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報記者 鮑盛華 姚曉丹 光明網記者 張茜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0日 06版)
連日來,光明日報關於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事跡的報導,在廣大讀者中引起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要沿著黃大年的足跡走下去,銳意進取,努力拼搏,為了中華民族的強盛奮鬥不息。
黃大年歸國報國的事跡感染人。「我是含著淚讀完關於黃大年的報導的。他放棄國外一切,抱著一顆『中國心』,投身到自己祖國的科研事業當中,深深地感染了我。」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興海說。黃大年的奮鬥足跡也讓一批在校大學生堅定了自己的未來方向。「青年時期的奮鬥是為走出去,而學有所成之後又做何選擇,黃大年給了我們擲地有聲的答案——歸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2015級本科生傅小宇說,「作為外語專業的中國學子,我想做貫通中西文化、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黃大年惜時不惜命的事跡感動人。吉林大學常務副校長邴正說:「每次見他,都被他忘我的工作熱情感動。他不是鋒芒畢露的人,很謙遜、很有親和力,是一個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科學家——既有傳統的獻身精神,更有走在現代科學前沿的創新精神。」黃大年的事跡深深打動了一批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在校期間我也應像他一樣,將我的學業作為我的事業來經營,不辭辛苦,夯實基本功。」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611班學生張詩雅說。
黃大年執著追求科技高峰的事跡激勵人。「作為一名測控儀器專業的學生,不得不讚嘆黃大年對專業交叉融合理念的前瞻性。正是因為交叉、融合中帶來的『化學反應』『裂變反應』,使得我國在『巡天探地潛海』方面的發展突飛猛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2015級本科生王博深有感觸地說。北京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控制與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賈利民告訴記者,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關頭,每位科研工作者都應該學習黃大年以國家大局為重,把學術理想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的擔當精神,只有時刻保持一顆對科學研究的敬畏心、一份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才能使國家取得有戰略意義的大成果。
黃大年悉心培養科技人才的事跡指引人。黃大年生前的助手於平告訴記者,黃大年多次深情地表露對母校的期冀,他夢想著母校吉林大學也能孕育出像生物進化、DNA、雷達、磁懸浮、原子鐘等一樣偉大的發明和發現。所以,當學校希望他擔任本科班班主任時,他表達了極為迫切的願望。
「大年學長將是我永遠崇敬、懷念的榜樣和典範,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是460萬留學生的楷模!」清華大學副校長、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說,「他的精神感染、激勵和鼓舞的絕不僅是一個團隊、幾屆學生、一所學校,而將是一個領域、一批學子、一代人。」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