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峰:硫化學這塊「木板」,我喜歡鑽厚的

2021-01-15 科協網小編

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同時也是最權威的化學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成立100周年,聯合國大會宣布今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IYPT2019)。為了紀念這一化學盛事,IUPAC打造了一份"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一位科學家代表一個元素。我國學者,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姜雪峰因對硫化學的傑出工作,當選為硫元素代言人,引以為傲!那麼,跟隨中國科協網的腳步,一起來看看關於他的故事。

△華東師範大學姜雪峰教授

心之所向——"變化科學"

"感覺喝的黃河水都帶有'化學科學'的味道",姜雪峰迴憶童年生活時如此說道。他早已和化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姜雪峰1980年出生於蘭州,爺爺是隨國家"一五"計劃"蘭煉、蘭化"項目而來到蘭州,姜雪峰的父母也都是從事與化工相關的工作。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姜雪峰本能地對化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尤其在高中真正開始學習了化學後,讓他更著迷於化學神奇的現象,想要了解化學的原理機制。高考時,他一門心思報考了化學專業,進入了西北大學化學系。

其實西北大學並不是他的第一選擇,當時的報考政策類似於現在平行志願,姜雪峰對化學的執念,使他不服從專業調劑,而學校服從調劑,機緣巧合來到了西北大學。這所底蘊深厚的學府是我國西部地區最早培養化學人才的搖籃。這裡嚴謹治學,而姜雪峰也刻苦努力,為他將來的化學科研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優異的成績讓姜雪峰獲得了保研資格,因為對有機化學的興趣,他選擇了中科院上海有機所,成為了一名直博生,真正開啟了自己的化學研究之路。他解釋了自己為什麼要研究有機化學,"有機物就是和生命體有關係的,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有生命現象,為什麼會有病痛,我想了解它的規律,這樣才不會懼怕未知,這也培養了我分析化學反應過程背後機理的習慣。"

經過一年的基礎學習,姜雪峰進入了麻生明院士的研究團隊。當時麻生明已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成為姜雪峰的導師時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聯烯烴環化和官能化研究方面處於世界前沿。在姜雪峰博二時,自己的導師當選為科學院院士,那時麻生明成為了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這也讓姜雪峰更加堅定了自己走的道路,開始有機金屬催化方向的研究。

讀博期間,令姜雪峰感觸最深的就是研究所內的學術氛圍,不論輩分,不分時間地探討科研問題,以及老一輩科學家和年輕一代的勤奮拼搏,這些讓他知道科學之路永無止境。和絕大多數院校一樣,有機所的學生所修的學分中也有一門"學術報告"課,但研究所內的要求是,不能介紹自己的研究工作,報告內容還要經得起聽眾的質疑。因此,他們會選擇前沿的研究熱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開放式的平臺上,姜雪峰受益匪淺。

在科研進展緩慢時,大家也會互相鼓勵,進行一些科研人獨有的"誓言"行為。比如實驗做不出來時,實驗室裡就會多出一些沒有剃鬍子、頭髮很長且亂糟糟的同學。

5年後,姜雪峰帶著十幾篇論文和"中科院50篇優秀博士論文",以及包括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等多項榮譽畢業。其實姜雪峰心裡清楚,5年的學習之路才是化學研究的開始,等待他的是更大的挑戰。

△2008年,姜雪峰博士畢業

世界舞臺,嶄露頭角

博士畢業後,姜雪峰選擇到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進行博士後研究。這裡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研機構之一,尤其在生命科學和化學領域,誕生過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姜雪峰加入了K.C.Nicolaou教授團隊,這位"最毒"(因為他名字的縮寫KCN是劇毒化合物氰化鉀)的科學家是有機合成領域的大師。他合成出包括兩性黴素B、萬古黴素(最後的抗生素)、西羅莫司等多種複雜天然產物分子,這些已成為現代醫學中常用藥物。

在最優秀的導師手下,姜雪峰也遇到了最出色的同事,他們一起在大師雲集的研究所開始了天然產物合成的研究。選擇這一方向也是他想對有機合成領域有更深的了解。姜雪峰說,"我在上海有機所學到的各種知識在這裡都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就像原來是一個一個孤立的零件,在這裡需要學習整合組裝成一個機器人。"

那是一段令姜雪峰自豪的經歷,他與團隊成員一起合出具有9個手性中心、含有烯胺不穩定側鏈的十九元環內酯——一種從海藻細菌葉柄粘球菌分離出來,具有多種抗癌活性的海洋天然產物。當時Nicolaou把這一課題交給了包括姜雪峰在內的四位學生,每人負責一部分。實際上,另三人都來自世界名校,分工協作中透著一絲競爭。

姜雪峰最先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最關鍵的把四人做出的分子片段連接在一起,一直進展緩慢。隨著時間推移,姜雪峰逐漸頂替了來自劍橋的學者成為了團隊帶頭人。

將四部分合在一起面臨很多問題,難度極大,姜雪峰頂住壓力,獨立完成了最後所需的9步反應,完成了總步驟需80多步合成的十九元環內酯天然產物,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合成這一分子。論文發表後,他們的研究得到了極高的評價。這一年,他30歲。

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是一個重視學科交叉和成果轉化的地方,博士後的工作讓姜雪峰更加深了對化學研究的理解,除了基礎科學裡對自然無盡探索的一面,也要注重實際的應用,這也促使他走上目前藥物研發方面的工作。他知道,前沿科學家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多去熟悉其他學科,廣闊的視野會發現新問題和新的解決方法。

因為討厭所以選擇,綠色化學知難而進

姜雪峰在出國前就決定未來回國發展,海外研究經歷僅是目前國內優秀的科研人才的必經之路,要真正走自己的學術道路才剛剛開始。2011年,恰逢麻生明院士在華東師範大學打造綠色有機化學團隊,姜雪峰成為其中一員。

對於自己回國後的研究方向,姜雪峰不是想只發表幾篇文章,而是有更深遠的想法,他說,"剛從美國回來時確實有點眼花繚亂,有的領域好發文章,但我還是想選擇一個可以研究二三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方向。"

姜雪峰選擇了"硫"。

△硫元素

硫是人體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血紅蛋白就是硫鐵鍵結合傳輸氧氣的重要生命分子,含硫胺基酸是一大類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它們是人體內重要的抗氧化劑……姜雪峰表示,從硫的豐度含量來看,從宇宙總含量到地球上,再到人體內呈現了富集的趨勢,自然界中的無機硫鹽為什麼變成了蛋白質內的成分?"對生命起源未知的好奇是我們探索硫化學的第一原因。"

姜雪峰常常講,硫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重要關係。硫外層有6個電子,可以被還原或者氧化得到不同的價態,具有豐富且獨特的化學性質,尤其在藥物分子中,硫元素在最常見的元素中排名第五。生活中的洋蔥、大蒜、榴槤,這些具有獨特氣味的食物正是含硫化合物的"功勞",雖然氣味有時不被人們喜愛,但這些化合物往往具有抗菌消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天然保健品。

即便如此,異味也還是硫研究的阻礙。姜雪峰過去正是因為切實感受過硫的"威力"而討厭它。"印象最深的就是讀書時做含硫的聯烯炔烴反應,當做到硫反應那步的時候,我發現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都離開我了,就連在實驗室和食堂裡都不願意接近我",姜雪峰迴憶了自己當時的"慘狀"。硫的惡臭不是短暫的,而是會附著在身上一段時間,"那段時間就感覺遭受了歧視,當時沒人願意碰硫化學,我將來也絕不會碰它。"

姜雪峰在科普講座中常用一個數據來形容硫的惡臭,"人們的嗅覺對甲硫醇或乙硫醇的臭味非常敏感,它們在空氣中的濃度達到五百億分之一時,也就是說500億個分子中有1個硫醇分子,人就會問到臭味。"

另外,由於硫自身性質活潑,容易導致金屬催化劑失活,這些問題是硫研究面前的大山。姜雪峰最終選擇知難而進,他笑著說自己的選擇是反向的,因為討厭而選擇。其實,這裡有對科學問題執著探索的精神,也有為化學正名的責任感。因為對於普通大眾,含硫物質往往與汙染、爆炸有關。而綠色化學,是他作為化學工作者嚮往的方向。

3S體系,以身代言

回國後的姜雪峰要獨立開展課題研究了,別人都不願意碰的硫化學,如何才能做出成果,吸引學生組建團隊?姜雪峰說,"我常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絕對不能讓別人來做,那如何讓大家愛上硫化學,我首先就要解決臭的問題"。

姜雪峰找到了突破點,創新性地提出從無機硫向有機硫轉化,在無機硫中引入高附加值功能分子,這一過程被稱為面具策略,也就是在硫化物反應底物上引入一個"面具"基團,恰到好處地控制該底物的多樣性反應活性。加入了不同的"面具",讓有機硫化合物實現了多種功能,不僅解決了無臭的問題,還克服了易氧化、毒化催化循環等問題。

幾年下來,大量論文發表,姜雪峰被國際同行廣泛關注。很多國外學者都不相信姜雪峰真正解決了硫的惡臭問題,想到姜雪峰的實驗室去看看。"我告訴他們先不用到實驗室,就先看看實驗室在哪個區域",姜雪峰所在的校區,就在上海中山公園旁邊,他知道如果真的有味道,那將是重大的事故。

因為出色的研究成果,姜雪峰應美國化學會邀請擔任了泛太平洋硫化學會議主席之一,還受邀為著名科技出版社斯普林格(Springer)以主編的身份撰寫《有機硫化學》。這些成就也代表國際同行對我國化學研究的認可。姜雪峰笑著說,"現在很多圈內的老外都用微信一塊兒交流。"

無臭,用英文表示為Smelless;穩定則是Stable。姜雪峰的目標是希望真正將硫化學做到無汙染,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最終用綠色化學的方法助力自然界硫循環。這就他所提出的3S綠色硫化學。

姜雪峰在接受中國科協網採訪時表示,"3S綠色硫化學"要真正獲得國家和世界更廣泛的關注,就要解決未來在工業和產業上運用的問題。因此,他正在用自己的成果解決更實際的問題。姜雪峰自己的公司在進行含硫新藥和仿製藥的研發工作,這也是他進行有機合成的主要工作之一。他和團隊也與有機材料、香精香料產業等領域的科研人員合作,真正地實踐"產學研"。

△姜雪峰帶領團隊獨立突破多種成藥生物鹼合成

聯合國將2019年確立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因為這一年正是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國際化學權威組織IUPAC製作了一份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每一個科學家代表一個元素,姜雪峰當選為"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硫元素代表"(Periodic Table of Younger Chemists for Sulfur)。這一國際榮譽,或許是對他莫大的肯定,但作為一位科技工作者,他仍低調前行,也意識到肩負更多的責任。

科學旅途,人生長跑

IUPAC製作的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不僅僅是彰顯化學科學前沿成果,也有促進科普和教育的內涵,這也是IUPAC長期以來的使命。

2015年,我國某化妝品邀請女星代言,廣告中一句"我們恨化學",其實說出了不少人的心聲,這是現實中化學在民眾心目中形象很差的一個縮影。然而,對於化學工作者而言,他們冤屈而憤恨。生活中方方面面離不開化學,中國化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鄭素萍就表示,化學科普要先樹立良好的化學形象。

姜雪峰作為硫元素的代言人,他也希望展現化學之美。近年來,他在百忙之中做了不少科普工作。他很清楚,老一輩科研人兢兢業業、低調做事,但也形成了一種認為拋頭露面是不良的科研風氣的潛意識。這實質上不利於科學傳播。他作為新一代的科學家有必要向大眾傳播正確的科學知識,也希望孩童能從科普中發掘對科學的興趣。每次作科普講座,除了化學知識,姜雪峰常會講幾句對科研的感悟,幫助聽眾感受科學精神。

△姜雪峰被邀請到中學作科普講座

姜雪峰覺得科學研究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會經歷強烈的成就感,也會遭受無數挫折,就在一次又一次交替中,習得更深刻的科學原理,感悟科學的真諦。他多次強調,不應該盲目追求國際熱點,而應該去做真正有科學價值和產業價值的研究。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名言,被國人意譯為"科學研究好比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

如果不去詢問,很難發現姜雪峰是一位長跑健將。儘管工作再繁忙,他還是堅持長跑,他覺得跑步會帶來靈感,也會帶來享受與感悟、感恩。或許有時把人生比作一場馬拉松有點雞湯,但對於姜雪峰來說,在他的馬拉松比賽裡,每次長跑的堅持,設定小目標,最終超越自己,這與自己的科研之路是相通的。

那條硫化學的跑道上,姜雪峰正奮勇直前。

(中國科協網原創)

相關焦點

  • 秦四清:卓越科研成果源於「鑽厚木板」
    來源:秦四清科學網博客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名言:「科學研究好象鑽木板,有人喜歡鑽薄的;而我喜歡鑽厚的
  • 在綠色硫化學研究中找到突破口 上海青年科學家成為世界硫元素「代言人」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80後的姜雪峰,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國際元素周期表青年科學家「硫元素代言人」。從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博士、留美博士後,再到如今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他把硫作為科研攻關的重點方向,在硫化學研究領域書寫著一名中國青年科學家的精彩人生。  對硫化學情有獨鍾  硫元素與含硫物質對於生命演化有哪些重要意義?
  • 科學網—「我為硫元素代言!」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海80後科學家姜雪峰為硫元素「代言」:每位科學大師都是一本厚厚的書,閃著光點
    除了與同行交流化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姜雪峰最享受論壇上的傾聽:「帶好耳朵和心,去發掘科學大師們在科學探索時的判斷、遇到困難時的堅毅和不斷受挫時的熱愛不變。」姜雪峰解釋說,電子流動躍遷產生光,而這種流動就要為其建造 「分子河道」。「當硫元素引入『分子河道』中,就形成了閘門的效果,控制電子流動特性。不同形態的硫形成不同的『閘門』,因此在有機發光材料中,硫分子非常多。」他說。姜雪峰研究團隊研究的硫化學,已經成為行業研究的熱點。比如找到了針對骨髓癌和淋巴癌等腫瘤類型的新型含硫分子,抑或在柔性光電材料領域獲得新性能的含硫分子。
  • 硫化學在循環化學中的地位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姜雪峰介紹,惠廷厄姆發現了一種能量非常豐富的材料——二硫化鈦,製成了新的鋰電池陰極;古迪納夫預測,如果使用金屬氧化物而不是金屬硫化物製成陰極電池會具有更大的潛力。 主講人姜雪峰: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 一塊長方形木板長為2m,寬的長度等於長的倒數,這塊木板的周長
    這塊木板的周長和面積各是多少?普通學生思路:由「寬的長度等於長的倒數」可知,寬是1/2m。根據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列式。後進生策略:由「寬的長度等於長的倒數」可知,寬是1/2m。答案:2的倒數是1/2寬是1/2m(2+1/2)×2=5(m)2×1/2=1(平方米)答:這塊木板的周長是5m,面積是1平方米。
  • 四川男子家祖傳一塊木板,一直用來當菜板,專家:簡直是胡鬧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塊木板的故事。家中的菜板1994年的時候,四川一位叫做李明峰的男子在家中發現了一塊木板。木板上面滿是灰塵,但是經過擦拭之後,木板卻烏黑髮亮,看起來十分堅實耐用。所以李明峰就把這塊木板當做了菜板使用。暴殄天物就這樣,這塊木板在刀砍斧鑿的情況下堅持了多年。
  • 漲知識系列|誰說鑽孔只能鑽圓孔?
    一般情況下的鑽孔不管是從事工程行業的人員還是非專業人士,在印象中鑽孔就是鑽頭在某個實體中鑽出一個圓形的孔。機械行業鑽深孔19世紀一位德國工程師Franz Reuleaux發現了一個三角形中的「叛徒」,鑽孔就不在意味著只能鑽圓孔了,他就是萊諾三角形,也叫勒洛三角形、弧三角形、或圓弧三角形,分別以三個頂點為圓心邊長長為半徑畫弧,陰影三角形就是萊諾三角形
  • 原木是怎麼變成木板的 現代常用的木板有哪些類型?
    原木是怎麼變成木板的 現代常用的木板有哪些類型?時間:2019-01-15 18:34   來源:果殼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木是怎麼變成木板的 現代常用的木板有哪些類型?
  • 老公堅持用木板做電視牆,完工後我懵了,鄰居特別羨慕,曬曬!
    我一直希望能做用大理石或者硅藻泥做客廳電視背景牆,考慮到女兒嘛!可是老公硬是用木板做客廳電視背景牆,實在拗不過他。沒想到四個月裝修完工後我懵了,客廳電視背景牆很漂亮,特別搶眼,過來參觀的朋友特別羨慕,給大家曬曬!
  • 貓為什麼喜歡鑽箱子?
    她發現兩組貓咪的心理壓力水平出現了顯著差異——有箱子的貓能夠更快地適應新環境,更早地消除緊張,並更喜歡與人類交流。這個實驗證明了箱子是貓減輕環境壓力的好幫手。為了獲得安全感,家貓甚至可以在窄小的鞋盒裡舒服地躲著,野貓則會撤退到樹頂或者洞穴裡。當然,這還不是答案的全部。一些愛鑽箱子的貓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心理壓力,比如在網絡走紅的小貓Maru。
  • 自己用木板打個電視牆,比老爸請人定製的要好看多了!省了4000塊
    朋友動手能力強,平時就喜歡自己DIY些小東西,可我去他家的前後也就間隔一個星期,結果再看到他家客廳我以為他是換了套房!原來擺電視矮柜上的電視機,現在不僅跑牆上變成壁掛式,還多了堵25公分厚的電視牆!不得不佩服朋友這雙巧手,還能自己做電視牆。
  • 古人用鑽木來取火,這種辦法真的可以生火嗎?為什麼我辦不到?
    鑽木取火,這種生火的辦法自從上古時期就已經被使用了,除此之外還有用火石打火,這都是可以生火的,可是到了現在,有些人產生疑問了,為什麼我無法成功地實現鑽木取火呢,所以,他們認為古人也無法鑽木取火,這可能只是一個傳說罷了。這就是題目的意思了,通俗點理解,古人利用鑽木來取火,可是現代人很難辦到,所以鑽木取火是假的。其實,鑽木取火是真的。
  • 貓咪喜歡鑽洞居然是這些原因造成的?而且鑽了就出不來了!
    不知道家裡有貓的鏟屎官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事情,小貓非常的喜歡鑽到狹小的洞裡面,像紙箱啊,門縫啊,它們一概都不放過,尤其是喜歡紙箱,沒事就要鑽進去。不管是大紙箱 小紙箱 還是根本就進不去的紙箱 它們通通都喜歡!總是能看到它們弓著個小屁股往紙箱裡面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高手在民間丨王振軍:用心感受木板年畫之美
    滕州王樓木板年畫始於明朝永樂年間,興盛於乾隆年間,至清末民初時期又一度興盛,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木板年畫基地,行銷蘇魯豫皖數省。「狀元及第這塊木板是民國時期的板。家裡有學生的話都願意買這個,用來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刻苦用功,金榜題名。你看,他胸前的鶴是白色的,意思是在做官的時候一定要清清白白、乾乾淨淨。」
  • 如何用家裡閒置的木板自己diy牆壁隔板,並且帶有存儲功能哦!
    材料:8個抽屜前板.5「x 5.5」x 3'白楊木板.5「x 3.5」x 3'白楊木板.25「x 1.5」x 3'白楊木板.75「x 2.5」楊樹板削減到17「紅橡木染色劑稀土磁體在標記處打孔,為了確保所有的孔都具有相同的深度,將一塊管道膠帶鑽頭上作為標記。我們將e6000放入注射器中,以便控制進入每個孔的膠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