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發掘的工作中考古專家經常能夠發現很多的人類雕塑或者是壁畫,這些出土文物中的人類基本上和現實生活中的人一致,但是也經常會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誇張。例如敦煌壁畫中就出現了很多形態非常誇張的人物造型,例如縮短脖項,頭圓肚大,稜眉鼓眼的金剛人像,用這種誇張的方式來突出人物的健壯。
人物雕塑也會使用這樣的方法,例如三星堆出土的蠶叢雕塑。蠶叢和魚鳧都是我國古蜀文明蜀國的開創者,在李白的著作《蜀道難》中就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的描繪。在傳說中蠶叢帶領古蜀地的人民養蠶,以此改善生活,而《古蜀史說》中形容蠶叢的眼睛像是螃蟹一樣突出,從蠶叢雕像我們也能窺得一二。
還有一種就是寫實類的人物雕塑,意在描繪人物的真實生活,最著名的寫實類人物雕塑就是我國西安發現的兵馬俑了。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蹟,相傳兵馬俑就是秦始皇設置給自己的守陵軍。這些兵馬俑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大致上都是描繪人們的日常生活或是出徵時的軍隊種類,栩栩如生。
只是現在所有出土的兵馬俑平均身高180釐米,非常讓人意外,因為在很多人眼裡土人都比現代人要矮小很多,可是兵馬俑卻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個約定俗成的想法。不過兵馬俑可能也是匠人誇張的手法,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秦軍的威武。在戰國七雄之中秦人的身體素質應該是最好的,當地民風彪悍尚武成風,再加上一直要和西方的羌族作戰,比其他人高一些也是正常。
所以秦兵馬俑的身高並不能算作是古人真正的身高,但是2016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很多遺骸又讓人開始懷疑古人的真實身高。大汶口在1959年被發現,之後就一直被設為國家重點考古遺址,根據對土壤、文物的材料和年代分析,大汶口文化大約是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240年左右,非常久遠。
2016年考古隊員在大汶口焦家遺址有了新的發現,這次發現了200餘座墓葬,墓中有很多精美的玉器以及一些陶瓷罐和勞動工具。不過最讓考古隊吃驚的還是墓主人的身高,根據統計遺址中的遺骸至少都有1.8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具高達2.4米的遺骸。這幾十具骨架的平均身高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05米。
看到這個考古發現之後網上有外國網友笑稱:「這是不是姚明國?」,而我們更加傾向於這就是我國古代典籍《山海經》中描述的「巨人族」。很多人認為《山海經》是一本描繪古人想像中的怪獸的志怪書籍,但是實際上《山海經》包括了古人對地理、物產、動物、植物、巫蠱之術、神話傳說等等各方面統計之後寫出的「百科全書」。
《山海經》雖然很多誇張虛構的成分,但是有一些也是有跡可循的,例如「騶虞如虎,五色具。一曰尾長於身」應該就是現在的雪豹,獨角獸應該就是現代的獨角巨犀等等。所以《山海經》的巨人族盤瓠氏很可能就是大汶口的這些古人。