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鎮汙水這一浩瀚的藍海中,中小企業如何一展所長,做到遊刃有餘?北京中斯水靈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斯水靈」)一直致力於中小型生活汙水處理,目前業務逐漸向屠宰廢水、養殖廢水、食品廢水、釀酒廢水領域拓展。
在2018(第四屆)環境施治論壇上,中斯水靈執行董事陸偉東介紹了VFL垂直流迷宮工藝在村鎮汙水處理中的實踐。同時,北京市昌平區北流村汙水處理站項目喜獲2018年度中國鄉鎮汙水處理優秀案例。
陸偉東 中斯水靈執行董事
VFL垂直流迷宮工藝
陸偉東介紹,VFL是一套成熟的技術,1990年VFL誕生於歐洲,1992年第一個汙水處理設施(900L/天)啟用,2012年VFL來到中國,2017年已超過100個項目,日處理規模10萬噸左右。
陸偉東現場介紹了VFL垂直流迷宮的原理,具體原理如下:
組合池最前端是1區-厭氧、缺氧區(垂直流迷宮Vertical Flow Labyrinth結構)。這個區域內置豎嚮導流板,將厭氧區和缺氧區隔成若干個串聯豎向流的反應室,汙水通過重力流從第一格到最後一格上下折流。汙水從1區最後一格上部流入2區。
2區是好氧區,好氧區池底配有管式微孔曝氣器,向池內好氧微生物提供氧氣。
3區是沉澱區,好氧區的混合液從隔板縫隙進入沉澱區泥鬥下部,然後由下向上流動,水流流速漸緩,汙泥沉降下來,上清液從不鏽鋼排水槽收集後排放。
沉澱區每個泥鬥底部都設汙泥回流管,沉澱下來的汙泥不斷通過回流被輸送到前面的缺氧區、好氧區。
陸偉東介紹,反應器左右對稱,中間狹長的部分為汙泥池,可根據水量確定啟動單邊還是雙邊。反應器厭氧區和缺氧區均為垂直流迷宮結構,反應器內置豎嚮導流板,將反應器分隔成幾個串聯的反應室,每個反應室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上下流式汙泥床系統,其中的汙泥以顆粒化形式或絮狀形式存在。水流由導流板引導上下折流前進,逐個通過反應室內的汙泥層,進水中的底物與微生物充分接觸、反應而得以去除。反應器的最前端為厭氧區,汙水沿導流板先後進入厭氧區、缺氧區、好氧區和沉澱區。
VFL垂直流迷宮工藝優勢
陸偉東提到,VFL技術是一項經過國際和國內市場長期檢驗的成熟穩定簡單可靠的先進技術,非常適合目前國內中小型汙水處理廠的總體設計。具有以下工藝優勢:
一、 VFL技術抗衝擊負荷能力強,不需要調節池
工藝的核心是厭氧區和缺氧區結構上採用垂直流迷宮式結構,使厭氧缺氧區在同樣有效容積下流程最長,汙水不會短流,與汙泥接觸最充分;反應器前端脈衝進水,使汙水與新補充的汙泥混合反應。
另一技術核心是系統的汙泥回流控制,不斷將沉澱區汙泥輸送到反應器缺氧區前端,重新參與水處理過程,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補充流逝的汙泥,並降低進水負荷,最大限度地提高反應池抗衝擊能力,前端不需設調節池。另外,可通過回流保持一定的流速,使汙泥層處於懸浮狀態。短時間內極限衝擊負荷可以承受200%。
二、 VFL技術出水水質好,穩定達標
VFL工藝具有獨特的汙泥循環路線,沉澱區泥鬥內的活性汙泥一部分回流到缺氧區前端,反硝化在較長的缺氧流程中進行非常徹底,並充分利用汙水中的碳源(BOD)。
另外,缺氧區中部的汙泥不斷回流到迷宮格最前端,汙泥沿迷宮格保持流動性,並由於迷宮上下折流的結構保持高的汙泥濃度,迷宮部分汙泥濃度7-8g/L,好氧部分4g/L左右。這使得汙水中有機物降解徹底,脫氮作用出色,遠遠超出國內其它工藝。
最難得的是系統啟動後在不同氣候條件下,進水水量水質的波動下,都能夠保證穩定的運行,出水可達到北京市新地標(DB11890-2012)。
三、VFL技術產泥量極低
系統在高汙泥濃度下運行,混合液回流比例大,使各單元兼具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的一些優點,整個流程中汙染物質濃度梯度較小。尤其是好氧區在低負荷下運行,活性汙泥中微生物處於內源呼吸期,不會產生汙泥膨脹現象,而且產泥量低,是一般工藝的產泥率的1/10,因此1000噸/天以下規模的不需要汙泥濃縮、脫水設施,汙泥就地處置,節約投資和運行成本,大大降低運營管理的工作量。
四、VFL汙水廠無任何臭味,環境友好
VFL技術通過對系統運行管理的優化,實現整個組合池沒有任何臭味,包括厭氧區和汙泥區。該工藝從根本上解決了汙水廠的臭味問題,因此適宜將汙水站建在任何對環境要求嚴格的區域,不需設任何除臭裝置。
五、全自動運行,遠程監控,無人值守
VFL工藝在確保出水質量的前提下, 更注重汙水處理廠建設與運營成本的有效降低。
除去了傳統汙水處理工藝中不必要的環節和設備,大幅減少了汙水處理廠的能耗,現場雖然無人值守,但運行情況、設備情況及事故報警均通過網絡傳輸到公司控制平臺,同時採用遠程監控的方式對水廠進行管理。
編輯:徐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