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器官是指用人工材料、生物組織、電子技術等製成的能夠植入人體,替代人體自然器官功能的裝置。人造器官種類眾多,現已進入研究或應用階段的主要有人造骨骼、人造關節、人造胃、人造子宮、人造心臟、人造瓣膜、人造血管、人造肌肉、人造皮膚、人造視網膜等。使用人造器官可以補償、輔助或取代病損的自然器官,暫時或永久的恢復人體器官功能,延長患者壽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2024年人造器官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顯示,人體器官病損後,如腎、肝、心臟衰竭等,通過藥物、手術等治療方式無法達到治療效果時,器官移植成為唯一治療手段。但全球可提供移植的器官數量遠低於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數量,大多數患者無法得到適配器官,人造器官發展的重要性由此顯現。
現階段,全球可供移植的器官是由人類自願捐獻提供,相較於捐獻器官,人造器官易得性較高,移植成本較低,並且生物相容性較好,因此全球人造器官市場規模持續擴大。2017-2019年,全球人造器官市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1.9%,2019年市場規模約為19.3億美元;預計到2024年,全球人造器官市場規模將達到51.2億美元以上。
人造器官主要包括機械性人造器官、半機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生物性人造器官三大類。機械性人造器官是以高分子材料為原料製造而成;生物性人造器官是以人體或動物細胞或組織培育而成,此類器官具有生物活性;半機械性半生物性人造器官是將前兩種技術結合起來製造得到的器官。
人造器官行業進入的資金、研發、技術、人才壁壘高,在發展初期,由於技術不成熟,研發失敗風險大,實力稍弱企業難以支撐,在全球範圍內,主要是醫藥行業巨頭參與,如雅培、美敦力等。我國也有人造器官研究機構與研發企業,但在研究水平、生產技術、應用能力等方面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新思界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以及人類對健康、長壽命的追求不斷上升,人造器官研究不斷深入,人體器官中,除了大腦結構極為複雜難以替代外,其他絕大多數人體器官都有進行人造器官的研究。隨著全球居民在醫療領域的支出不斷增長,器官移植需求持續上升,人造器官重要性日益凸顯,實施的手術量不斷增多。未來,隨著人造器官技術日益成熟,其市場需求量將持續快速攀升,行業發展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