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歷史永遠銘記》裡的馬海德和周蘇菲
周蘇菲
電視劇《歷史永遠銘記》,演員和周蘇菲合影
1、一見鍾情
1939年冬季的一天,藝術學院學習的周蘇菲匆匆敲開一個窯洞的門。
周蘇菲,1919年生於浙江舟山。1939年,從上海來到這裡的藝術文學院學習。周蘇菲因長途勞頓和水土不服,感冒發燒,鼻子不通,前去尋求醫生的幫助。
門開了,一位身穿灰色八路軍軍裝,鬍子拉碴的年輕人,猛一看,是一位粗獷的西北漢子,但仔細一看,有長相奇特:高高的鼻梁,深深的眼窩。竟然是一位外國人!
這個外國男人是誰?他為何出現在這兒的窯洞裡?
他就是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州,1933年,馬海德從瑞士日內瓦大學臨床診斷學博士畢業後,便與兩位同學前往中國上海考察當時流行的熱帶病。
馬海德在上海九江路開了一家診所,經常與許多進步人士聚在一起。
1936年,馬海德同埃德加·斯諾前往陝西北部採訪。後來,斯諾離開,馬海德選擇獨自留下。1937年2月10日,他改名馬海德。
馬海德
門打開的那一刻,馬海德眼前一亮,心一下子被擊中了,周蘇菲時年20歲,青春貌美,身材高挑,被譽為第一美女。1940年春節,馬海德邀請周蘇菲出去散步,周蘇菲心裡十分複雜,也產生過猶豫。馬海德的衣食住行與普通人無異,住窯洞、吃小米飯,並且醫術醫德都很高,戰士和老鄉們都很喜歡他,但他畢竟是個美國人,所以,周蘇菲多少還是有些顧慮。但她轉念一想,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大家都在歡度春節,馬海德卻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獨在異鄉為異客,是多麼值得敬佩啊。經過認真思考,周蘇菲開始了和馬海德的正式交往。
2、喜結連理
延河畔的羊腸小道上,留下了馬海德和周蘇菲的無數腳步,他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馬海德和周蘇菲談自己的身世,談童年生活的辛酸,談決心獻身事業的願望。他真摯、坦誠,深深吸引了周蘇菲,為馬海德的高尚情操所感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互了解,兩人的心越靠越近,馬海德受到愛情的滋潤,心情更加愉快,工作更加積極。終於有一天晚上,他向周蘇菲傾訴了自己的愛意,希望和她結婚,一起組建家庭。接連好幾個夜晚,周蘇菲都無法安然入睡,她知道,馬海德是真誠的,是值得託付終身的,而且自己也對他產生了愛情。最終,周蘇菲答應了馬海德的結婚請求。
1940年,馬海德與第一美女周蘇菲喜結連理,婚後育有一子周幼馬。
周蘇菲、馬海德和周幼馬
1942年起,馬海德調到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工作,經過馬海德的精心籌建,一個以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為總院,八所中心醫院,二十四所分院的延安醫療網逐步形成。據統計,在1944年至1947年間,馬海德診治的病人高達四萬餘人次。
馬海德、周蘇菲家庭照
3、拋棄美國籍,剷除麻風病
1949年,馬海德提出加入中國國籍請求,獲得批准。1950年,馬海德成為第一個正式獲得我國國籍的外國人。
1950年後,馬海德的工作重點是性病和麻風病的預防和治療。1953年,中國皮膚性病研究所在他的提議下成立。到六十年代中期,全國性病病例得以大幅減少。1962年,馬海德的父親在英國《泰晤士報》上讀到了一則關於兒子的消息,非常激動。在敘利亞大使館的安排下,這對二十九年不曾見面的父子,終於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一年後,馬海德的父親便離開了人世。
後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馬海德遭到批鬥、抄家,周蘇菲也被抓去批鬥。這時,好多人勸他回美國,而馬海德毫不動搖,稱自己是中國人,就要待在中國。
馬海德在為麻風病人做檢查
1985年,在馬海德的籌劃下,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在中國召開。中國50多萬麻風病人,得到了有效救治。因為馬海德對人類健康衛生事業的巨大貢獻,獲得「甘地國際麻風獎」。
1988年10月3日,馬海德病逝,享年78歲。
骨灰灑入延安的延河。那裡有他的青春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