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著基礎上改編的電影或者電視劇少不了兩者間的對比,郭帆導演、劉慈欣編劇、吳京主演的《流浪地球》亦是如此。但如何評價還有很多因素,畢竟這部《流浪地球》代表著中國科幻片的開始,電影中的行星發動機設計、地球與木星的交會。被冰雪覆蓋的大城市,這些都能看出片子的質量,所以綜合比較電影還是很成功的。
既然說到劉慈欣的原著,就不得不比較一些兩者的不同之處,電影在於呈現畫面和創新,而文字有時候也能帶給讀者更廣闊的視野。第一條我們來說個八卦,電影的前期宣傳給我們一種吳京是主演的既視感,事實上主人公是屈楚蕭飾演的劉啟。
在小說裡,有著「太陽爆炸」的大背景,以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漠。小說裡有段情節是:吳京飾演的角色劉培強對妻子說,他愛上了兒子的小學老師,想要與她同居,過一陣子肯定會厭倦,到時候再回來。小說的後面劉培強真的同居了兩個月後又回來了。
其實熟悉劉慈欣作品的讀者都能發現,裡面的人物都很冷漠,我們並不處在電影裡的絕境裡,只能理解生死不能理解末日,所以感情依然很充沛。真正到了絕境之中,人的精神狀態完全不一樣,到那時候求生成了唯一的事,其餘的都不值一提。
電影中的幾位主角也區別於小說,小說裡劉培強是在執行任務時意外身亡、劉啟母親則是滲入地下城巖漿而死,這也是電影需要創新的部分,劉啟母親在電影裡是被劉培強放棄治療而死,這也成了劉啟與父親之前的心結,而劉培強是為人類的生存而犧牲,後者深刻多了。
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木星」,電影中地球與木星的交會讓人印象深刻,也是木星給地球製造了麻煩。然而小說了木星是「友軍」,人類利用木星的引力給地球加速,正是這樣地球才能夠離開太陽系。
電影中地球最後的希望也是點燃木星,小說裡這件事很容易辦到,因為小小說了存在射程更遠的「反物質飛彈」,而且地球當時有太空艦隊,巡航範圍遠遠超過地球和木星的七萬公裡。
小說裡的內容必然是更豐富些,但電影裡呈現的少數科幻景觀也很不易,更何況電影《流浪地球》代表了中國科幻片的起點,中國科幻迷從此不再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