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與人類的邂逅
現在,世界各地都有貓的身影。無論在城市,還是田園地帶,很多貓都在人類的保護之外過著野生生活,它們雖然是野貓,但是野生動物中並不包含貓這一品種。
貓通常是指家貓,根據最近的遺傳基因研究,貓的祖先為生活在非洲北部的非洲野貓,屬於歐洲野貓的亞種。以前有人認為,貓是在被人類飼養並擴散至世界各地的過程中,與生活在中東至非洲北部的野貓或歐洲野貓、叢林貓、兔猻等各類野生貓交配繁殖出來的。但現在,非洲野貓是貓的唯一祖先這種觀點較為權威。
人們都認為野生貓類非常敏感,具有攻擊性,不與人類親近。但如果它們一生下來就由人餵養,還是很願意與人親近的。早先,偶然受人類保護的非洲野貓的幼貓,在人類住宅周圍生活的過程中,漸漸熟悉了人類。這大概就是家貓祖先的由來吧。
古埃及人愛貓十分有名,早在公元4000年左右,他們把貓神化,畫在壁畫上,甚至做成木乃伊以留存至後世。曾經在中東的遺址中發現發現9000年前的貓牙齒殘骸,是迄今為止發現人類飼養的最古老的痕跡。但現在已經能確定在那之前就已經有人類在非洲北部飼養非洲野貓了。可見人類與貓的交往史可追溯至一萬年前。
貓都是個人主義者
貓本來都是獨居者,在一定的領地內生活。領地雖然有交界,但貓與貓平時幾乎不見面,也極少發生衝突。在繁殖期,雄貓為了追求雌貓,會入侵別的貓的領地。此時雄性間就會爆發激烈的打鬥。今天雄貓出走以及用小便標記領地等舉動,就源於自當初繁殖期爭奪雌性的行為。
在公園或胡同等場所常常會聚集很多貓,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已經失去了領地意識,只是貓與貓在領地的交界處遭遇時,為了避免爭鬥而採取互不理睬的態度。這是貓本來就具有的一種習慣。在人類社會中生活,無法確保擁有大塊領地,所以這種做法也是貓適應環境的結果。
貓不會集體行動,因此它們不會像狗那樣,將主人視為團隊首領,並且聽從主人的命令,跟隨主人行動並為此感到滿足。
與此相反,貓不喜歡受到人類的幹涉。神經極為敏感的它們也不喜歡環境變化。有句老話,叫「狗隨人,貓隨家」,生動地表達了這種現象。不過即便如此,貓還是會經常對人撒嬌。主人搬到哪兒,貓就追到哪兒的故事也不少。
野生貓不會群居。小貓長達後,或者大貓進入發情期時,大貓就會把小貓趕出自己的領地。但獅子會集體捕獵。獵豹等其他一些野生貓科動物,也會長大後一段時期內,與母親組成一個臨時團隊,共同狩獵。
由此可知,貓之所以會對人類親近,是因為幼貓把主人當成了母親,成年以後也希望跟隨在母親的身邊,所以它們才會跟主人撒嬌。
此外,有的雌貓會把捕捉到的蟲子、小鳥、老鼠等獵物送給主人。這反映了母親照顧小貓的習慣。原因可能在於,一開始貓會把主人當成母親,但隨著自身的成熟,它們又會把主人當成孩子對待。貓雖然不群居,卻能構建起以親子關係為中心的家庭體系。
現在,貓獲得了很多野生貓不具備的新習慣。它們可以同其他人體以及人類共同生活,還會對主人撒嬌。它們已經從神經敏銳的獨行獵手,搖身一變成為了可愛的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