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的 「色譜柱都沒搞懂,還做什麼氣相?」文章裡面提到,固定相塗層的厚度(膜厚)對於色譜分離有些直接的影響。
但是當時講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犯了一個錯誤,將膜厚的單位搞錯了。本來常見的氣相柱的膜厚大多介於100nm到1um之間,結果因為我們的粗心大意,寫成了100um到1mm之間,一下子就差出去了1000倍。是的,毛細管都沒那麼粗……如果我們想要讓高沸點,分子量較大的化合物出峰快一點,除了提高程序升溫的最高溫度以外,我們還可以用膜厚相對薄一些的色譜柱。
因為膜厚薄的話,對於化合物的保留較弱,所以出峰就越快。
而相反,如果我們想要讓低沸點的,揮發性強的化合物出峰出峰慢一點,能夠跟其他峰分的更開一些,除了降低程序升溫的起始溫度外,還可以使用膜厚相對厚一些的色譜柱。因為膜厚厚的話,對於化合物的保留較強,所以出峰就越慢。其次,這條河越深,能容納同時往前遊的人數也就越多。也就是說膜厚跟可以分析的樣品量有關係。膜厚越大,可以容納和分離的樣品量越大。反之膜厚越小可以容納和分離的樣品量就越小。所以在有些時候,進樣量過大會導致峰拖尾,也就是「過載」的現象。這時候,一般我們都會稀釋樣品,增大分流比,也可以考慮使用膜厚更厚的色譜柱。比較大的膜厚也會導致一些問題,比如色譜柱需要更高的溫度,才能讓化合物流出。
而且大的膜厚更容易導致固定相的流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柱流失。所以一般大膜厚的色譜柱,其能耐受的最高溫度更低。
同時,柱流失讓檢測器的本底基線更高,噪音更大。對於普通的氣相FID檢測器來說,可能問題不大,但是在使用質譜這種靈敏度高很多的檢測器跟氣相聯用時,就很少能看大膜厚的色譜柱了。
最後,感謝大家對色譜學堂的各種意見和建議! 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參與交流和討論。
作為科學儀器公司,如何建立起品牌在客戶心目中的形象?
怎麼樣才能更好吸引潛在用戶的注意?
什麼樣的內容才是大家想要了解的?
那又如何打造既專業又生動有趣的技術內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