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億年,465億光年,人類能看到怎樣的時空極限?

2020-12-06 火星科普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宇宙就在那裡等待我們去觀測,想要深入了解宇宙,我們就需要深入觀測宇宙。由於光速是有限的,隨著觀測距離的增加,我們能夠看到越來越早之前的宇宙。那麼,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極限在哪裡?

肉眼可見的極限

最初,人們直接通過肉眼來觀測宇宙。但宇宙太大了,我們只能看到宇宙的極小一隅,很多暗淡的天體都無法看到。夜空中那些肉眼可見的恆星都在銀河系之內,而且毗鄰我們的太陽系,它們的距離大都只有幾十光年至幾百光年,很少有超過1000光年。相比之下,銀河系的尺度在10萬光年級別。

雖然我們通過肉眼只能看到太陽系附近的恆星,但我們還能看到銀河系之外的天體——四個河外星系,它們分別是16萬光年外的大麥哲倫星系、20萬光年外的小麥哲倫星系、250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和300萬光年外的三角座星系。前兩個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後兩個是本星系群中的另外兩個大型星系。

但對於浩瀚的宇宙而言,300萬光年的距離近在咫尺。理論上,我們可以觀測到以地球為中心,向外延伸465億光年的巨大範圍。

在這個可觀測宇宙中,河外星系不止4個,而是多達2萬億個。在可觀測宇宙之外,還有更加浩瀚、更加未知的不可觀測宇宙。為了看到更遠的宇宙,我們需要藉助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中的宇宙

自從伽利略在17世紀初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宇宙以來,天文望遠鏡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人類能夠製造出口徑超過10米的天文望遠鏡,這能夠聚集到來自遙遠天體發出的微弱之光,從而讓我們窺視到宇宙深處。

此外,人類還把望遠鏡送入太空。在沒有大氣幹擾的情況下,太空望遠鏡能夠獲得絕佳的觀測條件,看到宇宙中那些最為暗淡最為遙遠的天體。在太空望遠鏡中,於1990年升空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最具代表性,這架仍然正在太空中超期服役的望遠鏡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哈勃拍攝到了美輪美奐的宇宙照片,有些是正在誕生恆星的星雲,有些是星系中心的疑似超大質量黑洞,還有些是正在碰撞的星系。如果要說哈勃的代表作,那麼,哈勃深場系列最具影響力。

哈勃太空望遠鏡對著天空一片看起來完全空無一物的黑暗區域,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觀測,結果捕捉到了超過5000個遙遠的星系,它們位於132億光年之外。也就是說,哈勃接收到了這些星系在132億年前發出的光,這是來自宇宙誕生之後僅6億年的光。

天文望遠鏡的極限

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達到了觀測極限,它最多只能看到134億年前的宇宙。如果未來能夠製造出比哈勃更強的望遠鏡,我們能否看到非常久遠之前的宇宙呢?甚至是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的景象?

答案是否定的。天文望遠鏡不能無限回溯到宇宙的最早時刻,我們最多只能看到宇宙誕生38萬年時的景象。這是因為早期熾熱緻密的宇宙是不透光的,沒有自由的光子能夠被我們觀測到。

直到宇宙經過38萬年的膨脹與冷卻之後,宇宙中才產生了最早的自由光子。它們並沒有消失,目前還在宇宙中傳播,這就是射電望遠鏡能夠探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這是目前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宇宙極限。

由於經歷了138億年的空間膨脹,這些光子的能量已大幅衰減。在產生這些自由光子時,宇宙的平均溫度可達2730攝氏度。而到了現在,宇宙的平均溫度下降到只有大約-270.4攝氏度,當年的那些光子已經成為我們肉眼所無法看到的微波。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前的宇宙

如果要觀測到宇宙誕生不到38萬年時的宇宙,不能通過電磁波手段,只能藉助其他方式。那麼,宇宙中有什麼東西能夠穿越早期宇宙,跨越遙遠時空,如今還殘留在宇宙中的呢?

(1)原初引力波

根據暴脹模型,宇宙在誕生僅10^-35秒之時,開始了持續時間僅有10^-33秒的指數式空間膨脹。由於空間急劇膨脹,讓宇宙大尺度結構變得平坦與均勻。與此同時,空間暴脹過程產生了最早的時空漣漪——原初引力波,這種時空波動還在宇宙中傳播。當這些引力波穿過物體時,這種時空波動會拉伸和壓縮物體。

在2014年,天文學家曾經公開宣布,第二代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BICEP2)儀器檢測到了原初引力波。但遺憾的是,天文學家在次年撤銷了這一發現,因為原初引力波信號有可能是假的,它完全可以歸因於銀河系中的塵埃。

目前,人類已經直接探測到了由天體合併釋放出的引力波,這意味著引力波探測是切實可行的。如果我們能夠探測到原初引力波,就能進一步了解宇宙最初時刻的狀態。

(2)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

中微子是一種質量極小的粒子,它們可以輕鬆穿透地球。根據宇宙大爆炸模型,宇宙在形成2秒時,產生了大量的中微子,它們很早就開始在宇宙中不斷穿行。據估計,目前宇宙中的中微子密度大概為300個/立方釐米,其背景輻射的溫度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還要更低,只高於絕對零度不到2度,大約為-271.2攝氏度。

理論上,就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那樣,我們可以觀測到各向同性的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但中微子十分難以探測,儘管有很多間接證據表明宇宙中微子背景輻射的存在,但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

宇宙誕生之前的時空

根據現有的理論,誕生宇宙的時空奇點是一切時間和空間所能回溯的極限。在此之前,時間和空間都是沒有意義的概念,時空是隨著宇宙大爆炸而創造出來的。我們無法理解奇點之前的宇宙狀態,或者說那時的宇宙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狀態。

相關焦點

  • 宇宙才形成138億年,人類卻能觀測到465億光年外,為什麼?
    根據現有的科學知識,科學家們吧宇宙誕生日期放到了138億年前,那個時候宇宙就是一個小點,然後宇宙爆炸後便不斷向外膨脹,因此我們才說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因為宇宙只有138億年的年齡,最早誕生的光線也只能跑138億年。
  • 宇宙年齡138億歲,半徑卻有465億光年,這裡面有什麼矛盾嗎?
    之所有有人認為,宇宙才138億歲,怎麼會膨脹到幾百億光年呢?這個想法一定是出自愛因斯坦對光速藩籬的設定。所謂光速藩籬,就是光速在真空中運動速度是我們世界最高速度,光速極限,沒有任何物質能夠超越光速,否則這個世界就不是這個樣子。
  • 為什麼可觀測宇宙半徑是465億光年?不應該是138億光年嗎?
    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著大家,宇宙的年齡據說是138.2億年,姑且我們信之!但又有說可觀測宇宙的半徑高達465億光年,事實上這個問題並不簡單,我們需要對各個方面分解出來理解。光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為什麼138.2億年的時間膨脹出了465億光年的半徑?解決了宇宙來自於一場爆炸的問題,我們來討論下為什麼宇宙為什麼會超光速膨脹!狹義相對論有兩個前提,一是光速不變,二是狹義相對性原理。而光速也不可超越,這就將超光速封死了,為什麼宇宙膨脹還能超過光速?因為138.2億年即使按光速膨脹也只能跑出276.4億光年,怎麼可能會到465億光年呢?
  • 宇宙138億年,沒有什麼比光速快,我們是如何看到465億光年?
    我再把問題重申一遍:如果宇宙已經138億年了,沒有什麼能比光速跑的更快,那麼我們是如何看到465億光年之外的東西的呢?首先,我想澄清一下,這個問題的裡描述的都是正確的,我們確實有這麼古老的宇宙,也確實有這麼大的可觀測半徑。1、準確的說宇宙有137億年的歷史。
  • 是138億光年嗎?
    現在,科學家用不同的方法測量了宇宙膨脹的速率,即哈勃常數,由於使用不同方法測量的結果存在差異,我們一般採用普朗克衛星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到的值,約等於67.80±0.77(km/s)/Mpc(Mpc為百萬秒差距,1秒差距約等於3.261光年),根據這數值可以計算得到宇宙的年齡約為138.2億年。
  • 愛因斯坦說光速不可超越,宇宙138億年,為何能膨脹出930億光年?
    都說宇宙廣袤達到了138億光年,光從如此遙遠的地方到達這裡,早就過去了138億年,那麼現在那宇宙的邊緣,怎麼樣了呢?宇宙到底是什麼時候誕生的?科學家也一直想弄明白宇宙到底有多大,這事情從牛頓時代就開始折騰了,牛爵爺根據封閉空間內引力會逐漸收縮到一點,而現在的宇宙好好的,從而推測出宇宙無限大!
  • 138億光年外的宇宙是什麼?那裡是宇宙的盡頭嗎?
    根據目前最為精確的觀測數據,宇宙的起源時間為距今138億年前,宇宙從奇點大爆炸中創生。大約38萬年後,宇宙發出了最早的光,它們穿越時空,來到如今的地球上。這些光子已經變成了肉眼不可見的微波,可以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它們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138億光年外的宇宙是什麼?那裡是宇宙的盡頭嗎?
    根據目前最為精確的觀測數據,宇宙的起源時間為距今138億年前,宇宙從奇點大爆炸中創生。大約38萬年後,宇宙發出了最早的光,它們穿越時空,來到如今的地球上。這些光子已經變成了肉眼不可見的微波,可以用射電望遠鏡探測到,它們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 在一個138億年前的宇宙中,科學家怎麼能看到461億光年遠的地方?
    大爆炸已經有138億年了,這可能會讓你想到我們能看到的最遠的天體是138億光年遠的。但不僅如此,我們能看到的最遠距離是138億光年距離的三倍多:461億光年。圖註:我們經常將空間視為一個三維網格,即使在考慮時空概念時,這是一個幀相關的過度簡化。
  • 宇宙約為138億歲,可觀測宇宙半徑卻達465億光年,矛盾不?
    宇宙並不是恆存的,它有一個開始,根據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巡天者衛星的觀測數據計算而出的宇宙年齡為137.85億歲到137.89億歲之間,簡單一點,我們就說宇宙的年齡約為138億歲。宇宙的年齡雖為138億歲,但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卻達到了465億光年,這就有點問題了。
  • 可觀測宇宙半徑只有465億光年,難道人類真的生活在牢籠當中嗎?
    在天文學中,有個「可觀測宇宙」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意思是說理想狀態下,人類所能夠觀測到的最大範圍是465億光年,也就是一個直徑930億光年的球狀體。在這個範圍之外,我們永遠無法觀測到了。不過,這個「可觀測宇宙」的觀念是在目前理論框架下的結果。也就是說,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我們確實就只能看到這麼大的範圍。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 宇宙是如何在138億年的時間裡膨脹到460億光年的
    如果宇宙有138億年的歷史,光速確實是我們的宇宙速度極限,我們能看到多遠?答案似乎很明顯:138億光年,因為一光年是光一年能走的距離,沒有什麼能比這更快。不幸的是,就像很多顯而易見的答案一樣,當你把你的邏輯常識應用到它們上面時,事情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實際上,如果你看你能看到的最遠的東西,然後問「它有多遠」,答案要遠得多:460億光年。
  • 宇宙的年齡只有138億年。為什麼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是465億光
    通過現代技術測量,人類發現地球直徑12000公裡,周長40000公裡,地表面積5.1億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1.5億平方公裡,佔21%,海洋面積3.6億平方公裡,人類不僅測量過地球的大小,我們還知道太陽系的大小是2光年(包括奧爾特星雲),銀河系的直徑是10萬光年,銀河系至少有1000億恆星。
  • 138億歲的宇宙,可觀測直徑930億光年,這與光速極限原則矛盾嗎?
    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人們常常看到,宇宙年齡138億歲,卻有930億光年的可觀測直徑。於是很多網友質疑,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簡單的回答,就是宇宙膨脹速度超過光速。但很多科普文章又強調,光速每秒約30萬千米,是宇宙中最高速度,任何物體不得超越。這樣有人就更疑惑了,這豈不矛盾嗎?難道科學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隨意亂點鴛鴦譜?
  • 138億歲的宇宙,可觀測直徑930億光年,這與光速極限原則矛盾嗎?
    在一些科普文章中,人們常常看到,宇宙年齡138億歲,卻有930億光年的可觀測直徑。於是很多網友質疑,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簡單的回答,就是宇宙膨脹速度超過光速。但很多科普文章又強調,光速每秒約30萬千米,是宇宙中最高速度,任何物體不得超越。這樣有人就更疑惑了,這豈不矛盾嗎?
  • 930億光年外是宇宙的邊緣嗎?如何能到達宇宙的邊緣?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裡說的是宇宙的直徑930億光年,半徑也就是465億光年了。直徑一般是用在圓(平面二維)或球(立體三維)上的,我們的宇宙是立體的,所以自然就是一個半徑為465億光年的球了。那麼這個球就是我們的宇宙了嗎?如果去到這個球的邊緣上會怎麼樣?伸出手去會不會摸到天使?
  • 愛因斯坦說光速不可超越,138億光年外的地方,現在怎麼樣了?
    都說宇宙廣袤達到了138億光年,光從如此遙遠的地方到達這裡,早就過去了138億年,那麼現在那宇宙的邊緣,怎麼樣了呢?億年的時間膨脹出了465億光年的宇宙有了宇宙誕生的模型、參數和時間,那麼科學家計算出了宇宙的大小,大約930億光年直徑!
  • 科學家稱宇宙直徑930億光年,但年齡只有138億年,前後不矛盾嗎?
    在現在的科學論證中,科學家早前提出的宇宙直徑約為930億光年的說法受到了普遍認同,在經過一系列的數據演示和推算之下,宇宙930億光年的直徑是目前比較可信的一種推斷。當然這只是人類以目前的技術來探測到的宇宙邊界,但宇宙的直徑絕對不止930億光年,而且宇宙每時每刻都在加速膨脹,這個邊界更是難以預測。但是和宇宙的年齡相比,宇宙至今約有138億的歷史,按照光走一年的距離為一光年來算,宇宙現在應該只有138億光年的直徑才對,為何是930億光年?
  • 怎麼理解宇宙直徑是930億光年,而年齡只有138億年?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首先,138億光年本質上是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和普朗克衛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CMB)輻射球體的半徑。因此,該球體的直徑將為276億光年。因為這,我們經常使用/引用的「可觀察」宇宙的直徑變為930億光年。
  • 宇宙年齡138億年,直徑930億光年,宇宙膨脹超光速了嗎?
    【宇宙年齡138億年】目前對於宇宙演化的主流科學觀點就是奇點大爆炸,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遠古時期大家都認為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無限的平板,而非是在一個球體的表面,而隨著地心論、日心論的更替,我們的宇宙觀逐漸變化了,從太陽繫到銀河系,最後再到本星系群、室女座星系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