系團附近時,光線就會因星系團引力偏折,這時的星系團就好似一個透鏡,朝這個方向望去就會看到巨大的光弧甚至同一個星系的幾個不同鏡像。

「現代宇宙學認為,整個宇宙中物質佔27%左右,暗能量佔73%左右。而在這27%的物質中,暗物質佔90%,夸克物質佔10%。」吳嶽良解釋說,所有已知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夸克物質也就是現今為止人類能解釋其基本粒子構成的所有物質。但暗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仍然是個謎,甚至對於暗物質粒子的質量是多大,仍在幾十個數量級上無法確定。

19世紀末物理學晴朗天空中的「兩朵烏雲」:麥可遜—莫雷實驗和黑體輻射實驗給物理學界帶來了革命性變革,促使「新理論」——「量子論」和「相對論」的發現,極大地推進了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吳嶽良認為,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問題同樣需要發展和建立新的理論,一旦取得突破,將帶來一場重大的物理學和天文學革命。根據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和目前關於宇宙加速膨脹的天文觀測,暗物質、暗能量與宇宙將來的演化密切相關,通過暗物質、暗能量的研究,人類對物質、時空和宇宙的起源等基本問題將會有更深的認識。

為此,2009年,科技部批准「暗物質、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和實驗預研」項目,中科院多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原子能科學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參與其中。

吳嶽良介紹說,目前,我國科學家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無論在理論模型和方法,還是實驗探測和技術方面都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實驗方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利用先進薄電離量能器(ATIC)探測器發現高能電子能譜的「超」,可能與暗物質湮滅有關,結果發表在2008年11月20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併入選美國物理協會和歐洲物理協會各自評選的2008年度世界物理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多位實驗物理學家參與了義大利DAMA實驗組對暗物質的長期探測,報導了有關暗物質粒子的可能信號;上海交通大學在暗物質直接探測的XENON探測技術方面已有基礎;清華大學在低本底、低能量閾高純鍺探測器方面開展了長期研究。

在理論方面,中科院理論物理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提出了解釋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論模型和機制,做出了具有國際影響的工作。

「很多方面已有了長期的工作積累和研究結果。我國已具備了開展這方面理論研究和實驗探測的基礎以及實驗所需的合適條件。」吳嶽良說。

與此同時,我國科技領域已有的一些重要進展也為破解這一世界重大難題提供了必要條件。例如,我國現有的衛星平臺完全能滿足暗物質空間探測要求。

據了解,目前清華大學和二灘水電站合作,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埋深的暗物質地下探測實驗室——四川省錦屏山地下實驗室,埋深達2500米(水當量埋深達6000多米),預計年內可完工。

此外,我國科學家已經登上南極冰穹A(DomeA),而南極冰穹A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條件最好的開展暗能量和暗物質研究的地面觀測站址之一,因為這一地點具有最佳視寧度、最佳大氣透明度、最長的連續觀測時間等有利條件。

據吳嶽良介紹,該「973」計劃項目課題設置為5個,分別是暗物質的理論研究及相關新物理唯象、暗物質的空間探測實驗研究、暗物質的地下探測的前沿技術預研、暗物質噸級液氙探測器的預研和暗能量的理論研究及地面探測方案研究。

該項目的總體學術思路是:發揮理論先行和實驗預研的作用,強調理論研究與實驗探測設計相結合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從地下、地面到空間多種手段互為補充,構成有機整體,為開展對暗物質的間接和直接探測提供可靠的物理依據和可行的實驗設計及有效的探測方案,推進我國空間衛星的天體粒子物理實驗平臺、四川錦屏國家深部地下實驗室,南極冰穹國家地面天文望遠鏡觀測實驗基地的建設。

「項目集中了國內在暗物質和暗能量領域的主要優勢單位,組成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隊伍。」吳嶽良說,研究隊伍有開展暗物質和暗能量理論研究需要具備的堅實理論基礎,包括粒子物理理論、引力理論、大統一理論(如超弦理論)等基本理論;有加速器、探測器建造和相關技術及國際合作的豐富經驗;有長期相關實驗組的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曾說:「了解暗物質和暗能量,是人類向21世紀科學史的大挑戰。」據了解,美國和歐洲已分別於2006年和2008年開展了暗物質、暗能量的研究計劃。

「暗物質研究的發展趨勢,必將從天文觀測轉向對暗物質粒子性質的實驗探測。從現在開始的10至20年將是暗物質探測最重要和關鍵的時期。在暗物質、暗能量國際重大前沿研究領域,我國科學家應該有所作為。」吳嶽良說,「希望我國科學家齊心協力、優勢互補、通力合作、努力拼搏,經過項目5年的支持,獲得跨越式發展。」

相關焦點

  • 暗物質與暗能量
    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例如中意科學家合作組DAMA實驗,丁肇中先生領導的AMS實驗,正在進行著各種加速器和非加速器實驗,試圖找到這種暗物質粒子。 暗能量是近年宇宙學研究的一個裡程碑性的重大成果。支持暗能量的主要證據有兩個。一是對遙遠的超新星所進行的大量觀測表明,宇宙在加速膨脹,星系膨脹的速度不象哈勃定律描述的那樣,是恆定的,而是在不斷加速。
  • 世界暗物質日:專家聚焦三類實驗尋找暗物質粒子
    最流行的理論猜想是一種具有弱相互作用重粒子,而通過大型對撞機、在外層空間間接探測、深地實驗直接探測等三種類型實驗來尋找暗物質粒子,近30年來一直是國際粒子物理實驗的熱點之一。他表示,暗物質和暗能量對物理學的嚴峻挑戰,也意味著物理學面臨重大突破的機遇。物理學正處於重大革命的歷史前夜,希望中國物理學家能夠對這場革命作出重大貢獻。
  • 973計劃項目「面向三元空間的網際網路中文信息處理理論與方法」啟動
    973計劃項目「面向三元空間的網際網路中文信息處理理論與方法」啟動    清華新聞網2月27日電 2月25日,國家「973計劃」項目「面向三元空間的網際網路中文信息處理理論與方法」啟動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啟動會由該項目首席科學家、計算機系教授孫茂松主持。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或者說,我們通常意義上熟悉的原子、分子,以及原子、分子所組成的物質佔宇宙當中物質的多少呢?這個問題很難從理論的角度去回答,但是宇宙學觀測已經給了這個問題一個答案:我們通常所熟悉的原子、分子所組成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的大約5%,其他25%是一種所謂的「暗物質」,而更多的70%被稱為「暗能量」。
  •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有效利用,將為中國人爭取到至高無上的地位
    試想,如果這一偉大的實驗是由中國的科學家設計出來的,那麼全中國都將為此而受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什麼是一個國家,產生出強烈的愛國之情。誰能夠率先研究出暗物質炸彈,誰就能成為世界秩序的奠基者。有了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協助,一個人甚至能夠從落後幾十年的地位,一舉躍升到領先成千上萬年的至高無上的地位。
  • 暗物質和暗能量理論過時了嗎?
    我們甚至直接研究了實驗室中的反應,事情的行為和我們的理論預測的一樣精確。我們變化的唯一因素是光子與重子的比率,它告訴我們宇宙中每個質子或中子(重子)有多少個宇宙光子(光粒子)。現在,我們已經進行了全部測量。諸如COBE、WMAP和Planck之類的衛星已測量出宇宙中有多少光子:每立方釐米空間411個。
  • 暗物質和暗能量
    暗物質和暗能量暗物質和暗能量概念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更多的科學家開始接受這兩個概念。量子力學和相對論似乎都沒有涉及這兩個概念。我們已經知道的物理理論也難以理解暗物質或暗能量。因此這被稱為21世紀物理學大廈上空的兩朵烏雲,與20世紀初物理學大廈上空的兩朵烏雲如此類似。相對論預言的引力波得到了直接證實,這進一步地體現了相對論的正確性,但是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依然是不相容的,卻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都是正確的,這是困擾物理學家近百年的問題。 看來,物理學實際上是面臨三大問題,暗物質和暗能量以及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融洽。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目前探索暗物質有什麼進展了?
    為了顯得更博學,說暗物質都會順帶提一句暗能量。其實吧,把「暗能量」和「暗物質」放一起是很業餘的(呃,我本來就是業餘的),兩者雖然同屬「暗」字輩,本質上卻大相逕庭。古人把解釋不了的現象歸結於上帝,科學家遇到解釋不了的現象,就把這黑鍋甩給「暗某某」,「暗」這個字並不是一種分類,而是「黑鍋」的意思。暗物質和暗能量都是背鍋小能手,先簡略說說「暗能量」背的這口鍋。
  •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中國最精銳的物理學家正在佔領的最先進科技高地
    這一個世界上如果還有比核聚變更強的東西,那麼就同存在於宇宙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有關的暗物質炸彈了。根據霍金的黑洞理論,宇宙並非是空洞的,宇宙是在膨脹中的,而這些理論都同暗能量的增加相關,生活中的能量其實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為了只有用高科技、高精度度設備才能見得到的東西。
  • 負質量理論:暗物質、暗能量,能否得到統一
    一個異想天開的藝術家對於暗物質的遐想。圖片版權DAVID KASHAKHI/GETTY IMAGES宇宙中可能充滿了一種不可見的流體,它具有負引力,即排斥力而非吸引力。英國牛津大學的傑米·法恩斯將這一理論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如果該理論正確的話,就能夠單獨解釋宇宙中兩個最神秘的現象:暗能量和暗物質。
  • 當中國成功利用暗物質和暗能量,將能夠帶領人類走多遠的距離呢?
    這一個世界上如果還有比核聚變更強的東西,那麼就同存在於宇宙中的暗物質和暗能量有關的暗物質炸彈了。 根據霍金的黑洞理論,宇宙並非是空洞的,宇宙是在膨脹中的,而這些理論都同暗能量的增加相關,生活中的能量其實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為了只有用高科技、高精度度設備才能見得到的東西。
  • 什麼是暗能量,暗物質?
    也許這是愛因斯坦引力理論長期丟棄的結果,其中包含所謂的「宇宙學常數」。也許有一些奇怪的能量流體充滿了空間。也許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存在一些問題,而新理論可能包括某種創造宇宙加速的領域。理論家們仍然不知道正確的解釋是什麼,但是他們給了解決方案一個名字。它被稱為暗能量。什麼是暗能量?更多的是未知的。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我們來聊一聊,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解釋,暗物質貢獻引力,努力把物質拉向一起,暗能量則貢獻壓力,努力讓物質相導憶離,努力讓物質相互遠離,因為兩者都無法直接觀測,所以它們都姓「暗」,好啦今天的視頻就到這裡,目前的觀測表明,宇宙中的常規物質只佔總能量的4.9%,暗物質佔26.8%
  • 暗物質,暗能量?
    不過以現在的觀點看來也不算什麼,現代物理認為宇宙中存在著暗物質,暗能量。按當時的觀點來看也是難以理解的。2:麥可遜-莫雷實驗的零結果。以太說認為以太是光媒介質,那麼地球在以太中運動,在地球上各個方向的光速與地球運動應該符合伽利略變換,即C+V和C-V。麥可遜-莫雷實驗正是測量C+V和C-V中的V,得到結果為零。這一結果讓當時的科學家不解。
  • 什麼是暗物質和暗能量
    我們來聊一聊,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解釋,暗物質貢獻引力,努力把物質拉向一起,暗能量則貢獻壓力,努力讓勿質相導憶離,努力讓物質相互遠離,因為兩者都無法直接觀測,所以它們都姓「暗」,好啦今天的視頻就到這裡,目前的觀測表明,宇宙中的常規物質只佔總能量的4.9%,暗物質佔26.8%,剩下的68.3%
  • 應該怎麼理解暗物質與暗能量?
    科學界現在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我今天還看到一個說法,說是有一位科學大神~哥倫比亞大學天體生物學主任Caleb Scharf說,暗物質有可能是外星文明體弄出來的玩意,甚至很可能就是外星文明體本身。這當然是扯淡。時空通訊雖然不是科學大神,但對於並非建立在科學理論依據上的胡思亂想隨意說法是不認同的。
  • 人類在解決暗物質和暗能量的過程中,能學到什麼「不得了」的知識
    據他推斷,這只能意味著,「宇宙中,暗物質的密度要遠遠大於可見物質的密度」。後續的研究表明,在宇宙的初創階段,如果沒有暗物質產生的引力將原始材料聚集在一起,星系永遠都不可能創生。 暗物質並非比較不起眼的普通物質,這樣解釋遠遠不夠。
  • 證實暗物質存在只差最後一環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暗物質存在實驗的6個有關特徵中,已有5個得到確認,進一步顯示宇宙射線中過量的正電子可能來自暗物質。這是AMS實驗自19年前啟動以來,第二次正式公布研究結果。丁肇中特授權東南大學在國內發布AMS實驗最新研究結果。
  • 暗物質和暗能量也許是外星人變的
    有些天文學家注意到,現階段對暗物質的實際觀測和其理論模型有不吻合的地方,從而認為暗物質的內部活動更為豐富複雜,至少其部分組成物質具有通過長程力相互作用的粒子。暗物質對我們來說是暗的,但實際上應該發出人類探測不到的光。如果是這樣,暗物質就不會那麼簡單,它也許就是擁有超先進技術的生命形式,或者是宇宙中大多數生命的存在形式。
  • 暗物質暗能量在宇宙的分布均衡嗎?
    現代天文學通過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形成、天文觀測和膨脹宇宙論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約68.3%的暗能量,26.8%暗物質,4.9%的重子物質組成。全世界的專家學者們研究暗能量、暗物質,基本上都建立在宇宙爆炸、宇宙膨脹的基本理論基礎之上,基本證明了暗能量和暗物質的存在,但仍然沒能找到暗能量和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