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浪底不浪」,關注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現在網絡上的各位網友的腦洞都比較大,經常喜歡問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小行星會撞地球嗎?地球有一天會毀滅嗎?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會傷害人類嗎?
昨天在「頭條」上看到一條網友的提問:「人類在未來會離開地球嗎?」
感覺這個話題很有意思,今天一起跟大家討論一下。
假如有一天,人類真要離開地球,無非主要基於兩種情況: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情況都基於一個前提,人類需具宇宙航行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力足夠強,當然還可以像《流浪地球》裡呈現的那樣,帶著地球去流浪!
智慧文明的三種等級
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利用的能量大小,把智慧文明分成三個等級:
等級1:具有駕馭行星(如地球)的能力。如果達到等級1,我們可以自由控制天氣,甚至可以控制地震等自然力量。
等級2:具有駕馭恆星(如太陽)的能力。如果能夠達到這一級別,你就能夠掌握恆星的能量,甚至能夠創造恆星。
等級3:具有駕馭星系(如太陽系)的力。一旦達到這個等級,我們就可以自由穿梭與星系之間,最終建立「星系帝國」。這是不是很像「星球大戰」中描繪的那樣?
1960年,弗裡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通過建立直徑2億公裡左右的球狀裝置,用來包裹恆星(如太陽),以開採恆星的全部能量。這個人造天體就是人們熟知的「戴森球」,體現了科學家對二級智慧文明的設想。如下圖所示:
那麼問題來了,人類現在處於哪個等級?
當前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人類已經實現了載人太空飛行,美國甚至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實現載人登月。
此外,歐洲宇航局成員國和日本也具有很強的航天實力,但尚未實現自主載人航天。
毫無懸念地說,這還遠遠不夠,人類現在的文明水平根本連「等級1」都還沒達到!
要想自由地在太空中穿梭,除了技術方面的問題之外,就是材料和能源的問題。
大規模的載人航天飛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
如果我們的文明達不到二級以上的程度,只能在家門口散散步,星際旅行根本是天方夜譚。
人類航空發展史
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駕駛著一架由人工操縱的動力飛機,第一次飛向天空。
飛機在高度為2.5-3.5米的空中,飛行了大約12秒。
這短短的12秒,標誌著人類真正飛上天空空,實現了人類千百年來的「上天夢」。
從此,世界航天技術的發展進入快車道。
從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到一戰中簡陋的螺旋槳飛機,再到後來的二戰中的噴氣式飛機。短短30年時間裡,飛機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機身材料也從「純木製」發展成了「全金屬」,續航能力和穩定性能大幅提升。
1942年德國人發明的V-2火箭,為人類進入太空提供了可能。火箭的發明成為人類航天歷史的重要裡程碑。
1944年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後,美國和蘇聯都沒閒著。
要知道,德國在戰爭前期之所以能所向披靡,主要歸功於其強大的工業體系,與這個國家眾多出色的科學家。這些科學家經過戰爭的洗禮,已經成為當時地球上最頂尖的人才!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通過戰爭貸款、出售武器等方式狠發「戰爭財」,一點都不差錢;另外,考慮到自己離德國遠,攻入德國本土後,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人才的搜集上面,像馮·布勞恩、哈恩、赫斯、加博爾等,幾乎都是在德國戰敗之後,被美國大兵們硬生生搶回美國的。
這些科學家在隨後的幾十年裡,為美國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如馮·布勞恩,如果沒有他,美國的「登月計劃」甚至會擱淺。
蘇聯則各種「拉裝備」。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本土作戰損失慘重,工業幾乎全部被摧毀,亟需重振戰後經濟。同時,也是基於德國人根本無力支付高達100億美元的戰爭賠款,蘇聯索性就一股腦的從德國拆裝備,「能拆的都拆走」,既能解決戰後發展的燃眉之急,剛好又可以拿來抵債。蘇聯人拆的格外仔細,像管道設備、鐵軌、電話、汽車、發電站、有軌電車、工具機,甚至整座工廠直接拆了搬走。
這裡面包括了很多德國剛生產出來,還沒派上用場的高科技裝備!
1947年-1991年,依託於這一批「世紀人才」和世界上最頂尖的設備,再加上戰爭過後人們高漲的愛國熱情,「美蘇爭霸」開始了。
美國和蘇聯為了爭奪世界霸權,明裡暗裡開展各種軍備競賽,以展現自己強大的國力和不甘於人後的決心。
你發了一枚飛彈,我就發兩枚;你發明人造衛星,我發明太空梭;你送人上太空,我送人登月球!一波又一波的硬核操作和精尖技術手段,把全世界看的眼花繚亂。
這40多年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科技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產生了很多現代新興學科,如航天和計算機。
至今我們仍在享受40多年「冷戰」帶來的那波科技紅利。
中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過程,可以觀看以下視頻連結:
http://app.cctv.com/special/cbox/detail/index.html?guid=e90aa3dccd234cfdb40346f426fc74c1&uid=77402867
核武器的隱患
然而,冷戰也給人類埋下了一個巨大的隱患——核武器。
核武器的問世,直接把猝不及防的人類送入了「高能物理」的領域,甚至決定了人類的命運。
我們傳統認知的殺傷性武器,與核武器相比,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
1945年,美國為了逼迫日本投降,向廣島投了一顆原子彈,代號「小男孩」。它直接將整個廣島市夷為平地。當時的廣島一片廢墟,毫無生氣:
由於技術能力限制,當時的原子彈製作水平相對比較原始,但是其威力已經相當於2萬噸TNT了。
一顆手榴彈大概相當於50克的TNT,一顆「小男孩」的威力相當於4億顆手雷,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現在的核武器威力比當時又提升了幾個能級,人類公認威力最大的核武器,是前蘇聯在1961年10月30日試爆的氫彈「沙皇炸彈」,威力相當於「小男孩」原子彈的2500倍!其爆炸當量相當於5000萬噸TNT炸藥,相當於二戰中所有使用的炸彈總量十倍。
1960年初,美國擁有2.7萬枚核彈。蘇聯要保持其「壓制優勢」,肯定要生產遠遠多於2.7萬枚的核彈,保證自己在受到美國的核打擊後,仍有摧毀美國本土的能力。準確來說,「臨死也要拉上美國墊背」!
據測算,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遭受大規模的核打擊後,人口存活率不會超過10%,並且這些倖存下來的人類還要飽受遍地核輻射的折磨,用「生不如死」形容也毫不誇張。
據公開的數據顯示,在過去30年漫長的軍備競賽中,雙方所持有的核彈頭總量超過5萬枚。
1991年,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大部分的核彈頭。
目前,全球上已確信的有核國家為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其中,美、俄兩國加在一起共持有8000枚左右的核彈頭。
現代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飛彈的打擊精度。從理論上來說,射程在10000公裡的洲際飛彈可以將打擊誤差控制在目標圓1釐米的範圍內。
蘇聯和美國為應對核打擊,曾經分別設計了「死手系統」和「SIOP」系統,只要偵測到本國遭受核打擊,總統和「預備人員」會第一時間啟動「反擊」按鈕,將國內所有的核彈頭盡數發出。可以簡單理解為「同歸於盡」系統!
基於「假想敵」戰略,攻擊的目標將會是當今全球公認的所有有核國家。其他有核國家的反擊策略也是如此,這樣你來我往。漫天的粉塵在空中形成厚厚的隔離層,屏蔽了光和熱,瞬間把人類送回「冰河時代」。
正如《慶餘年》裡設定的那樣,幾千年後,範閒就可以華麗登場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類在近70年內沒有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雖然地球上部分地區仍有局部衝突存在,但「核威懾」無疑是大國之間難以產生大規模衝突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伊朗和朝鮮為什麼要傾全國之力研製核武器,而美國則頻頻拿伊朗和朝鮮核問題做文章的目的可想而知。
啟示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永遠也不能妄揣人性。能否避免核戰爭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自制力!但願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回顧現代航天科技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從上天到進入太空,只經歷了100年。但這短短的100年裡,科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人類取得了無數璀璨的科技成果。
假如再過一萬年,人類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更大的突破,我們的智慧文明有幸從第一階段發展到了第二階段,甚至第三階段。
到那時,或許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自由地穿梭於無盡的廣袤。
人類未來能否有機會離開地球,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約了,這裡只是結合航天技術的發展和現代科學的隱患做了簡單分析。
其實,還有一個點是我們始終無法規避的,那就是外來文明是否存在?它們是否會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威脅?
我們下一期繼續做進一步的探討!
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文章回復區留言交流哈!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轉發點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