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讓13名來自量子物理、神經醫學、意識心理學、神學等領域的世界著名學者甘心無償出演。
這部電影的女主阿曼達(奧斯卡影后麥麗·馬特林飾演)卻是一位發音障礙、丈夫出軌、婚變離異的落魄女攝影師。
當阿曼達走到人生的最低谷時,她向世界發出一個疑問:
而13名頂尖學家對這個疑問的解答,便是這部世界影史上獨一無二的、以量子物理來探討心靈解脫的電影:
我們到底知道多少?
這是每一個走入人生低谷,面對重重障礙,不知如何選擇、如何解脫的人來自內心深處的疑問;
我們到底知道多少?
也同樣是每一個致力於探索這個世界本源、了解宇宙真相的科學家、神學家來自內心深處的疑問。
當我們不再把科學家、神學家的回答擺在研究院裡束之高閣,而嘗試實際應用於我們的生活中,便會如同電影裡的科學家發出如此的感慨:
感謝量子物理本身,感謝這個讓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心智,當內在觀點發生了這般變化,我們說他已經開悟。
——《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我們到底知道多少》電影海報
在阿曼達看來,她的現實無疑是這樣的:
天生有聽力和發音障礙,但對於美有獨特的感知力,於是成為了一名攝影師,好不容易結婚嫁了個男人,卻在婚禮現場發現老公對另一個女人眉來眼去。
果然,婚後便發現老公出軌小三,一氣之下離婚,可是恢復單身的阿曼達怎麼也開心不起來。每次一個人路過電影院,都會看見兩個自己:一個是在老公懷裡開心笑著的自己,一個是單身落寞的自己。
可是事已如此,除了應付這糟糕的生活,離開那變了心的男人,還能怎麼辦?
我們每個人都是阿曼達。
儘管呈現出的&34;不同,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裡都有種種不如意,當這些不如意的現實擺在面前,我們似乎成為了——&34;。
可量子物理學家直截了當告訴你我:
我們局限於相信外部世界比內部世界更真實,現代科學的主張恰恰相反,它認為我們內部的事物將導致外部事物的發生。
為什麼?
因為量子物理學已經證明物體內部粒子間的空隙非常大,而且粒子忽隱忽現,時而在這裡出現,時而在那裡,甚至在一些地方同時出現。
在你不去看它時,這些粒子呈現無數種可能性,可當你去看它時,它坍塌成了唯一一種可能性。
正如王陽明所說:&34;
&34;
阿曼達的現實是她自己的意識投射,不論這樣的言論顯得多麼荒謬,現代量子物理學和意識領域的發展卻一再證明:這才是事實。
量子物理學簡單來說是一門關於可能性的學科,它揭示了一些重要問題,如&39;以及&39;,從而給我們這些真實的體驗。唯一能夠符合邏輯而且有意義的答案,就是:意識是一切生命的基礎。
誰在這些可能性中進行選擇呢?
在電影裡,是女主阿曼達;而在現實中,是觀影的你我。
看看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吧:沙發、椅子,窗戶,電腦,手機,房子,車子.....那麼真實,那麼觸手可及,難道不是這些現實世界在影響著我們?
可是,一個簡單學過量子物理基礎知識的籃球小男孩就能推翻你:
&34;
那麼,關於所謂的&34;,我們到底看見了什麼?我們到底觸摸到了什麼?
這些細思極恐的問題正在考驗著我們每個人,如果&34;由我們自己的意識所創造,那麼請問:
你我還是受害者嗎?
對於量子力學帶來的顛覆性思維,阿曼達無法接受,正如我們絕大多數人,知道了&34;又怎樣,還不是一樣拼了命去追求功名利祿;知道了&34;又怎樣,還不是一樣怪天怪地怪父母怪老公(妻子)。
作為一個受害者,是舒適的,只管顯示委屈,不用承擔責任;
作為一個創造者,是艱難的,一切責任自己扛還不能說委屈。
即使受到了籃球小男孩的啟發,阿曼達還是寧願成為&34;,她拒絕拍攝婚禮,因為那裡有她傷心的記憶;她拒絕約會,因為男人代表著&34;。
但問題是,&34;到底是什麼?
電影裡的意識與行為學者給出了一個有趣的答案:
愛情,可能是因為跟那個人在一起,能提供給你某種胜肽上的滿足。
什麼是&34;?
現代解剖學和神經學的發展揭示出:胜肽是下丘腦產生的物質,隨著血液流向身體,被細胞的接收器接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胜肽,這種胜肽造成上癮。
換句話說,有一見鍾情嗎?
一見鍾情不過是因為眼前的這個女人(男人)滿足了你身體裡某種胜肽的上癮;
有偉大的愛情嗎?
愛情,不過是你對和某個女人(男人)在一起的覺受上了癮。
同樣的,有所謂的&34;嗎?
個性,不過是你每天不斷重複做某件事,這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如你每天都生氣,痛苦,你就是每天都在重複接線,重複整合那張神經網絡,長此以往,這張神經網絡構成了長期關係,它們和其他的神經細胞合起來,成就了你的——&34;。
再來,有所謂的&34;嗎?
情緒,只是以化學元素來強化過去的某種長期記憶。比如你總是發脾氣,不斷加固某種神經反應的聯結,形成了即時的固定的反應,所以脾氣會越養越大,造成對某種情緒表達的上癮。
在電影中,因為長期形成的&34;神經連結,讓婚禮現場的阿曼達看見出軌就覺得一定是新郎;
因為長期形成的&34;神經連結,讓阿曼達一照鏡子看到自己就心生厭惡。
諷刺但有實際啟發意義的是:
你、我,唯一該做的,不是質問這個世界為何這樣?而是去看看自己為何對某種胜肽上了癮!
情緒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對情緒上癮.....上癮的定義是我們不能停止一件事。我們會為自己設計不同的狀況,目的是要營造某種能迎合我們化學需求的處境,來滿足體內細胞的生化欲望,癮頭總是需要再多一點,好達到它們在化學方面所期待的高潮或興奮。所以我的定義不過是,如果你不能控制你的某種情緒狀況,你一定是對這種狀況上癮了。
如果你我所謂的&34;,不過是對某種覺受的上癮;如果你我所謂的&34;,不過是對某種神經連結的固定反應,那麼,
你我還是受害者嗎?
曾經,我們把所有改變人生的期望寄託給&34;,如同阿曼達。世界各地的宗教大都是為了給眾生一個可以敬仰、可以&34;的&34;。
可是,如果外在世界不過是每個人自己內在的投射;如果&34;、&34;、&34;不過是每個人對不同的胜肽上癮,我們還應該靠&34;去解決問題嗎?
答案顯而易見:
當神經細胞不再聯手反應時,他們之間便失去了聯結,也就失去了固定的關係,因為我們每打斷一次,那些緊密相連的神經細胞之間的長期聯繫便開始瓦解了。
當我們開始切斷這一聯結,只是成為觀察者,不再透過刺激、反射這些自動程式,而是去觀察那些外在效應,那我們就不再是那種&39;亂成一團的人了,我們就不再是那種只會對環境起自動反射的行屍走肉了。
看見固有心智反應模式,從&34;轉變成為一個&34;,是一切外在現實轉變的開始:
我們必須表達清楚我們想要什麼,並且聚精會神,全神貫注,隨時隨地地察覺到它,直到忘我的境地,忘卻時間的存在,忘卻自己的身份。這一刻,我們是如此的沉浸在這個經驗裡,那個畫面,才是那唯一真實的,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當他們下決心要某個東西的時候,量子物理就開始發揮作用了,它開始顯示真相了,觀察者正在全力運作。
做&34;,還是做&34;?
是時候問問我們到底想做什麼,這個答案與宗教無關,而只與我們自己有關。
而宗教呢,正如電影中神學教授所說:&34;
神不是別人,是最高的那個自我,是那個全神貫注的觀察者,是那個可以讓量子物理髮揮作用的意識。
當阿曼達終於看見&34;只是自己的情緒投射時,她第一次嘗試去感知那個&34;,去感知那每個人內在都有的&34;。
我能影響我周圍的環境,人群,我能影響空間本身,我能影響未來,我是所有事情的原因。
再次一個人走到電影院,再次看見&34;和&34;,她不再憂傷,不再落寞,她知道這一切的可能性都在,是自己選擇了其中一種罷了,而同樣唯有自己,可以改變這一切。
和阿曼達一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34;轉身成為承擔一切事實呈現的&34;,可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即使電影看完了,你我可能還在想:&34;
沒錯,科學家們早就猜中的你我心裡這個固有的神經聯結,電影的最後,是科學家們一針見血的指出:
大多數人不能用意志影響現實,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能做到,他們寫下一個意圖....然後又擦掉,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很傻,他們做不到。然後他們又寫,又擦去。所以平均時間下來,那樣的作用很小。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39;,所以&39;也就真的變成了現實。
你相信嗎?
你肯行動嗎?
還是,
你寧願繼續做這整個世界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